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OLYMPUS 底片相機分享區(不限相機..片幅)

ephemeralmio wrote:
我覺得大大拍的照片顏...(恕刪)


感謝你得欣賞,我技術有限
沒法拍什麼大片,頂多就是對焦正常、景深/曝光符合心中預期就OK

其實,數位時代,色偏的問題進電腦調一下就好了
我去的店家好像會幫我調,感覺白平衡大都算準
算是幫我省下麻煩了

我之前送的那家就沒有幫我處理
所以低光源、日光燈,都會有偏綠的狀況出現

Kodak ProFotoXL100這捲粒子偏粗
有些賣家號稱這捲膚色漂亮...,見仁見智吧
但我偏好粒子細的,Fuji X-TRA400都比它細
還有,這捲的表現很難與包裝上的“Pro”聯想在一起
當作很一般的100度負片來看待就好了

ProFotoXL100+發霉鏡頭...





5ee2a wrote:
OM4-Ti 35m...(恕刪)


OM-4,被讚譽為光之駕馭者的經典
拍得不錯呢!多重點測光好用嗎?
Kodak Portra 160測試照(同時也是以OM50mm/f1.4為主的測試照)











以上是刻意挑選鮮豔的主題
一般來說,我覺得好像沒有比Fuji X-TRA 400艷麗(第一次拍Portra,不確定)
以下是很平淡的日常主題,都是生活很稀鬆的景色,我想各位很容易與腦海中的色彩印象比對











要說偏濃郁嗎?好像有那麼一點偏濃
要說粒子細嗎?比消費負片貴3倍,相信有些人會很關心
單論沖掃的話,此等掃描規格下感覺與X-TRA400沒差太多
不過真要說的話,我覺得顏色與掃描設備還是有很大的關係
與其說底片的發色,不如說這就是「佳家」的發色

最後的底片,我就用來拍家貓了,測試室內跳閃+F2光圈


我還有一些的戶外照,但是當天目視的景象就霧矇矇了,拍出來當然也不會更好
那些我就不貼了,只是,我的心得是日照下測光要再保守點(這次成果有點過曝)
OM-1我會習慣性的+EV0.5(尤其是低光源時更需補償),在日照下還是EV0.0比較好一點

※調控屬個人心得,每人對曝光的見解,還有每人手上器材的特性皆不同
好比快門運作精準度、或是測光表的衰減狀況等等

OM-1最高速快門只有1/1000,大光圈在戶外日照下比較難有機會用到
以上多半是F5.6~F8,遮陰下才有F2的機會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Kodak Port...(恕刪)


是New Portra嗎??還是以前的NC VC??我覺得New Portra的色彩沒有改版前的透亮..用不太習慣...

julien wrote:
是New Portr...(恕刪)


是新款的,參考參考吧~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是新款的,參考參考吧...(恕刪)


我拍過幾捲120的..不曉得是不是洗的店家沒有掃描參數可以用..真的用不太習慣~~
julien wrote:
我拍過幾捲120的....(恕刪)


這也有可能吧
相對之下,Fuji X-TRA 400的參數我個人覺得還不錯

至於這次的PORTRA160,我是覺得中規中矩,顏色稍濃這樣
還沒有太多得感想可以寫,但也說不上不好吧,我覺得還不錯啊

純走掃描的話,真不知道買專業片還有沒有價值
或許到最後,店家掌握的較好的消費負片會是最佳選??

這年頭,有能力自己搞定,又能發揮出專業片實力的人(尤其是暗房端)
又還有多少人呢?但如果無法在沖洗時玩曲線,最後的掃描也無法自己調控
這專業負片...到底還能體會多少我也很懷疑

但話還不能說死,這回旅遊我會攜帶幾捲柯達專業負片去試試
Kodak Ektar 100
可惜空氣透光度稍差了點,但也因此免於受到強烈日照的曜光考驗










Fuji X-TRA 400
這隻底片再次讓我驚艷







(沒帶腳架,借助現場的桌子,不過取景受限有點小可惜)


Fuji X-TRA 400
這幾張為室內低光源拍攝,F1.4~F2下、0EV~0.5EV,快門還是僅有1/15~1/30
由於曝光不足粒子較粗、色偏嚴重,與日光下的表現天差地遠,索性來點後製處理了
加上慢速快門,拍糊的比例高到有點挫折
看來下回遇到室內活動,該攜帶的閃燈還是要帶啊...







至於Kodak Portra呢?因為遇到了些問題,等我解決後再分想吧
我是一個入門新手
小弟手上 OM-1 + 50mm G-zuiko f1.4 & 35-70 f4
一直拍不到銳利的色調, 買了半年很努力練習
也許方向不對, 加上測光好像快要壞了,指針有時候晃得很嚴重
所以一直對自己的照片都不太滿意, 實在有點失落
看到大家的照片實在自嘆不如啊,不過也是對OM的肯定.
下後是這半年來的一些照片, 沒幾張能看的 ="=
希望大大門能指點










abcd9159 wrote:
我是一個入門新手小弟...(恕刪)


你的底片沒過期吧?感覺有些照片髒髒的,顆粒也偏粗
不然可以把曝光提高點,看看是否能改善

一般來說,寧可建議過曝點,也不要短曝
負片短曝畫質很不理想,讓它吸飽光線畫質會比較漂亮

室內很難達到底片需要的足夠光線
就算用ISO400,就算開到F1.4光圈
快門還是太慢的情形還是很常遇到

除非你拍的題材可以上腳架慢慢曝
不然的話,還是上閃燈吧
我用底片拍室內也大多很慘,該用的閃燈還是省不得

有閃(跳燈、快門有1/60秒)


無閃(僅用現場微弱光線,可憐的1/15慢速快門,出現色偏、雜色、粗顆粒)


室內光線勉強足(顆粒變粗,畫質明顯降低,宛如變柔焦一樣)






室內光線太弱(顆粒變粗、解析度變低、色偏、外加慢速快門的人物微震....我方相機拿再穩也沒用)




但如果能把相機架好,用慢速快門1秒,甚至接上快門線長曝,低光源畫質會更好
(建議可以預升反光鏡、沒快門線的話,可利用相機的自拍功能減少快門震動)


(相機放桌面+預升反光鏡+曝光1秒+自拍器倒數觸動快門)


(上腳架+預升反光鏡+曝光數十秒+快門線+減光濾鏡)


================================================

你也是拿OM-1嗎?或許我們可以交流一些心得呢




這張圖是我剛拿到相機時,拍了兩三捲後摸索出來的
OM-1原廠電壓視1.35V,這是裝上1.5V代用電池的參考圖
1.5V因為電壓較高,指針也會偏高,所以我用經驗畫出了這麼修正圖

1.5V代用電池


按照這修正後的方法,我拍出了以下的照片





===========================================================================
1.4V代用電池(1.4V助聽器電池+轉接銅套)


如過是裝1.4V的代用電池,就可以很接近原廠的要求電壓1.35V
0EV的位置也正確的停在平線位置,算是很理想的代用電池

昏暗的場所,EV放在+0.7~+1.0都不為過,室內多半要在多曝點較漂亮

戶外,尤其是亮到會讓你瞇眼的光線
建議放在0EV就可以了

戶外,不刺眼的光線,拍人可以放在0.5EV,讓皮膚白皙一點

老相機測光可能有問題,所以需要修正
不過這圖表你要自己去試,因為每台相機的狀況不一定相同
好比電池電壓(快沒電也會影響準確度),測光原件衰減、快門速度失準
要依照你手上的相機狀況去修正,若還是搞不定,有可能是故障了

也許老機慢速快門失準,或是高速快門失準
你就依照洗出來的成果,估算下回遇到類似場景時,要修正多少幅度

===============================================================
「把數位機當作測光表的土方法」

建議你剛開始可以隨身帶一台數位,用數位M模式去拍,ISO設定到與底片相同
數位拍出滿意的曝光亮度後,把快門、光圈數據套用到底片機身上即可
如果底片相機本身快門速度是正常的話,基本上底片出來的曝光結果也會很接近數位
這是很土法煉鋼的方式,但卻能了解快門的動作狀況

甚至,你可以把數位相機當測光表沿用下去
這樣一來,相機就算測光表故障也無所謂了

因此,當我數位底片一同並用時
我甚至底片機都不開電源了,也不去用底片機測光
底片機的光圈快門設定,都跟著數位走就好

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安全的方法
用久了,還是可以學到些東西的

=================================================================
「用簡單的方式測試測光表的準確與否」

如果你很在意底片機的測光表正常否
可以把數位機與底片機對著同一物體測光(數位建議設定在“偏中央測光”)

然後觀察底片機測光表的指針位置,是否與數位顯示的EV值接近
若是有偏差,表示你需要自己斟酌修正的量,好比我自己畫出的這張圖表



我因為用1.5V的電池,比原廠1.35V略高,所以實際的0EV位置會偏高
我是如何判定偏高的?因為我同時用數位機、底片機,對著同一目標測光
數位顯示0EV,底片指針卻飄高了一點,所以我把底片機的0EV位置修正成這圖表標示的模樣
(換句話說,若我不修正的話,讓只針停在水平位置,拍出來一定偏暗)

※我後來改用了1.4V電池,所以不再需要如圖表這樣的補償

指針的EV值看法,請參考這網頁的 「●露出を合わせる」章節
http://www1.bbiq.jp/kskom7/OMHP/manu-om1.html

======================================================================
「了解OM-1的測光特性」

再來,OM-1的測光範圍,大概就是中間那一大圈(可能比這圈還要再大一點)



用數位來形容的話,算是“偏中央測光”的特性

======================================================================
「該如何去測光?」

拍照時,講求一個簡單原則就是,把你想表達的區塊,當作0EV的基準(或是略偏亮的0.5EV)
也就是說,你要先用觀景窗中央的圓圈對對準目標測光,依照測光指示,完成光圈與快門設定後
再去構圖與對焦,這樣你想表達的主體一定會被保留(但主體以外的就不保證了)

運用的範例好比

我把測光主體放在手上的相機,人物因此變成在暗處(剪影效果)


我把測光主體放在整個人物,背景因為亮度與主體反差過大,所以背景變死白
加上鏡頭鍍膜本身抗逆光的性能較差,所以出現泛白霧
可以的話,盡量避面與光線正面對幹,畫質會比較好

這是最簡單的測光方式,主體確實保留了,其餘的就隨它去
但有時候故意讓不必要的背景變黑或是全白,也是一種呈現效果

=================================================================================
「淺談區預測光」

但如果在一個畫面中,你想保留的東西不只一樣呢?
甚至兩樣物體的明暗反差很大,該怎麼辦?

例圖


拍這張的當下,陽光很強很刺眼
但建築物卻處於陰暗處,那如果想以建築物為主體該怎麼辦?

我若對著樹葉測光,把樹葉當作0EV
那麼那建築物必定會偏黑

若你對著天空測光,把天空當0EV
那麼地面的樹與建築物,很可能會黑成一片變成剪影

但我若想保留建築物,又不希望天空亮到死白,那該怎麼辦?

我可以先對著建築物測光,以它為基準,把它定在0EV的位置
然後再瞄準地面,看看測光表的反應為多少,好比可能是+0.5~+0.7EV
以底片的寬容度,它一定也能保留住沒有問題,所以無須調整

然後我又對著天空測光,發現到指針彈到頂端,很可能超過1EV以上了
最後的結果,天空也許會變很白,失去雲朵的細節
此類光線反差過大的環境,若不使用黑卡、漸層鏡等輔助

那麼在曝光的抉擇上一定會顧此失彼,所以要去衡量畫面中的曝光比重
所以我最後決定,把EV調降一點(可以縮光圈、或是提高快門,依照你的需求而定)
這樣主體房屋可能會比預想偏暗一點,但也換來了天空的雲,算是兩者都想保留之下,折衷的做法

==========================================
我講得很複雜,但實際上熟練後,區預測光流程不慢的

對準建築體測光,看看指數、再比對地面指數、天空指數

然後思考一下曝光該怎麼安排→
光圈快門調一下→對焦→拍照

前後不用幾十秒的

但主要就是腦袋裡要有畫面,如果一開始很難聯想
那可以用數未來輔助,看LCD最快,這沒什麼羞恥的,數位時代用數為輔助學習,效率很高的


我一開始都是數位底片都帶,怕底片拍不好,所以拍數位為主、底片純拍爽
後來發現底片也拍得不錯,就把數位退到二線,當輔助測光表(多先進的測光表啊,還有即時預覽呢)
後來發現不需要依賴數位了,就只攜帶底片機出門了

================================================
講了那麼多,至於要如何確定自己測光的習慣是正確的?
來捲正片就知道了

KODAK E100VS

================================================

關於測光法則,你可以去查「亞當斯 區域曝光」
就可以找到許多資料與教學

我是用數位輔助的自創土法,理出了一個自己能理解的區預測光法
後來發現與亞當斯的理論很接近,只是亞當斯的架構調理描述得更加清楚,更容易被大家理解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你的底片沒過期吧?感...(恕刪)


GOD,,好詳細的文章啊!!首先感謝大大
1. 關於過期底片呢, 上面只有第6,7兩張是FUJI過期底片拍的

2. 曝光指針的位置, 一開始我也以為負片寬容度很大, 所以一直以指針指向中間時作為正確曝光來拍, 結果後來跟大大一樣發現升到大大的位置曝光才比較正常

3. 關於照片粒子粗細, 我是用50mm G-zuiko f1.4, 當然看來曝光不足已佔問題的一部分了, 但是經過自己的測試後,只要一開大(2.8狀況就明顯了), 粒子也會很明顯, 我當時是用 "1.4->2.8->8" 3個光圈把不同景物都拍一張來確認的,不過那些測些檔案被我delete掉, 所以沒辦法上傳上來QQ,

我也參考過別人的低片照片, 所以應該用這顆鏡的表現吧, 我也發現50mm另一支 50mm Auto-Zuiko f1.4 沒有我的狀況. 可是又買一只同樣焦段的就有點那個了....

  • 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