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知道,當鏡頭裝載在穩定的腳架上時,攝影者可以獲得最佳的成果,若攝影者希望捕捉到底片或CCD感測器上最精緻的細節時,腳架是絕對的必需品。攝影者若須或必須在沒有腳架情況下拍攝時有幾種作法:使用單腳架、利用外在支撐(牆壁、樹幹、籬笆等等)或者訓練自己穩定地握持相機等等諸如此類的方法。
常可見到攝影者崇拜能在極慢速快門下,依然穩定地手持拍照的能力;甚至到處都能看到某些人宣稱他能在手持相機狀態下,以四分之一秒的快門拍照,還能拍出針尖般銳利的相片(天曉得他在說什麼)。
而有些使用者們,經常宣稱當攝影者需要在慢速快門下拍照時,使用傳統的連動
測距相機(Classic Range Finder)是得到最佳影像品質的選項之一。的確,傳統RF相機的優勢之一是可以使用更慢的快門而依然能有優秀的品質,它沒有反光鏡機構而避免額外震動,且輕盈安靜的快門釋放有助於相機的穩定:不過,這樣的看法可說是理論上的推演而已。以光學設計的角度來看,由於震動而造成的模糊與影像本身缺陷而致之模糊是相同的(白話點說,模糊就是模糊,不管什麼原因,光學設計、影像本身等等),因此,鏡頭的穩定程度是考量鏡頭特性的因素。一般120的鏡頭光學解析力多設定為20lp/mm標準,拍攝時,震動不能超過1/(20x2)mm,也就是1/40mm=0.025mm。然而攝影者對此條件的視覺要求不一,如果再用更寬鬆視覺標準看待,就會發現所謂的「安全快門」將是自覺可以接受的臨界值而已。
另一個常見爭論:如何定義銳利(Sharpness),你是在十倍或二十倍的放大倍率下觀察影像細節?還是你只是在觀看一個只有銳利輪廓,事實上沒有任何細節的影像?就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若一本身模糊的影像中,具備一部份銳利的成分存在時,經由視覺的擷取與大腦的闡釋,你也會覺得全體都是銳利的。
所以,所謂的120(或其他類型)相機的安全快門必須思考到放大、觀看與視覺接受程度決定,沒有仔細確認這些變數下,討論此問題總會變成手持OO秒照片很銳利的吹牛大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