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這麼說好了....比較事情一定是會用一個立足點來比較

所以..目前這世界是數位統治的世界 ,當然.你拿一個非數位的東西要用數位的規則去評量 .這結果當然是對數位有利


請問車子的性能是不是以cc數來評量呢 .cc數大的一定是性能優越的車嗎

那bmw520 是不是勝過 1100cc的發財車呢...沒錯..發財車跑不過bmw..但到了產業道路上..bmw是否依然性能優越呢

底片本來就沒解析度的評量 .但目前大家都要用解析度跟像素去評量他..當然是比不上數位攝影

以前傳統攝影是很微妙的 .底片上只打感光度 ,不會標示粒子多大,為什麼....因為還有一顆鏡頭啊..
所以你用T型乳劑的軟片 ,配上解像力差的鏡頭 ,任憑軟片多細緻,也會敗在一顆鏡頭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睡前探頭看一下...

難道只有樓主思考過這問題?
其實我也有想過耶...

aq880210 wrote:
底片式相機的解析度是...(恕刪)


以前看到的資料,
以全幅ISO100而言約3500萬像素.
ISO越高, 像素越低.

不過大都數的鏡頭都達不到這解析度.
甚至連APSC的1400萬都達不到.

我要說的是, 實際的解析度還要看鏡頭.
就算是2400萬的數位機也可能實際出來只有1200萬的解析.
不要單看數位的解析度或底片的粒子大小.

Fox_huang wrote:
,配上解像力差的鏡頭 ,任憑軟片多細緻,也會敗在一顆鏡頭
...(恕刪)


越來越覺得事實就是如此!
歡迎到寒舍坐坐 http://tw.myblog.yahoo.com/mibo-house
wtkao wrote:
就像 CD vs M...(恕刪)



您分析的真的沒錯

不過現在一條街上還是可以看到好幾家沖印店(不說品質)
到處都可以買的到底片(不用照相器材行 7或者大賣場都有)
甚至有些底片大廠還打算發表新的底片...做新的底片機..

大概他們 吃飽了沒事幹吧
解析度都被幹掉了
還守著這塊區域
好笨

還有一群人 繼續使用底片機
拍出來的就算鏡頭用再好 底片ISO再低 曝光再正確
都無法直接放大到像牆面那樣
真的不知道他們幹嘛那麼哈底片


daftbear wrote:
本來要睡了,看到這篇...(恕刪)


沒錯 就一個爽字

我承認數位影像品質真的太優了
用PS 100%檢視 甚至裁切放大出來
那個字都好清楚 好讚


但是我拍照就是想要有上底片 過片 拍完捲片 這些過程


小彭新城 wrote:
我拍照就是想要有上底片 過片 拍完捲片 這些過程
...(恕刪)


原來不只我有這個症頭~~
歡迎到寒舍坐坐 http://tw.myblog.yahoo.com/mibo-house
我覺得一張100度的135底片、解像力大概是1500~2000萬畫素吧......
要拍的清晰銳利,數位機身表現真的很優異!

至於為什麼要用底片?
逆著光拍日出的時候就會知道了…那個色階不是蓋的……

外加數位實在是太貴了阿……
而且現在好像也還沒有66全片幅的消費型數位機背吧?  (我知道Phase One沒有)

這有點像 磁碟片 的可記錄密度, 同樣都是在膠片上灑了一層薄薄磁粉.

愈來愈密也愈均勻..

從 1s 單面單密度 (160K) → 2d 雙面單密度 (320K) → 2dd 雙面雙密度 (720K) → 2HD 雙面高密度 (1.2M) ..


硬碟也一樣啊..

IBM PC 剛出來的個人用硬碟 10M → 20M → 40M → ..族繁不及備載.. → 1G → ..族繁不及備載.. → 3T (現在)..



相機數位化後, 因為大多數的人, 都在電腦上看, 作業, 所以底片用量就沒那麼多了..

廠商不再個人用底片一直發展上去, 其實都是看在用量的份上. 一般人用, 你會放大到多大張?

又不是硬碟, 密度提的再高, 使用量就是很大.



其實是有解析度相當高, 而且高到可怕的底片, 就是 IC 的光罩 (MASK)...

http://www.adtec.com/chinese-trad/products/exposure/apex.html
又沒有商業輸出的需要
那何必去在意解析度的問題呢?
在說
數位還沒發明之前難道就沒有商業攝影嗎?
當時不就是用底片拍攝嗎?
現在被數位取代了
不表示底片就比較差
喜歡底片跟數位的人都有
各自的優缺點也都有
只是看自己選擇而以
我覺得前面那些酸人的人很多也不知道底片的原理。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