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松鼠機之後的相機


jason050117 wrote:
我想還是先不換鏡頭的...(恕刪)


如果喜歡玩估焦相機 其實我還蠻推薦Rollei 35系列

機身非常小巧 攜帶方便 鏡頭鋭利 手動光圈快門 有測光
捲片機構間距小 通常拍到38張沒問題 蠻好玩的一台小相機

EdisonKang1234 wrote:
如果喜歡玩估焦相機 ...(恕刪)


這台 前面有版友推薦過 拍賣有二手的 +閃燈大約4800

估焦好刺激啊 是說連我現在這台松鼠好像也是估焦?

估焦 就是指自己算與拍攝物的距離嗎?
所以為了確保估焦 必須還要調其他東西?


(感謝建議 會納入考慮)
jason050117 wrote:
這台 前面有版友推薦...(恕刪)




Rollei XF35 與 Rollei 35系列是不同的相機

XF35對焦有連動測距、光圈快門都交給相機,比較方便




Rollei 35 只能估距,光圈快門須自行調整

測光多半都有些問題,就算是測光精確,該機的測光範圍也很窄

一般在室內或夜晚就無法測光了,

因此使用Rollei 35對拍攝者來說有較多的條件要求與挑戰


Rollei 35系列分成兩種蔡司鏡頭 Tessar f/3.5 及 Sonnar f/2.8

還有部分的Rollei 35 使用Schneider代工的鏡頭,較少見

型號大致可以分成:最早期的Rollei 35(分德產與新加坡產),使用Tessar鏡頭

之後幾乎都是新加坡產,使用Tessar的35T及35TE及Sonnar的35S及35SE

在新加坡廠結束之後,Rollei還有少量德產限量機Rollei 35 Classic系列

沒事不要看,很可怕

TE, SE這兩台的測光結果是在觀景窗內以LED燈指示,較方便

其他型號是在機頂以指針表示,感覺上較經典




Flickr 上 午後書房P1070627








EdisonKang1234 wrote:
如果喜歡玩估焦相機 ...(恕刪)

jimmywu0505 wrote:
Rollei XF3...(恕刪)


感謝介紹 這兩款保持估焦樂趣 但是測光比較方便
對我來說第二台相機 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剛剛看了一下二手價 發現se的價鉻似乎比te貴上許多

鏡頭不是都很類似嗎?是因為se有HFT 抗耀光更好?

se二手7000-8000以上
te則4000-5000以上
一方面我是滿支持試試看手動的,但是個人經驗體驗拍照不需要否定機械的協助

估焦的或是很早期的相機觀景窗真的是考驗人眼力極限,如果還是合影對焦那真的超困難
我用過一些早期的合影對焦相機,肉眼看到的觀景窗大小約略大拇指這麼大
這...對大的還有機會,譬如對一個幾公尺外的桌子上咖啡杯,真的會對到吐血
當然,用估焦的可以省略這個問題,反正在焦段內拍都準

但是我覺得這少了對焦對到確實自己想拍到的那個感覺
(這是我個人主觀的想法而已,沒有否定估焦相機的族群)

我覺得體驗底片相機 跟 科技的好處 是可以相容的
不用太覺得一定要超原始完全手動到一整個才有底片fu
個人是比較推薦SLR 不管是哪家SLR都是很好的開始

能建立光圈快門ISO等基本相對關係,也能練習運用合焦的位置,測光甚麼基本的大概都有
最重要的是觀景窗很大,裂像又很好用

一點建議參考
歡迎到我的網站看看!!https://www.flickr.com/photos/gemini_wu/
jimmywu0505 wrote:
Rollei XF3...(恕刪)


好奇想詢問 Jimmy兄

當使用 SE與TE,舉起相機發現曝光值還須調整時,手指不會卡卡的嗎?

因為我自己是用 Rollei35,蠻喜歡先設好曝光值,再舉起相機構圖拍攝的「流暢行程」


另外,我也蠻推薦樓主試試 Rollei35系列

至於版本(非限量)與鏡頭,有「S」的都是使用 Sonnar結構的鏡頭(五枚鏡片,40/2.8)

其餘用的是 Tessar結構的四枚鏡片,40/3.5

差異我自己是覺得 Tessar比較銳利,不過我用的都是有標示 Carl Zeiss 版本的

Rollei35 真的是台很棒的小相機,也是我目前手邊唯一的小相機










jason050117 wrote:
fm2
Olympus mju II
這兩台 幾乎很受推薦 只是全新有點難找 而且二手的價格似乎也不便宜?


早就停產十多年的相機,花大錢找全新品,難不成想收藏?

若是要買來用,建議中等品相,功能正常即可。

至於很多人說價格被炒高?

1990年代我買全新水貨FM2約10K~12K,黑色貴銀色1K。
至於F3更別提了,當時還是學生的我只能在博愛路望著櫥窗流口水而已

FM2可是當年拚命存錢才買到。陪我走過北京入冬後零下的氣侯,北京八達嶺長城上冷到靠北邊的刺骨寒風,柬埔寨40多度的高溫,日本的春夏還有雨季時節被雨淋,歐洲法瑞義的秋冬...去年2013年還陪我和老婆去一趟日本賞楓。20年來FM2陪我走過許多地方,從來沒有給我罷工過。望著防潮箱裡整櫃滿滿的幻燈片,滿是回憶,當年買得很心疼的價格,如今看來根本就不貴。

2014年的今天,FM2還有6K的價格。換個角度想,這麼可靠的機身,6K其實不算貴,而且FM2在國內的數量很多,殺肉殺不完,很容易找到師傅修,根本不用擔心後勤維修的問題。測光元件也是新形的SPD(矽光二極管)元件,不用擔心早期Cds測光元件常見的老化問題。這樣還擔心什麼?

現在FM2給我的困擾是眼睛開始老花的問題
對焦不若學生時代的快狠準,偶有脫焦的照片出現

a.k.a.皮特 wrote:
好奇想詢問 Jimmy兄

當使用 SE與TE,舉起相機發現曝光值還須調整時,手指不會卡卡的嗎?

因為我自己是用 Rollei35,蠻喜歡先設好曝光值,再舉起相機構圖拍攝的「流暢行程」



皮特兄好


小弟的習慣是先估距,使用SE時是習慣固定在某光圈 (使用光圈鎖)

取景同時左手調整快門,如此眼睛就不須離開觀景窗了


我也是覺得早期Rollei 35/35S/35T的機頂測光指針錶頭比較經典啊



jimmywu0505 wrote:
皮特兄好小弟的習慣是...(恕刪)


我覺得SE TE將測光LED放在觀景窗 當初設計的想法大概是這樣
估距相機 光圈大小會直接影響景深覆蓋範圍
所以一開始就先決定對焦距離與光圈大小
再由觀景窗對準拍攝目標 左手調整快門速度 得到準確的曝光值 右手才按下快門

雖然說 非SE TE的操作流程比較順手 而且負片寬容度很大
但畢竟不是經由觀景窗對準目標 只是大概朝向拍攝方向調整光圈快門
理論上SE TE應該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光圈快門組合
jimmywu0505 wrote:
皮特兄好小弟的習慣是先估距,使用SE時是習慣固定在某光圈 (使用光圈鎖)
取景同時左手調整快門,如此眼睛就不須離開觀景窗了
...(恕刪)


跟我猜測的一樣,不過因為沒有實際操作過,所以還是想問問

這樣的拍攝模式,跟使用有測光的 Leica M機還有幾分相似



另外也感謝 Edison的分享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