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以前底片機時代,攝影師如何知道閃燈的出力?

時尚攝影,商攝,在進入數位之前,會用拍立得先拍幾張。
翻出二十幾年前的老古董,我當年都是用距離照表設定,有個八九不離十就好了。
joshwang wrote:
在那種連熱靴都沒有,...(恕刪)
攝影師怎麼知道該如何調控閃燈的出力?是憑經驗還是照完後用修底片的方式以取得較佳的曝光值?

當然是要有經驗啊, 有經驗才會算. 沒經驗, 就只是些沒意義的符號...

其實早在 出師下山 當 攝影師 之前, 這類的經驗, 老早就都被師父給電到金細細了.


joshwang wrote:
更好奇在更早的時期用...(恕刪)

你是指多早?

1839年, 氫氧焰灼燒石灰棒產生的白光, 被利用於圖像曝光,將原來自然曝光需要的30分鐘縮短為5分鐘,這是攝影術中閃光燈的鼻祖..


1859年,鎂絲燃燒產生的強光, 被用於拍攝高速運動的物體。而後隨著攝影師對光照的要求不斷提高,鎂絲被換為表面積更高,燃燒更快的鎂粉,還摻入了強氧化劑氯酸鉀提高反應速度,由此誕生的是粉末狀的鎂粉火藥,又稱閃光火藥。

當時的攝影師要在攝影前預先配好一定份量的閃光火藥,然後在攝影時一邊手動點燃,一邊在巨響,閃光和白煙中按下快門。

鎂粉火藥安全性不佳,因此調配火藥時被爆炸所傷的攝影師不在少數 (原來當時耶攝影師, 也要和諾貝爾有相同耶嗜好.)

攝影時不慎被火藥波及,鬚髮捲曲,冒著黑煙的攝影師也成了漫畫中常見的調侃題材。(哦! 常常聽到記者在念那句 "成為鎂光燈耶焦點", 原來是燒焦耶焦...)


1929年,Johannes B. Ostermeier申請了史上第一個商用閃光燈泡的專利。

一年後,德國Hauser公司根據這項專利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閃光燈泡“Vacublitz”,Vacublitz使用錫箔代替昂貴的鎂絲。


1930年,美國GE購買了這項專利,開始投入閃光燈泡的生產,他們將自己的產品命名為“Sashalite”。

Sashalite在當時非常暢銷,以至於後來有人誤以為它是閃光燈泡的鼻祖。


這些閃光燈泡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即棄,因此快速更換閃光燈泡成為了攝影師的必修課。


1970年,美國柯達公司製造了 Flash Cube 閃光方塊,用於其小型家用相機。Flash Cube中包含4只小型閃光燈泡,使攝影師能夠連續拍攝4張照片再換燈泡。(好像在換彈匣).


但這時閃光燈泡已走向末路.

因為20世紀60年代也可以說是閃光燈變革的重要年代, 氙氣閃光管(xenon flash tube)!

終於可以真正的重覆使用, 有電就能打的閃光燈. 攝影師出勤 終於不必再背 歸布袋 耶 閃光燈泡 了!


喜歡DIY的話, 那這個不錯, 有各種 氙氣閃光 的 零組件...
http://www.xenonflashtubes.com/

Neel Yeh wrote:
測光表
測光表
測光表...(恕刪)



是的,測光表可以很精確的解決曝光的問題,閃燈的曝光也可以測,
只是在傳統底片拍照史中,除了專業攝影師外,
大部分的相機持有人都沒有摸過手持測光表。
因此必須根據閃燈的GN值,拍照距離,還有光圈來計算,
每個閃燈可以算得出一張曝光表,一般會貼在閃燈後面,
三側分別為 底片感光度,與被攝物距離,跟光圈,




然後把快門調整至同步快門(一般是1/60 sec)後。
攝影師就依據根被攝物的距離以及底片感光度,
對照曝光表來設定相應的光圈,就可以獲得接近正確的曝光,
而每次拍照閃燈都是以全力輸出的。

若是使用負片拍照,又有相當大的寬容度,
所以根據我以前的經驗,只要有時間照表調整,失敗率不高,
除非是匆匆忙搶鏡頭來不及設定。
早期如各位大大所言,在135底片時代,有些閃光燈背後有光圈快門值的表格,另外就是可以運用各種不同值的底片,以及底片的包裝盒子有光圈快門值的參考。另外就是要用冲洗的技巧,作事後補救的工作。最後還有的就是測光錶,以及攝影師個人累積經驗的"測光眼"

1.測光表~ 這東西不罕見,至少底片時代很多人有

2.好一點的閃燈都可以控制出力,閃燈也有廣角~望遠的對應焦距,依據使用焦長、底片感度、光圈大小,有的有對焦距離(對焦完鏡頭上有刻度可知)在閃燈機背設定好,就可以控制出力了

心大本事小,人窮嗜好多~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

宅男乙 wrote:
當然是要有經驗啊, ...(恕刪)


好有趣的故事~~精彩!
我的古董閃光燈背後,有個類似觀星盤的轉盤式測光表,對應黑白彩色、距離、感光度、光圈、快門,有興趣可以Google Nikon BC-7
我記得底片可以靠控制泡藥水的時間改變曝光度。
洗照片的時候也可以
總之就跟樓上許多大大說的一樣

GN值!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