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135彩色底片解像力不夠+顆粒感, 推測 可能是沖洗過程所致

carl3104 wrote:
我當初就是因為找過...(恕刪)


各家135底掃的細節榨取能力通常都差不多, 但發色好壞差很大(可能也跟沖洗流程與底掃設備與設定有關)

因為玩135底片發現解像力再厲害
也不若數位全幅隨便都兩千多萬畫素

底掃都都只掃八百萬畫素, 這也是我能接受的135底掃解析度上限(也考量自己的麥克啦)

掃更高畫素, 細節的增加遠不如顆粒感與線條不平整度的放大來得多
掃一兩千萬畫素我認為沒必要

還在玩底片是為了底片味(發色與顆粒感=懷舊感), 解像力不若數位就要能接受

該店家我最喜歡的是掃出來的色調
比我的FF DSLR耐看

這也是該店家生意大好的主因吧

elfwong wrote:
之所以猜測沖洗是關...(恕刪)

這不能說是底掃失誤
而是該店家的底掃硬體限制,它只能掃到這樣
可能還有別的方式可以掃到更細、顏色更棒的照片,但你要花到那個錢就是另外一個考量了

我自己是還蠻支持用正片投影的方式看正片,這才是原汁原味,中間除了沖洗外不經過任何調整(簡單說前期如何拍攝才是重點)
投影時頂多差異只有那顆投影的鏡頭本身設計

能否丟一張你覺得掃的細的大圖我看看差異?

我有時候也是自己掃描,也有給過店家掃描
掃描的好不好其實真的很吃店家肯不肯幫忙一張一張調整,大部分都是機器預設的設定就直接掃過去了
要好看還真的蠻吃人品的....
How Regular Movies Become "IMAX" Films

Kodak estimates their 35mm film stock to run at an equivalent of 6K digital resolution—that's 2K better than the famous 4K Red One camera.

柯達估計他們的35毫米(電影)膠片庫存
可跑出(大概是跑程式的run) 相當於"6K數位解析度"
比著名的4K Red One相機要好2K。


這就很神奇了
我們一般靜態拍照的135底片, 面積為兩倍, 不論底掃與翻拍, 卻遠遠達不到6k解析度, 就算用幻燈機放也遠遠到不了
好萊塢真有黑科技

另外35電影底片好像也是 IMAX DMR的原始素材, 可做成好萊塢大片常用的IMAX版電影(雖然不是很純的IMAX),
但應該也有6k解析度

很好奇
不知靠甚麼演算法, 能無中生有, 榨到6K的細節?

若是我們拿自己的底片到好萊塢IMAX DMR公司
請他們底掃完, 跑一下軟體, 不就 6k * √ ̄2 = 8.4K 解析度?

135底片破三千萬畫素將成真(更正)

所以 35mm電影底片拍的"從前, 有個好萊塢" 預告片,
我近看螢幕, 解像力有6K
還真有所本
工業用與一般消費用的東西與等級本來就不同, 即便是"規格"一樣的載體也不代表最後出來的成果是相同水平的.

另外, 電影當中的轉譯及後製過程繁複; 以最終結果論底片解析度因素, 就好像論佛跳牆裡的芋頭哪裡產的, 沒有太大的實質意思.
rhinocero_tw wrote:
工業用與一般消費用...(恕刪)


天差地遠的差距
只想用工業用與一般消費的因素

你不想了解
我尊重你的選擇
就像我對你的電池討論沒興趣一樣

以前沒人在01提到這巨大差距
我只是點出來
135底片解像力"有辦法"到6K解析度以上

35mm電影底片就有6K
加油! 等待哪天你親手在135底片實作6K解析度分享文, 五分奉上

elfwong wrote:
天差地遠的差距只想用...(恕刪)
wjesse wrote:
所以我說底片掃描高畫素(例如2500萬或更高),再縮下來到885萬像素,後製讓影像更細膩的空間很大...


elfwong wrote:
因為135底片你掃到2000多萬畫素也沒意思, 只掃到更多的顆粒感與線條的不平整, 細節沒提升, 被底片解像力限縮了...(恕刪)


我給個範例吧,
這張是我用正片掃2000萬像素,去顆粒躁點再銳利化後縮到4K大小(4096*2160)885萬畫素的畫質,
請將瀏覽器放最大讓照片放大達到原始尺寸,用4K螢幕看,
或照片點進去後從左下角箭頭按檢視全部尺寸,尺寸選原本大小
我覺得這種畫質能接受了
256-36台灣山菊 by wjesse00, 於 Flickr

我稍微回應幾個地方

第一:現在電影院很多還是放2k dcp為主,只是壓縮格式比較好,所以你不會覺得在看2k。

第二:電影底片解像力不見得比較好,要看底片種類(雖然現在剩下kodak為主),但是跟一般拍照用的底片比較大的差異是在底片的動態範圍,並不是解像力。

第三:稍微承上,電影底片跟數位電影攝影機的差異也是在動態範圍部分,雖然都兩者有些因應型號都說有16~18檔的動態範圍,但-跟+的範圍並不一致,如果要很概略地說,底片在over方面有更大的調整空間,但在-的部分就很少(以目前少數且較多使用的kodak v3為例),而許多電影攝影機則是在over部分動態範圍較小,在under部分則較廣。

意思是底片可能在+7 +8的曝光都還會有細節,但數位攝影機會在這種情況是爆掉毫無細節的。相反在under則兩者相反,但我沒有去尋找目前最新的arri跟sony數位電影攝影機的數據,可能動態範圍又更大也說不定,但至少在arri mini與sony f55階段還是如此。

第四:在好萊塢底片錢基本上不算錢,但在很多地方要用底片拍攝是要有一定的資金才能做得到

第五:攝影師在看到底要用哪一種鏡頭品牌拍攝,要用數位還是底片拍攝,如果沒有資金的限制,基本上是尋求適合影片本身的特性為主,所謂的底片顆粒感在現今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尋求方向(事實上就算以底片拍攝都是盡力去避免的),除了少部分電影刻意追求如前幾年的Carol用s16去拍攝,導演與攝影在幕後訪談時有特別提到相關的需求。

另外電影底片在曝光充足時,顆粒感並不會太重(因為一般電影底片除非特殊需求用的感光度並不高),再者你前面所說不會特別去做後期降噪基本上是錯的,如果並不適合影片本身,大部分的影片如有需求都會做降噪

第六:前面有提到Leon,屏除掉片幅不說(當然imax片幅大細緻度一定會更好),底片也是會進化的,以前的底片品質跟現在的底片品質是不一樣的,不能說誰比較好,就像是你用ektar跟xtra400,特性就是不同,顆粒感也會不同,在那個時候電影底片還有很多選擇,你看同期的主流美國電影在經過數位修復後可能就不會覺得顆粒感有這麼重。

第七:最後還要提到上述所說的數位修復,基本上現在數位修復會找當時的主創(像是導演,攝影,等等)來看數位修復想要修復成什麼樣(像是色彩等等需要怎麼處理)。若當初的創作者已逝世的話方式有所不同,在這先就不談,以現在的技術來說,要將leon這部基本上還算新的電影(相較起許多更老的電影來說)要修復成沒有顆粒感基本上難度不大,更有可能的是導演或是攝影要求留下顆粒,事實上這部電影也的確更適合如此處理。

第八:其實一般人在電影經過很多後製處理後,不見得會知道他到底是用底片拍的還是用數位拍的,就算是只用s35mm底片拍的也不見得分辨得出來。
電影底片的動態範圍初始在負片
掃描它也是找苦吃,反差低...
基本上用高倍率放大鏡也觀察不到顆粒

程序上還要轉正片,其轉正像底片番號與後製程序我們一般人也不容易了解
但極大可能是COPY沒經過鏡頭
樓主愛看線條的銳利感,小弟嘗試過幾部不錯的掃描器
掃描灰階線條稿,多數線條邊都會產生模糊色散(掃描鏡頭不OK~)
滾筒掃描,放大影像則會看到像素顆粒邊,輸出則還好...

以上個人非電影專業觀察後
電影負片反轉正片後銳利度是可以很高的
若需經過數位化影片,我想也是"非正常"的掃描器
好比洗相片店家的掃描器我也覺得 超不正常!!效率超高!!

wjesse wrote:
我給個範例吧,
這張是我用正片掃2000萬像素,去顆粒躁點再銳利化後縮到4K大小(4096*2160)885萬畫素的畫質,
請將瀏覽器放最大讓照片放大達到原始尺寸,用4K螢幕看,
或照片點進去後從左下角箭頭按檢視全部尺寸,尺寸選原本大小
我覺得這種畫質能接受了...(恕刪)


我忘了正片有些場景
顆粒感不明顯
我認為這畫質細節還好, 不算豐富, 沒有顆粒感, 線條算平整), 但很明顯跟盧貝松電影"終極追殺令"接近

但這細節沒有底片面積只有一半的 "從前, 有個好萊塢"預告片的細節多
但很可能這部片的細節是靠後製軟體演算法來大幅增加的, 我改變先前的看法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