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關於中片幅底片機的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自己測最準,我真的看過大太陽下用標頭拍照還會手震的人,按快門力道之大撼動天與地。
carl3104 wrote:
安全快門自己測最準,(恕刪)

這個還牽涉到;攝影題材.攝影姿勢.

立姿如果是1/125秒.
蹲姿可以用1/60秒.
坐姿可以用1/30秒.
臥姿可以用1/15秒.

以上因人而異.有打過靶的.也可以比較穩.
所以.有當過兵.學過打靶.就有這個好基礎.

以前的舊圖如下:[找到再貼]

安全快門只是一個籠統的說詞,
每個人手持的穩定程度不一樣,因人而異。
我拿RZ67手持夜拍,一樣可以1/15在拍攝。
其實不須要在糾結在那個安全快門這東西,
訓練自己的穩定度和呼吸調節。
拿出去拍拍就知道了,实践比理论数据靠谱
如果是要純理論,就是1/125
安全快門的說法,很多種類,眾說紛紜。
但是要從不會拍糊的說法,從網路上看到的圖表1/125就是界線。

尤其你的鏡頭換算成全幅,
等同速度是1/60,
從一些書看到,要高一檔的設定,剛好就是1/125
老何boss wrote:
這個還牽涉到;攝影題...(恕刪)


樓主的是TLR,還有掛在脖子上,腰平取景的用法,快門速度理論上可以更慢。
老何boss

也是!

2022-03-30 14:23
finalyfire

TLR我試過1/15都還準確呢,掃描放大沒問題

2022-03-30 15:32
個人試過單眼 Leica R8 + 28-70 手持 4秒

不過那時候是把背帶纏在手上纏很緊
然後整個人把相機頂在電線桿
當時天色已經很暗 以測光值來看 拍下一張可能要到 10秒了
按快門的時候 其實完全沒把握 洗出來之後 很高興有拍成功



以前教授有提過 他的話 哈蘇手持有把握到一秒
我是 RB 只有把握到 1/60 秒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暗房教父 wrote:
個人試過單眼 Leica...(恕刪)

凡是有當過兵的都知道.可利用地形地物來作戰.

依靠周邊地形地物.再停止呼吸.可以用慢速快門.
我知道這問題一直都是各家在說自己可以手持多慢的比賽,多年前我編譯過Erwin Puts文章討論過「安全快門」。事實上這只是攝影者自覺在某個放大倍率下所能接受的「銳利」而已。

大多數人都知道,當鏡頭裝載在穩定的腳架上時,攝影者可以獲得最佳的成果,若攝影者希望捕捉到底片或CCD感測器上最精緻的細節時,腳架是絕對的必需品。攝影者若須或必須在沒有腳架情況下拍攝時有幾種作法:使用單腳架、利用外在支撐(牆壁、樹幹、籬笆等等)或者訓練自己穩定地握持相機等等諸如此類的方法。

常可見到攝影者崇拜能在極慢速快門下,依然穩定地手持拍照的能力;甚至到處都能看到某些人宣稱他能在手持相機狀態下,以四分之一秒的快門拍照,還能拍出針尖般銳利的相片(天曉得他在說什麼)。

而有些使用者們,經常宣稱當攝影者需要在慢速快門下拍照時,使用傳統的連動
測距相機(Classic Range Finder)是得到最佳影像品質的選項之一。的確,傳統RF相機的優勢之一是可以使用更慢的快門而依然能有優秀的品質,它沒有反光鏡機構而避免額外震動,且輕盈安靜的快門釋放有助於相機的穩定:不過,這樣的看法可說是理論上的推演而已。以光學設計的角度來看,由於震動而造成的模糊與影像本身缺陷而致之模糊是相同的(白話點說,模糊就是模糊,不管什麼原因,光學設計、影像本身等等),因此,鏡頭的穩定程度是考量鏡頭特性的因素。一般120的鏡頭光學解析力多設定為20lp/mm標準,拍攝時,震動不能超過1/(20x2)mm,也就是1/40mm=0.025mm。然而攝影者對此條件的視覺要求不一,如果再用更寬鬆視覺標準看待,就會發現所謂的「安全快門」將是自覺可以接受的臨界值而已。

另一個常見爭論:如何定義銳利(Sharpness),你是在十倍或二十倍的放大倍率下觀察影像細節?還是你只是在觀看一個只有銳利輪廓,事實上沒有任何細節的影像?就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若一本身模糊的影像中,具備一部份銳利的成分存在時,經由視覺的擷取與大腦的闡釋,你也會覺得全體都是銳利的。

所以,所謂的120(或其他類型)相機的安全快門必須思考到放大、觀看與視覺接受程度決定,沒有仔細確認這些變數下,討論此問題總會變成手持OO秒照片很銳利的吹牛大會。
老何boss

風大說得十分精確.是一種專業的態度.讚!

2022-04-01 0:39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