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山寨版Zeiss 50/1.4 or 50/1.2 的開發 for DSLR

amecat wrote:
中國就有了
因為沒品牌,
出身到現在都是沒人要的廢品,
再就福頭新50 1.1 就只要6000 港幣
再做沒意思吧 

現在做50 1.0都不難

2萬多台幣就有一台cnc 車鏡片機

我幫客部做OEM鏡筒只是50港幣左右

不用說廢紙筒吧 ,
不懂的白不懂,只會用錢,

你要做生意就是要面對這些無名牌不買的人。
還是不要做好

價錢這麼好啊 ? 可以交流一下嗎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機不在貴要拍才行
要做到zeiss等級, 又要1.4 or 1.2的規格,是不可能有山寨版的.
很難
我覺得要做出50F1.2的規格不是太難的事情
但是鏡頭各方面的表現其實跟鍍膜有很大的關係
每家廠商對於鍍膜方面研究許久
這個不是你馬上就可以做的到的事情
所以做的出來是做的出來
可不可以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乖乖做OEM吧,新品牌市面接受度太低。而且你也太小看ZEISS,你以為什麼東西都可以像手機一樣山寨出來?
大家好

謝謝大家熱情的回應

我原來的目的是說如果
如果有一隻鏡頭他的規格與zeiss 50/1.4相當 甚至是50/1.2
但是在價格上有空間的話是否有賣點
目標是攝影愛好者 喜歡手動鏡頭的那種手感

接下來我來回應一些同好們提出的一些問題點來

1.建議你做 m4/3 規格的藍海市場
=> 這是各好主意 不過目前我是很擔心 m4/3的機器初步不多
我怕很難賣得動 比方說 如果m4/3 台灣有賣5000台的規模好了
像如果只有100个玩家想要試看看25/1.2 或是12/2.8
可能開發上 價格會很貴 不過我會注意這樣的市場的

2.問題是,我想知道瞭解台灣鏡頭產製能力的基本資料。
1.有怎樣的組裝能力,製造公差能夠達到多少?
2.能取得怎樣的光學材料?這些材料夠廉價否?
3.能不能持續地便宜地製造?
==> 這个問題完全不存在 鏡片或是機構件的加工可以到0.01 mm
材料的話完全用日系glass, Hoya or Ohara
與日本大廠canon/nikon 同樣的水準
便宜與否與 人工和生產規模有關


3 山寨版強調的是多功能, 低價位
如果光圈 F1.2, 還可以拍微距到1:2 (1:1 太嚴苛了)
內建遮光罩, 還有柔焦切換模式

==> 這樣的提示我會注意的
不過如果你要1:2 的話鏡頭可能會很大隻
價錢上恐會不容易平衡


4. 你要做生意就是要面對這些無名牌不買的人。
還是不要做好

==> 這个很謝謝你的建議 我會注意的


5. 強烈贊同
135的標頭追求畫質的會去買原廠高檔鏡或zeiss
預算有限的使用者也會去買原廠或附廠的f/1.8版本 便宜又輕便

==> 收到

6 要色彩好看,影像銳利,還有變形少跟抗耀光,
支持您製造鏡頭,而且大光圈很有吸引力,
先排隊買第一支序號xxx0001請留給我

==> 了解 我會第一隻賣給你 的
謝謝你的大力支持

7. 不知樓主有無可能製造40mm f1.2這類的鏡頭呢?
50mm我個人覺得在ff也蠻狹的
==> 好的我會注意 是否避開50的交段
考慮40 ~ 45之間的有效焦距


8. 就光學來講,據說Zeiss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發完所有的結構,很多其他的廠都是拿zeiss原型來改進的
也就是說,已經快要100年沒有什麼進步(coating或是換介質那些不算)

這已經不只是山寨問題,因為太久沒有重大突破
樓主的企圖心,或許可以放在光學設計上
說不定可以創造新一代的光學領域藍海
成就臺灣或是華人之光

==> 謝謝你的建言 我了解這个現象 Zeiss結構已經定了 但是我們做這一航 要先模仿 再創新
但是因為新的DSLR的對應的pixel與CCD反射的鬼影要求 比起過去的film lens要求許多
所以因為這樣規格不一樣 也可以開創一些新的相關技術 例如我的倍率收差可以設計
的比較小一點 之類的

9. 國際知名品牌,很多也是從山寨起家,像今天所有日本大廠當初都是山寨機.
所以只要有好產品,慢慢做出口碑,一定會有前途的.

==> 謝謝你的鼓勵

另外 你提到的下面要求
我建議樓主乾脆先受注生產,如果能夠3萬台幣幫我仿製一隻kinoptik 100/2,嘿嘿
==> 如果你能夠有50隻左右的量 可以一隻3萬的價格給你 這是初估啦

10. 那就來隻山寨的50/0.9吧...
要有如minolta STF般的散景和光圈控制... 也要有Zeiss Superachromat的成像素質...
暗角不可以有,變形也不能看的出來,光圈改變所造成之對焦前/後移也不可以有...
全開光圈就是可用光圈,各光圈之解析度都要在2000 lines以上... MTF從中央到邊緣平靜如水...
對焦環的感覺要有"齒輪融化在機油裡"的感覺... 光圈一定要圓形光圈,葉片至少7片以上的奇數...
抗耀光只要有T*XP的水準即可...
發色就見人見智了... 不過階調一定要柔順,反差不可過大... 散景不用太講究,老zeiss鏡的"奶油散景"即可...

==> 這種個規格比較像是 夢幻規格 要做出來不見得賣得動 打个比方就像是EOS DLSR的MK3機皇
規格很漂亮 對焦點也很不錯 但是不容易賣得動 位什麼呢 單價和價格還有體積
50/0.9个人估計大小大約會是接近Marco100的長度 但是外徑會突破100 mm (按你的上面要求)
所以我把這个規格留給後面的人做啦

11. 我逆向思考....
做支解像力差,色彩還原不穩定,邊緣失光嚴重,抗耀光超差,邊緣畫質急遽下降的單眼版LOMO鏡

==> 好提議 我會把它列入考量的方向

12. 要做到zeiss等級, 又要1.4 or 1.2的規格,是不可能有山寨版的

==> 就像撒尿牛肉丸試試就知道啦 个人覺得 Zeiss現在是
吃品牌大於他的性能


13. 我覺得要做出50F1.2的規格不是太難的事情
但是鏡頭各方面的表現其實跟鍍膜有很大的關係
每家廠商對於鍍膜方面研究許久
這個不是你馬上就可以做的到的事情
所以做的出來是做的出來
可不可以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 鍍膜已經是很成熟的工業了
問題是在於想要做怎麼樣的規格 還有相關的成本
反射率低於abs 0.3% (420 nm ~ 680 nm)
在台灣是可以量產的spec
所以兄台不必擔心
小地從事這一行自然有 對於Coating有些把握

14. 乖乖做OEM吧,新品牌市面接受度太低。而且你也太小看ZEISS,你以為什麼東西都
可以像手機一樣山寨出來?

==> 了解 但是有試有機會嘛 所以我先來這邊聽看看大家的想法哩 ~

若有問題請大家再給予小弟建議
非常感謝



















chenjohn19104 wrote:
1.建議你做 m4/3 規格的藍海市場
=> 這是各好主意 不過目前我是很擔心 m4/3的機器初步不多
我怕很難賣得動 比方說 如果m4/3 台灣有賣5000台的規模好了
像如果只有100个玩家想要試看看25/1.2 或是12/2.8
可能開發上 價格會很貴 不過我會注意這樣的市場的


真要開發鏡頭
那自然不能只看台灣市場
小弟常常瀏覽歐美的攝影論壇
覺得外國人對於各種新東西的接受度還蠻高的,也很習慣透過ebay等網站通路購買鏡頭
只要鏡頭真的品質好,送到dpreview,photozone之類的大站請他們做一些評測,應該不怕賣不出去
比如說cosina這家公司的鏡頭,現在已經廣受好評
M43系統的輕便特性是很大的賣點(可以參考G1在日本的市佔率,還有EP1現在的熱門情況)
若能趁現在O,P兩家原廠還沒有足夠的定焦、大光圈鏡頭群時搶佔市場,說不定能開拓一片藍海出來
chenjohn19104 wrote:
另外 你提到的下面要求
我建議樓主乾脆先受注生產,如果能夠3萬台幣幫我仿製一隻kinoptik 100/2,嘿嘿
==> 如果你能夠有50隻左右的量 可以一隻3萬的價格給你 這是初估啦


您的意思是這種真正APO等級的電影鏡頭也能仿出來?會不會需要用到鑭玻璃?

退而求其次,現在SONY那支135/1.8假蔡司頭會不會更好仿,他的設計及鏡片都是日系的,材料取得應該容易得多,這樣的話大約多少錢做得起來呢?

您這些高規格鏡頭若是真的做得出來,品質又好的話,我是真的很想買喔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chenjohn19104 wrote:
這是各好主意 不過目前我是很擔心 m4/3的機器初步不多
我怕很難賣得動 比方說 如果m4/3 台灣有賣5000台的規模好了
像如果只有100个玩家想要試看看25/1.2 或是12/2.8
可能開發上 價格會很貴 不過我會注意這樣的市場的...(恕刪)

既然您做的是MF頭的市場
可能就要以MF的潛在客群的思維來思考
一般使用者聽到MF就會有發自潛意識的抗拒感
會跑去玩手動鏡的是哪些人? 為了什麼?
Cosina代工的 ZF/ZE 50/1.4, Voigtlander 58/1.4
台灣的市場做了多大?
Contax 50/1.4, 50/1.7 也是在二手市場乏人問津
上面這些都是有來頭的鏡頭啊

那另一方面什麼鏡頭才是缺很大的呢?
觀察ebay,有些以前沒人要的鏡頭在這一年內漲了五~十倍
因為有個暫時的大空窗懸在那裡~~

啊! 寫到這更新網頁 發現樓上已經有大大發了一篇了
內容差不多, 趕緊就此打住!! 呵~~

---------- 分隔線 -----------

看完樓主的回覆
似乎真的有熱血起來了
我可以自願報名幫樓主測試 鏡頭的試做版嗎?
有意思 APO鏡頭
135系統 40/1.2 或 35/1.2 可以考慮看看 F接環或是T接環 (較好轉接)
M4/3系統 10/1.4(2) 17/1.4(2) 25/1.2(1.4)
chenjohn19104 wrote:
1.建議你做 m4/3 規格的藍海市場
=> 這是各好主意 不過目前我是很擔心 m4/3的機器初步不多
我怕很難賣得動 比方說 如果m4/3 台灣有賣5000台的規模好了
像如果只有100个玩家想要試看看25/1.2 或是12/2.8
可能開發上 價格會很貴 不過我會注意這樣的市場的

學一學 adapter-all, 開發共用的光學機電架構, 只要加上 4/3 adapter 就是 4/3 鏡頭..... 精密光學這塊園地值得深耕 . Tele-vue (www.televue.com) 就是只做光學設計的公司, 它的高級目鏡其實都是台灣製造 (e.g. 一隻二英吋目鏡 Panoptic EPO-41.0 41mm 要價八九百美元).

大陸在這方面也不惶多讓, 把握機會吧!

價格競爭力可以藉由採取網路直銷的方式達成, 否則不是大牌的廠家要找通路商銷售是十分困難的事 . 與其說破嘴的找通路商, 還不如直接放 eBay 上, 藉著優異的性價比打響名號 . 喜歡名牌的當然還是找名牌, 不過網路世界那麼大, 只要價錢壓得夠低品質又不輸原廠, 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機不在貴要拍才行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