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o2813 wrote:請問一下各位前輩,小...(恕刪) CZJ BIOTAR 58/2還區分蠻多版本 譬如 MARK的變更 葉片的變更 玻璃材質的變更 外型的變更等等價格上 葉片越多越貴 有紅T又1Q也貴 沒氣泡也貴 對焦環好轉也貴 所以綜觀上述 你那顆我估價值6000元所以你朋友算半買半送 快收吧
chipong wrote:據空氣大表示,這顆M...(恕刪) 這2個廠牌走的路線不一樣...Sheinheil 走的是色彩濃郁路線, 反差較大,德國味道甚濃氣氛佳, 立體感的確是比Meyer 好很多Meyer 走的是高光控畫意路線, 所以反差表現好,色彩算比較明亮的在高光下的表現力相當的好...但要靠足夠的光源, 否則在較暗的光源下, 是比不上其他德鏡的...這表示微光比較不適合(最適合的看來應該是Leica & Voigtlander 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擅長的場景主題也不一樣不必要去比高下啦...
好久沒再添一塊磚..Nikon F601+ Pentacom MC 50mm/f1.8(改AI)RVP100...金霏林沖掃Pentacon 50/1.8 在散景韻味..總覺得比 NIKON 50/1.8還有味道.歡喜分享...敬請指教http://www.wretch.cc/blog/jastatw
yea35 wrote:CZJ BIOTAR...(恕刪) 這麼多項可以評比,不過現代鏡頭應該很難看到有氣泡這類瑕疵,所以鏡頭借來時看到有傻眼~想說同事說這很有名這也是蔡頭,怎麼品管這麼差,看來要玩老鏡也是要做很多功課,朋友是有說友情價賣我,只是這傢伙平常講話老是顛三倒四,瘋瘋癲癲的哈~讓我不得不懷疑他的誠意,如果如大大講的半買半送,那看來不買都不行~另外請教一下前輩,我剛看了一下這顆鏡頭,葉片有12片,有個Nr.3538717這是生產的編號嗎?這樣可以知道它大概出生日期嗎?
Biotar 嚴格來說只分成大嘴版跟小嘴版,沒有 Meyer Primoplan 那麼多花樣。基本上各種版本的 Biotar 58mm 都是單膜,玻璃材質也相同,成像上不會有任何差別。通常小嘴版會比較貴,因為數量少,做工也比較好,所以值得收藏。所謂的 1Q 只是外銷的標誌,紅 T 則是代表對彩色底片優化,別聽商人吹得天花亂墜。至於氣泡玻璃的問題,氣泡本身對成像不會有影響,而有氣泡的這批玻璃,通常只出現在早期的 CZJ 鏡頭裡面。很多人說二戰前蔡司的那批傳奇玻璃胚,CZJ 早期把他們用光了,而這些氣泡玻璃正是這批恆溫退火 2 年的傳奇玻璃。小弟實際測試,並沒有感覺氣泡玻璃與非氣泡玻璃,有任何成像上的差異。但 1955 年以前的那批 CZJ 鏡頭,確實比較多人買來收藏。
angelo2813 wrote:另外請教一下前輩,我剛看了一下這顆鏡頭,葉片有12片,有個Nr.3538717這是生產的編號嗎?...(恕刪) 出生年大概在 1952 年底,或 1953 年前半。應該是大嘴版,小嘴版有 17 片光圈葉。
angelo2813 wrote:這麼多項可以評比,不...(恕刪) Carl Zeiss Jena, East Germany3,000,000-3,200,000 1945-19493,200,000-3,470,000 1949-19523,470,000-4,000,000 1952-19554,000,000-5,000,000 1955-19585,000,000-6,000,000 1958-19616,000,000-6,000,000 1961-19647,000,000-8,000,000 1964-19678,000,000-9,000,000 1967-19709,000,000-10,000,000 1970-1975其餘4,5,6位數編號就是在這些之後biotar 我見過有8 9 10 12 17片葉片的 至於玻璃有氣泡 這真的不會影響成像 但等到你想賣的時候 不見得下個人會買帳 外觀也是 至於1Q 是採用高質量玻璃 至於外銷板是否打上1Q這是有爭議的 因為外銷照理說名稱會變成CZJ JENA<怕被西菜告> 但我好幾顆 並沒有因此更名 至於紅T 一派人說增加底片感度 一派人說是T*鍍膜前身 無論如何 老鏡的鍍膜可以說似有似無 反正遮光罩肯定必備 但是確實價格上均會受引響 沒人會願意花比較多錢買顆沒鍍膜 外觀擦傷多 有氣泡 對焦又緊的鏡頭的 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