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這才是較理想的135底片相機數位機背

135底片機數位機背, 如這個film 35
我認為不應該將其稱為數位底片

它只是延續底片相機使用頻率的工具, 使用它的過程雖然是重溫底片機的記憶

但裝上數位機背, 它實質上就變成一台數位單眼相機, 實質上跟底片一點關係也沒有

以外觀像底片, 就稱呼其為數位底片, 太沉重
另前面提到的不堪其擾
來自其先前遠高於一般網友發言頻率
就如街頭塗鴉客,只要看到有牆可以發揮,就必定要揮灑一下
對其,是藝術,是樂在其中
對附近許多"沒有藝術慧根"居民來說,
就只剩毫無辦法、不堪其擾。
hsi1992 wrote:
我感覺在現在這個時代,好像常常是是底片鏡頭比底片機身值錢(有錯請指正),若要使用底片時代老鏡拍數位照片,且使用者已經擁有數位機身,感覺轉接老鏡到數位機身會是比較可靠、低成本且方便的做法(像是可以使用Live view對焦等等)

其實現在最貴的底片機是高階傻瓜機
而不是可換鏡頭機身
如果有需求135底片的機背
能滿足這類機身比較時實在

如您說的
可換鏡頭系統存在的意義在鏡頭
當鏡頭本身能夠透過數位器材重生
那135數位機背用在可換鏡頭機身意義不大

如果只是想玩味底片機身
我覺得拍底片甚至空拍也就夠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其實這是身處時代潮流中 想要追憶一種曾經的過往吧
就像骨董車收藏者 有的只是讓它在車庫中安安靜靜地陪著自己
有的是一腔熱血 讓老車重生 沒零件自己造或異種移植
讓它陪著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繼續並肩走下去
這沒有甚麼 只是個人的選擇不同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lcs673 wrote:
其實這是身處時代潮...(恕刪)


沒錯, 希望film 35上受
未來就F100或FM2, 選一台就可外出
底片拍完兩捲, 裝上film 35, 就把他當DSLR
不必再另外帶DSLR
省了700到900多克的重量

接D鏡, F100機身馬達扭力力道的乾脆與爽度, 是D800e遠遠不及的
我想過換種思維
很完美(特別是片幅)直接相容底片的數位機背不切實際的話

那如果有可重複使用底片有沒有人會想用呢?
拍完拿出來,放進隨身攜帶的機器讀出影像,就可以洗掉媒體上的感光資訊重複使用
考慮到技術體積限制,最初一次裝填可能只能記錄十張甚至一張

初期的話規格放在紀錄4k黑白影像的程度
(這已經滿足最初巴納克對135只需輸出3x5的期望)
目標是追求壓低成本與盡可能完善相容傳統底片(包含斜射光問題)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那如果有可重複使用底片有沒有人會想用呢?
拍完拿出來,放進隨身攜帶的機器讀出影像,就可以洗掉媒體上的感光資訊重複使用(恕刪)


X光上好像有類似的技術,讀取影像後可以刪除影像再重複感光的感光材料,維基百科的說明如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otostimulated_luminescence

可是可見光好像不可能這樣做
hsi1992 wrote:
X光上好像有類似的...(恕刪)

我想的是像市面上不是有那種有可重複書寫的速記板(膽固醇液晶電子紙)
若用該技術做為紀錄媒體
然後用個點陣的光強度轉機械壓力或溫度的轉換裝置
一次性曝光時把光強度資訊打在媒體上,之後再簡單的掃瞄讀出就好

同樣還能作為有可能性的還有濕度紀錄紙(重複毛筆練習布)
只要有合適的光強度轉換裝置應該就可以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我想的是像市面上不...(恕刪)


聽起來跟現在的CMOS/CCD很像啊~~
carl3104 wrote:
聽起來跟現在的CMOS...(恕刪)

重點是放在
(1)要盡量減少厚度去相容舊機身
(2)把感光面往上推平減低陷井效應與簡單的做到足夠的片幅大小
(3)盡可能做成Always ON等待感光的設計去迎合底片相機的原始設計

收光部份比起CCD/CMOS的光電效應,我個人比較傾向用便宜的光阻效應組成線性的雙面光轉熱電路
一來他感光面在最上面,二來這能低技術性的印刷在軟性電路板上.

微型機械或許也能考慮
先用外加能量把點陣每個畫素的"撞針"後拉上膛,收光時放掉去打擊紀錄媒材

基本上就是三種印表機技術的延伸概念
熱感式-熱感媒材
撞針式-壓感媒材
噴墨式-濕感媒材

只先考慮黑白是因為不想去淌馬賽克分色那類的問題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