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追底片的那些日子(圖多

我的AE-1買來就有發現漏光問題,這個小瑕疵我還滿喜歡的(?),就當作它是一個特殊效果,所以也沒有特地去修。
文章中沒有強調是[我的]底片相機有漏光問題,讓大家誤以為這是底片機的特色,真抱歉!
底片膠卷的部分,我最喜歡用的是富士400,但我也會買一些過期底片來試試看效果,這種驚喜的感覺,也是很enjoy~~

heatuni wrote:
我的AE-1買來就...(恕刪)

AE-1的背蓋設計是有海綿的,這個海綿時間久了就會脆化脫落就容易漏光,就需要換海綿,不過不是每台底片相機都有海綿的設計。
底片虫 wrote:



底片拍起來就是...(恕刪)


前輩我知道你在反串
我的底片機拍起來還滿正常的...

麻煩的是沒有底片,以及底片沖洗的店家越來越少

不過,我建議你有一天可以多玩一些別家的機子

minolta
ricoh
contax
pentax
olympus
leica
福倫達
哈蘇
這些都是底片機時代的強者

我很怕過個幾年,年輕的一輩會以為sony才是做相機起家的,呵呵,沒辦法,他們家的A73系列最近太火了
我愛01
所以底片您放棄了?
還有好多種底片您沒嘗試過呢!

ghoti wrote:
麻煩的是沒有底片,以及底片沖洗的店家越來越少

沒錯,我在好幾年前就放棄拍底片了,不然我也曾是底片的擁護者,原因如下:
1.底片越來越貴
2.底片越來越難買
3.沖掃越來越貴
4.沖掃店家越來越少(尤其是正片!!)
5.放像都數位化了(我不喜歡數位機台的放像效果)
6.店家越來越不專業(應該有部分原因跟客戶越來越少,藥水不新鮮有關)

即便時常有短暫的底片風潮,我想環境大方向是不可能回得去了,就讓我的底片機永遠沉睡在櫃子中吧



ghoti wrote:
我很怕過個幾年,年輕的一輩會以為sony才是做相機起家的,呵呵,沒辦法,他們家的A73系列最近太火了

其實這也沒什麼,反過來說,大概也很少人知道Gopro是做底片機起家的
carl3104 wrote:
1.底片越來越貴...(恕刪)

底片越來越貴,越少,至少目前還可以買得到,
反而沖洗的環節比想像中更加嚴峻...
近十年來底片沖印業正在迅速萎縮,沖印店也在
大量淘汰傳統沖洗,放相設備...
看看現在城市裡還有幾家能沖洗底片的店就知道了,
北部地區算是還好,中南部地區想要追求品質的同好,
就得自己攢好多卷湊一批郵寄北部幾家名店去沖掃。
不過就算北部地,沖掃的量一樣有在變小!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wrote:

底片越來越貴,越少...(恕刪)

這也是我淡出的原因,
我很愛傳統相機的
金屬加工質感、操作手感,
手動對焦與測光的儀式感。

但成像方面,
我無法接受太多變數在他人手裡,
過去拍最多的時候是就近有合得來的店家,
後來店家淡出市場,我也淡出了,
還要靠郵寄?愛沒有到那麼勤快。

雖然黑白底片可以自己沖掃,
不過有了家庭小孩後也沒那精神了。

目前目標放在建立數位暗房,
學怎麼自己後製、色彩管理與輸出。

不過我還是要幫底片喊話,
正常的條件下底片的影像是清晰又色彩迷人,
不特別說明的話你不會認為它是底片拍的,
而那些漏光、混濁、怪顏色,
並不是正常底片的表現,
而是一種「風格」,
但不少年輕人覺得那些缺陷才是底片的模樣,
不少手機App的「膠片」濾鏡,
也是大玩怪異顏色,雜訊粗顆粒等各種缺陷,
好像有那種「老味」。

但說認真的,一台正常的老相機,
配新鮮底片與正確的沖掃,
並不會有哪些所謂的「老味」。

當你拍底片追求的不是那些不可控的失敗沖掃,
而是追求正常底片清醒動人的影像,
面對沖掃大環境只能說是到處換店家試到吐血,
或許這樣的沖掃水平在一些年輕玩家來說有趣,
但對我來說根本是一次次的打擊。

不可否認,Lomo風潮有帶來底片第二春,
但說到底也只是迴光反照,
而且還有不小的副作用,
在我看來是加速了衰亡。
看到這麼前輩同好回文,心癢癢的也不要臉的出聲一下

自從買了 A72 轉接手動鏡之後,底片就很少拍了

--

如前面所述,沖洗店愈來愈少,品質難控制啊

所以,彩負與正片目前個人是不主動使用了

但是黑白底片因為可以自己沖、放相與掃瞄,目前仍有使用,因為都在自己的控制內啊!

還是會有底片可以用,還可以負擔的時候,維持使用的可能啊!

貼二張支持底片囉



有筆有書有肝膽 亦狂亦俠亦溫文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