然而1982年由前蘇聯聖彼得堡的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工廠(LOMO),受蘇聯國防部要求設計出一款全功能全天候,使用簡潔,方便攜帶,堅固耐用以供情報人員使用的相機。結果設計出來的相機ZENIT(LC-A)不符需求而遭到拒收。

除了重量與大小上不符需求,主要原因是它集所有缺點如失焦,暗角,色偏,漏光,曝光不準等近代相機唯恐避之不及的缺點於一身。

要不是1990年初,幾位奧地利學生去東歐旅行,透過ZENIT(LC-A)拍出來的照片總是充滿怪異與不確定性的色彩,大受藝術人士歡迎,ZENIT(LC-A)肯定消失在歷史洪流...
就相機工藝水準說它是劣質品一點也不為過...

這麼好的東西流於通俗,而且還被一堆部落客大力推薦,還寫成書~~~
不懂的人當然會一窩蜂的搶阿~
底片是底片,LOMO是LOMO 底片機拍正片要講求的就是專業跟精準,因為只要稍微的測光不精準,這張照片就會報銷,LOMO講求的是漏光的藝術,顏色越偏越好,畫面越花越好~~~
兩個不能混再一起講,這樣太對不起專業正片了~~~
kingliaw99 wrote:
不曉得是那本書亂寫一...(恕刪)
這個簡單,因為某公司剛好生產此相機的進階版,還掛上plus字樣
所以當然要旁敲側擊引導一些人(或部落客)宣傳,來將該款相機提升地位
這個局已經佈了好幾年了,所以該相機現在自然而然就變成了該圈的定位
(上次還想寫"攝影界的 Andy Warhol" 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不過作者理虧已經改掉了XD)
往後寫書的朋友,也只能依循此法,只要提及LOMO,那第一頁要介紹的就是十大金條,第二頁就是此機
事實上我自己也深入虎穴,從朋友那邊入一台(非PLUS版,因為我根本也買不起小人頭)
但經過我把玩過後,我根本不苟同所謂LOMO機皇就是這一台
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LOMO機皇,這完全都是被神話出來的
看見一些人正片負沖出來色彩很特殊很詭異,殊不知這是一捲36張底片中,甚至是兩三捲裡面
唯二或唯一挑出來的...
以為拿到這台相機,就能LOMO了,結果我失望了,很多人的想法應該和我一樣
後來才知道要正片負沖Orz ,拿LCA拍和拿50元小王子拍正片負沖是一樣的道理
上面的前輩還有提到提到LOMO大師
我心目中LOMO大師,當然是花蓮管伯伯當之無愧
也請大家有空翻看看"我愛造相機"這本攝影好書
不會和你提什麼機皇或是什麼置入行銷的東西
深入淺出有內容,也很有意境,看完保證長知識
非廣告,純推薦,純屬一個小小粉絲的心聲

銀鹽集散地 http://momoko.ws/film
blueghost'blog http://blueghost.net/blog
yansson wrote:
回味、把玩還可以,傳...(恕刪)
+1
記得以前父親常常大包小包帶著好幾盒四五正片和135幻燈片回家,
一張一張拿起來對著客廳有點昏黃的日光燈,
跟我們分享各國美景;
現在一樣是分享各國美景,
換成打開notebook、對著螢幕按上一頁和下一頁...
父親已經到了拿老人票坐公車的年紀,
近幾年出門都是帶DSLR,
過去曾跟他上山下海的那些底片機應該已經八百年不見天日;
他常說有數位相機、photoshop幹嘛苦哈哈的拍底片、悶在暗房沖照片...

我想父親拍照幾十年,
已經完全體驗過拍底片、暗房沖洗放大的樂趣,
所以他不會想再回去玩那些,
而對我來說,
現在手上有更方便的機器幫我記錄生活、留下回憶,
也不會想再去用底片機。
總之,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樂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