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過去底片是如何變成相片

hienngoan wrote:
原來有放大機感謝各位...(恕刪)

光學基本就是放大與縮小。

攝影鏡頭就是把物縮小投影在感光位置,而放大機或投影機的鏡頭就是把物放大投影在另外感光或螢幕上。

他們都一樣有所謂解析力與MTF問題。

只是攝影鏡頭是壓縮,受到本身可見光波長限制,影響比較大,這也是攝影器材發展從大變小緣故。
暗房教父 wrote:
5" - 3x5 4x5 5x5 5x7 (5x8)
6" - 4x6 6x6 6x8 (6x9)


底片時代後期(鐳射機台)以這兩種為大宗,尤其是後者(如FDi系統),但紙匣是可以更換的,換匣會浪費一些相紙(外露部分會曝光,不同尺寸也需試色),所以沖印店通常會訂出時間,例如常規用6吋紙處理最大宗的4x6相關尺寸(可以15~40分拿)、3點半以後換5吋紙洗3x5、5x7等(洗這種尺寸通常要等半天),如果量夠大,通常會配合顧客在手邊件告一段落即換紙。

另外,5吋紙可以洗2.5x3.5(俗稱2x3)、6吋紙可洗3x4,但至少洗一底兩張,原因是裁刀設定或鏡頭的限制不確記。
hienngoan wrote:
原來有放大機
感謝各位回覆
沒有經歷過底片時代
很多數位理所當然的事情真的很難理解過去如何做到

蒙版、遮挡加光、对比度调整、饱和度调整、锐化等等都是在放大的时候完成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