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OLYMPUS 底片相機分享區(不限相機..片幅)

KODAK EKTAR 100

OM50mm/f1.4 + 28mm/f3.5

高雄佳家沖掃
比例後製修正為3088*1890







感覺EKTAR比較艷一點,拍人的話,還是PORTRA比較適合,或是便宜的富士X-TRA也不錯
至於便宜的KODAK PORFOTO XL,其實拍人膚色也不錯,但是粒子好粗我不是很喜歡
拍好慢的二捲正片初體驗

OM-2 + Fujifilm RVP50






OM-2 + Kodak E100VS



OLYMPUS-PEN EES-2
黑白軟片:富士100
製造日期:忘了

彩色軟片:Kodak MAX Versatility
製造日期:2005/11/20

















總算洗好新照片了~
來添磚

olympus pen FT+38mm F1.8







http://www.flickr.com/photos/conago/
OM-2N Vivitar 28mm F2.8 & series 1 70-210 F3.5

全彩現象沖掃 後製飽和+5~10


前陣子趁著有空抓住楓葉的尾巴找了同學一起去福壽山

而也好險在前個禮拜的茫茫大雨中老天願意給我們一天晴天讓我能有個美好的回憶

只可惜沒能掌握好當下的美景,果然是要再磨練!


第一張是X-Tra400 果然是窮人的好物 拍出來的顏色都不賴

第2張到第17張是 Agfa CT100

果然正片對於測光精不精準是很明顯的,之前拍負片都還OK但一拍了正片就只能接受殘酷的事實

就是過曝啦~~ 裡面都有好幾張都過曝了真的是捶心肝,沒辦法表現出飽和的樣子

也有一說是正片對於逆光的表現下較為普通但我很少再拍正片

又或者是鏡頭光圈全開的關係所以品質比較糟? 這我就不得而知了

第18張到最後是最有名的RDP100 也是裡頭花了我最多錢買的片子

但也是一樣的問題,過曝 唉唉唉可惜了好片子只能從一卷裡挑出幾張勉強能看得

就請各位高手對於拙作給點意見囉

圖多見諒



1.


2.
































18.






















xxctsd wrote:
OM-2N Vivi...(恕刪)


不知道您測光的習慣是如何

我最近因為拍黑白的關係
對於測光上又有更進一步得檢討

面對一個反差大的環境
我建議你要分別對景物的亮部與暗部測光
然後自己斟酌一個平均值

所以當你看到我拍照時
或許會得很奇怪,我怎麼拿著相機對著景物在上下左右搖擺鏡頭
其實我這個動作就是在對一個景的亮暗部分別測光




好比我拍這架純白鋼琴
以照片面中的這個視角去測光
我發現到白色鋼琴的指數,居然與鋼琴下方的暗部一致

所以我就走近前去對鋼琴近距離測光(注意不能測到自己的影子)
然後把白色的鋼琴調整到+1.0EV的位置
接著對著鋼琴下的地面測光,看到指數是落在-0.5~-1.0EV左右

這樣就對了,我已經可以預想到,拍出來的鋼琴會是白的,地片的暗部也會夠深

然後再退後到原先取景的距離,拍下了照張照片
這是個很簡單的確實做法
但我卻遲遲到了最近才了解到,「我其實可以走近前去測光」
過去站得遠遠的測光,其實是很不準的
因為我的OM-1相機並無點測光
它的偏中央測光,範圍其實還不算小
所以會有亮暗傻傻分不清的狀況




再來是這個美麗島車站
它中央的天花板是深色的,我心中很想把它拍得夠黑
但我對著天花板測光時,卻發現曝光指數與旁邊的兩大光柱是相同的
因為距離的關係,我不可能靠近對著天花板測光

那我就用退一步的想法
我只要對著明亮的光柱測光,調整快門讓它的EV值設在+1.0EV左右
那麼光柱在畫面中就會是亮部,不過我估計這樣中央得天花板可能會不夠黑

那很簡單,我只要把亮步調整到+0.7EV之類的
把亮部的細節稍暗下來,不要拍得那麼白亮
這樣的做的同時,也表示我可以把暗部拍得更黑

拍黑白真的是很棒的曝光學習
因為你會比拍彩色,更加的注重曝光
也能了解到,什麼顏色在什麼亮度下,大概是呈現怎樣的曝光感覺

再回去拍彩色,就會有莫大的進部表現

========================================================
有關正片的曝光經驗分享

以我拍過得正片經驗來說
要注意把想表達的主要目標,放在曝光範圍的正負0.5EV內,是最保險的做法
因為超過正負1.0EV時,正片很容易OVER掉



好比正中午反差很大的天空與地面,有強烈的頂光
我想拍下這艘船,但是我對整個景色測光後
發現到,如果我想保留天空的細節,那麼地面就會拍得太亮
但如果我想讓地面有適當的曝光,天空就會OVER掉
我後來選擇讓天空OVER掉,畢竟那不是主體

要仔細檢討的話,船頂或許可以減曝些,但這樣一來船身又會太暗
這種強烈頂光的狀況,衡量得失也是不得已的

好比你樓上貼的日出,就是個很好的範例
對著這樣的景物分區測光,把右側的車輛與山,放在-.05~-1.0的EV讓它黑掉
然後檢查左上天空是否能在正負0.5EV的範圍
至於太陽,就讓它OVER掉吧

若要以太陽為主要測光點的話
很容易拍出全部漆黑只有一個太陽立亮點的照片

==========================================



至於光線平均的對象,我就會老老實實得把目標放在0EV~0.5EV的範圍內
這樣也許會把主體拍得不夠亮,但至少不會讓它OVER掉...

這是我過去的做法,如果換到今日
如果是不能接近的對象
我可能會對得自己的手測光,把手當作18度灰階
然後讓光線在手掌面的照射角度,與前方被攝體的角度一致

如果是可以接近的對象,那當然就是走進前去好好的對它“打量”一番了

當然,拿出灰卡來測光是更保險的做法了




以上都是我對著景物上下左右測光
然後把主要目標物放在中庸的曝光範圍內,然後拍攝下來的成果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不知道您測光的習慣是...(恕刪)



我後來檢討了一下

其實有幾個問題是發生在我身上

1.沒有做嚴謹的測光,因為負片寵壞了我吧~之前拍都沒差多少,但是仔細想想或許是這樣

2.不夠了解機器,我只隱約知道大概是中央重點測光,可是我並沒有很清楚了解
反正之前也這樣拍,好像也沒怎樣

3.機身的功能有問題,這是買來就有的小問題,不影響大部分操作但有時卻會讓我傷透腦筋
像是測到快門速度60分之1秒以下需用M模式,久久不拍拍的第一張會鎖反光鏡要扳電源檢視
才會釋放,至今扔未維修


其實大部分的場景我也是會看反差,但要我分別對亮部暗部測光我卻很少做到,有時候也只是

降一格或是昇一格讓曝光較為平均,要我計算卻也沒那麼認真,但我今天想想這確實會影響到

作品的表現甚至是有沒有合乎我想要的畫面,有時候還會想想為什麼沒有點測光呢,點測光

真的很好用!不然有時像您所說的亮暗部測不出來時說真的也只能靠近在靠近無法測到就乾脆

對亮部測光然後去做增減,不過是用猜的啦...


看來我也要對我的作品負點責任...

不過有時候又覺得怪怪的,因為我明明對著最平均的場景去做測光,最後卻過曝

總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不是跟電池的電力有關係??

有時候檢查電源不會亮燈的時候是可以拍但這時候就容易過曝或是短曝

怪哉! 在觀察吧!


最後謝謝您的指教!!!!!!

xxctsd wrote:
我後來檢討了一下其實...(恕刪)


這時候,先確保相機的功能一切正常
日後拍攝的學習,才不會有抓不到問題的錯亂感

好比快門動作確不確實?測光正不正常?
我一開始是大量運用數位相機來輔助檢測
好比不要管相機測光,完全去參考數位拍的光圈快門數值
按理說,沖洗出來的照片,會與數位有雷同的感覺
如果有劇烈的偏差,那可能要檢查相機的快門與光圈了

這一關過了,再來撿測測光
對著同一個目標,去檢查與數位的參數差異多少

我最近被教我攝影的前輩,點出我的曝光偏多的問題
其實我的個人偏好就是加點曝光,但是前輩認為那樣沒有層次感

後來與數位的比對中,我又發現OM-1與我的E-P1
同樣拍攝一張灰卡,每一檔的光圈,OM-1都剛好偏差到+1EV
我換了幾顆鏡頭,發現到還是偏差+1.0EV
這是讓我很驚訝的發現,因為我沒想過會偏差那麼多

因此前輩建議我,ISO400的底片,要設定成ISO800
這樣測光才會正確

我知道,數位常有人說ISO灌水等等
所以我不會把它當絕對的基準
但它確實可以做為很便利的輔助參考

如果偏個1/3格或是2/3格我想還可以理解
差1EV,那就差很多了呢

但是,我一路拍了60捲以上的負片
外加兩三捲的正片,我覺得我的曝光
並沒有想像中的偏那麼多

這其實讓我很猶豫,到底該相信數位的
還是該順應著我過去累積而來的經驗

差1EV,彩色負片的話,可以說是沒差
正片的話,就要留意了

假設數位E-P1的ISO灌水好了,我估計也不會差到1EV
不過我想OM-1略高0.5EV是有可能的

過去我的拍攝習慣,其實是會跟著店家修正的
店家沖掃出來的結果,會影響到我下一次的測光修正

理論規理論,每家店的沖掃,其實都存在著差異性
因此我強烈建議固定送同一間店家,減少變數,才比較好抓問題

雖然順應著店家的沖掃成果來修正拍攝習慣,看似不合理,但卻是必須的
底片與數位最不同的地方就在這,你有一半的關鍵是掌握在別人手理的
因此,你不得不為著你合作的對象,做出些修正
過去我的經驗就是,過曝點,沖掃出來才會比較好看

但現在我自己沖洗黑白,自己翻拍底片
所以,我不能再沿用過去順應店家的習慣去拍攝

尤其印樣是很殘酷的
曝光手法有沒有掌握的平均,一看就知到
我才發現自己的拍攝成果還是會忽明忽暗的




過去店家沖掃時,會幫我修正到平均
所以我難以發現自己的問題點

現在沖洗翻拍都靠自己了,我就必須打破舊習
認真的去面對所有顯露出來的缺失了

我覺得這樣一路檢視下來
是可以獲得許多進步的

你樓上PO的拍得很不錯啊!
我才要向你多學習吧
分享一下OM鏡頭在Kodak 100D電影正片上的表現,







OM-4 + Kodak EPR64

一捲很淡雅適合拍人的正片。





















  • 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