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玩玩就好~這樣是否有底片感


wjesse wrote:
如果說M43片幅的解析度都能夠贏過135底片,那這代表什麼呢...

如果有人說135正片掃瞄(4000dpi)畫質不只如此,那我會很樂意想解瞭解原因在哪裡歐
...(恕刪)


我也好想知道原因在哪裡歐?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wrote:
也許吧fm2測光有...(恕刪)

我想是因為底片是化學藥劑,會隨時間跟保存方式有所變化
負片要拍得美,測光要更精準,這也是沖洗店老闆聊天時提到的
拍底片我都會帶測光錶,入、反射都會看一下
用TC-1因為有點測,會點測一下畫面中各部位光線做參考
(太久沒拍測光錶常常換完電池又放到沒電~)
你是C家 對!我是C家(CONTAX) 你用L鏡 對!我用L鏡(LEICA) XD...

death0101 wrote:
如果說M43片幅的解析度都能夠贏過135底片,那這代表什麼呢...

如果有人說135正片掃瞄(4000dpi)畫質不只如此,那我會很樂意想解瞭解原因在哪裡歐


數位是強在線條解像力 ,

只看線條解像力的話 ,

M43片幅的確可以贏過135底片 ,

另外數位目前的動態也拼過底片了 ,

正片的寬容度較低 ,

即使曝光正確的正片要掃出完整的亮部暗部也不容易 ,

但是負片跟正片都贏數位的是 ,

階調連續過渡自然 ,

色彩變化及光影變化的細節與層次都超越數位很多 ,

看原圖1:1 , 底片的畫面有點慘 , 都是顆粒與雜點 ,

數位就很乾淨 , 線條清晰 ,

但縮一下圖再後退遠一點看 ,

就會發現底片在色彩光影變化的細節會比較多 ,

畫面比較真實立體 ,

而數位就是線條很利 , 但是色彩光影變化比較平 ,

這時反而會認為是底片的細節比較多 !
拿16x loupe看67正片和彩負亮部和暗部以及調整底片下方光源亮度後發現
拍底片就只是正片直接看爽或者懶得後製而已,要放在電腦上看拍數位就好
底片可能只剩下相對容易作暗房後製的黑白負片比較有戰力,不過微噴輸出不熟所以不知道手工放相的優勢還能活多久
個人覺得拍照就是自己快樂就好,因為底片早就被打趴了

jly wrote:
但縮一下圖再後退遠一點看 ,

就會發現底片在色彩光影變化的細節會比較多 ,

畫面比較真實立體 ,

而數位就是線條很利 , 但是色彩光影變化比較平 ,

這時反而會認為是底片的細節比較多 !...(恕刪)




一般來說底片在光線與色彩層次上比較豐富,
看起來會比較立體,尤其是幻燈片

這和數位追求的解析度,銳利度有很大的差異,
不過底片後期的環節比數位更複雜,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經驗,
及投入更大的心力才能達到底片的最優狀態!
相對的數位影樣的最佳化,就方便、快速許多...
生死只是件閒事
好啦感謝大家的補充與分享,我也上了一課,學習很多,
個人體驗就如同各位分析的,

底片就是贏在色彩階調的自然,而不是銳利度

還有135底片掃描數位化後,應該欣賞的是縮圖,才是比較細膩的,
所以要達到目前數位相機的細緻的解析力,必須要靠120這種大底片掃描大檔案後來縮圖,
比如說掃描成8000萬像素的,再縮成2000萬像素的圖,畫質絕對可以跟20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媲美

另外正片特性就是對比大,寬容度底,也特別容易拍出藍天,
尤其是那種藍到發黑的暴力藍天,現在數位相機很難拍出這樣的藍了

最後感想是底掃掃的影像比用相機翻拍的優!

1.看看底片掃描原圖稍微調整明暗跟色溫,縮成5百萬像素後是否感覺細膩多了?

大圖

2.同一張底片我也用4000萬像素的A7R2翻拍了,底片粒子一樣粗,
因為底片跟鏡頭面很難完全平行,所以左半邊在焦外,請參考右半邊紅框內有確實對焦的部分

大圖


3.同一張底片我也用1500萬像素的X3感光元件的Sigma SD1M翻拍了,底片粒子似乎更粗,
同樣請參考右半邊紅框內有確實對焦的部分

大圖

4.這張是1600萬像素數位機GH2現場拍攝的對照影像,LR解的原照片色彩應該是這樣,畫質比底片細膩

大圖

說到解析度 ... 光影自鏡頭進入到感光元件(或底片),然後自感光元件轉換(沖洗>底掃 或 RAW>JPG)到輸出,相互間都有關聯

古早人認為人觀看最佳比例是 4x6影像距離30公分。如果影像大於或小於4x6,人們往往會調整和影像的距離來對應。也因此決定了鏡頭的解析度要達到什麼層級。所以,考量輸出比例,135的鏡頭解析度比120或大型相機4x5 or 8x10來的高。

底片的特性在粒子,而粒子大小與ISO往往成反比,當時的底片廠家致力於開發高ISO超小粒子的底片,而使用者儘可能挑選可符合場景低ISO的底片。微小粒子有助於當放135相至10x15時還不被注意(一般到8x12),再上去(如雜誌跨頁)就會明顯被注意到。(當時人不斷努力,希望看不到粒子;現在卻一直把粒子加上去 XD)

... 10x15 ... 現在隨便一個電腦螢幕都大很多,所以看到粒子很正常。很多年以前,曾經有位空拍大師在中正紀念堂前廣場開攝影展,主力器材是 Canon F1,135底片。每張都放到約一個人高,仔細一看,粒子快像拳頭那麼大(誇飾法)。但是,退到適合觀看全圖的距離(約3-5公尺)時,都不是問題。

那有人說底片解析度高 ... 這牽涉到數位與類比的觀念。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像素整齊的排列,所接收的影像就固定住。若需要放像到很大倍率,像素至像素間沒有的資訊就要用運算的方式產生 << 無中生有;但底片的話,仍有對應的區間可掃描,但銳利嗎?不知道 .... 取決於整體輸出影像大小與觀看距離

底掃的 DR 是 4.x,好的正片也差不多4.x;但負片只有2.x。若用正片方式掃負片,很容易灰茫茫。由於負片的寬容度大,所以在掃之前,黑白點的選擇更需注意。此外,掃完之後,建議可以稍稍銳利化,更可貼近底片的感覺。畢竟,按下快門,不論是使用手機、底片還是數位相機,往往是想記錄眼前正經歷的瞬間


借用一下

潛水 ........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