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一台奇怪的底片相機.從來沒見過?

紅外線自動照相機.

網圖資料分享:




有一篇專題報導.轉貼分享如下:[摘要]

《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顏歸真/尋獸.巡守.2023/11/17

沿著步道前進一段,必須往林子裡下切。樹藤糾結密布,撥開鋒利割人的芒草,閃過滿地咬人貓,游過潮濕箭竹,帶刺小蘗與薔薇隨伺在側,視野時而廣闊時而閉塞,罕有人跡。手持離線地圖校正方位,茫茫野地裡唯有座標能夠定位彼此。循著獸徑鑽探,沿途常見動物排遺,大大小小深褐色的顆粒,堆於路面,那可能是山羌、野山羊、水鹿的傑作。有蹄類行經,踏在濕軟土徑上深深淺淺的足跡;一整片像是經過翻土整地的野豬拱土現場;偶爾,樹皮殘留黑熊爪痕。荒野,是野生動物的家園。

近年來,許多關於野生動物出沒的新聞畫面,時常引用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所拍下的照片或影片。畫面裡出沒的動物可能是大大小小的哺乳類動物、田邊棲架上美麗的猛禽、公路旁的石虎、或是台灣黑熊。

生態保育的基礎建立於長年對特定環境、物種族群的追蹤與掌握,累積足夠才能判斷野生動物族群健康與否,並因應變遷趨勢擬定保育方針。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方法亦有多種,不同物種有各自合適的手段。若以野生動物族群監測為例,因台灣山域地形複雜多變,多數動物不易直接觀察,因而「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是相關調查裡經常使用的儀器之一。

觸發相機運作的關鍵為物種的溫度和移動速度,只要和環境溫度有正負溫差,並且在畫面裡移動足夠距離,即可觸發快門。相機因廠牌型號差異,機盒內裝有6~12顆數量不等的電池。視架設地點、動物出沒的頻率與數量,以及是否具彩色預覽螢幕,相機單次運作時間從幾個月到半年皆有可能。若欲應用於長時間的研究計畫,只需定期上山更換記憶卡與電池即可。綜合上述特性,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既能延長野外調查工時,突破人力工作的時數與體力限制,降低成本;自動照相機的定點設置,對環境、動物干擾較少,且由底片轉為數位型的相機,添增錄影功能與擴充記錄容量,可拍攝相對完整而豐富的動物行為,有助於觀察野生動物的生態習性。


野外族群監測的工作中,相機會因應目標物種而呈現不同架設手法。實際跟隨研究人員的腳步和目光,才能體會每架設一台相機所要考量的細節有多少:從大範圍樣點樣區的評估與劃設,到現場微棲地獸徑的辨讀。研究人員評估著當地出沒的物種,並推斷黑熊可能會從哪裡來?要拍全身像、半身像?是動物經過或停留地?哪棵樹的角度適切?地表植物的生長會阻擋相機偵測與視野嗎?更得計算動物進入感測範圍後,從偵測到觸發快門之間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差,唯恐稍有遲滯,只剩動物走遠的空拍鏡頭。以及因紅外線感應,機器對溫度相當敏感,須避免日光照射的高溫觸發拍攝。此外也要和嗅覺靈敏的動物鬥智,用各種方法纏繞、固定相機,盡可能耐得住動物的撥弄玩耍、減少儀器折損比例。

除了架設、巡護相機之外,研究者沿途記錄動物所遺留的各式痕跡,並且測量尺寸和記錄座標,不錯過任何熊蹤:熊掌印、熊爪痕、熊折枝、熊窩、熊排遺等。汗如雨下地穿越森林,時時刻刻凝神觀察,野地恆常展示無數跡象與線索,等待有志之士的心眼,與解謎。

從靜態的研究計畫撰寫到動態的實地執行,研究人員一次次往返山域與城市。自然環境高度有機,時常變化,考驗第一線人員隨機應變的能力,當下決斷取捨。一路跟隨觀看,不禁以為,所有研究樣點與相機架設的決策,都透露研究者獨具慧眼的觀點,唯有經年累月實戰智慧,綿延傳承,方能在山野遍地開花。而研究工作的反覆、單一、專注,看似無趣且乏味的數據累積,無不是為了拆解廣大自然埋藏的細微奧祕。

樣點特性隨著緯度、海拔高低逐漸改變。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有時位於乾溝瘦稜上、柔軟松針地旁、水漥泥灘前,記錄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自然風光。飛鳥翩然降臨,水鹿打架時嚶嚶出氣,山羊緩步悠悠低頭咀嚼,白面鼯鼠張著柔軟肚腹彈跳上樹,黃喉貂成群結黨地快步奔走,熊媽媽與活蹦亂跳的小熊忽然現蹤。雲霧去來,日月晨昏,山中景緻變與不變⋯⋯這樣的監測工作,一直遍藏各地無時不刻發生中。而相機所在現場,往往都是美麗得不可思議,充滿野生動物、生機蓬勃的蓊鬱森林。我從自動照相機的眼睛裡,一一認識了台灣的哺乳類動物們,一股親近感油然升起,每次入山,我們試圖潛入野地尋找獸跡,同時也在努力追尋守護共存的可能。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