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135彩色底片解像力不夠+顆粒感, 推測 可能是沖洗過程所致


elfwong wrote:
你說對了 我可能說...(恕刪)

雖然照片和影片用的格式都是35mm,但其實使用的面積(比例)是不太一樣的
拍照用的一張35mm是3:2
拍電影用一格的35mm是4:3

因為先天機器走底片的方向不一樣,大概如下圖

所以也就為什麼,電影底片可以經過分裝拿來給一般的拍照機身使用,因為兩者耗材規格是一樣的

再來關於Anamorphic壓縮鏡頭的出現,是為了不要浪費底片+增加娛樂性才發展出來的一個技術
這其實要扯到當時電視機出現時搶走了大部分的影院消費人數,電影市場為了增加娛樂效果的一項發明
為了就是要把畫面壓進4:3的底片,放映時再還原畫面變寬成2.35:1

會提到浪費底片,就是另一種寬螢幕的系統只是把4:3遮黑邊弄成1.85:1(這樣也是寬螢幕)
每一格都要遮,你看一部電影要遮掉多少底片

而且以前的4:3有聲影片,旁邊還有音軌,所以其實拍攝實際用的範圍會再更小
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畫質絕對不會比較好,進光量減少以外,邊緣很考驗鏡頭本身的工藝技術(所以看比較老的電影,基本上那大光圈下邊緣的畫質都是很慘的)

你覺得是沖洗才會影響底片放映的顆粒或是畫質感受,對,確實會有影響,但基本上lab環境和各參數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你是感覺不出來的

現在去電影院轉頭看上面的投影機應該都是數位後的產品了,放的不是底片,而是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
既然是DCP代表就是已經經過超多流程(拷貝、調光、調色、降噪、掃描....等)的集大成的最終產品,是導演想讓觀眾看到的結果
言下之意他要弄得沒有躁點或是弄得很有底片味,或許和當初用什麼拍已經不是太大的重點了

就跟你拿底片去拍現在的妹一樣,只經過掃描機出來的可能還比不上妹自己手機一拍去自己調還來的受喜愛

aferdchen wrote:
再來關於Anamorphic壓縮鏡頭的出現,是為了不要浪費底片+增加娛樂性才發展出來的一個技術
這其實要扯到當時電視機出現時搶走了大部分的影院消費人數,電影市場為了增加娛樂效果的一項發明...(恕刪)


這資訊網路有, 早看過了


aferdchen wrote:
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畫質絕對不會比較好,進光量減少以外,邊緣很考驗鏡頭本身的工藝技術(所以看比較老的電影,基本上那大光圈下邊緣的畫質都是很慘的)...(恕刪)

你講的是過去的經驗

我講的是上周端午假期的"親身經驗"

1.新片"從前,有個好萊塢"預告
2.視角70度左右, 很貼近螢幕看
3.畫質: 邊角畫質跟中間幾乎一樣, 整體畫面細膩度近似6k數位攝影機,
遠超過我過去在電影院看的底片電影
毫無你說的邊角畫質會很慘

後來我查資料
在1F 提供的聯結
本片採用anamorphic 35

或許有機會
你可在戲院前排看看本片或預告
再對比另一場數位攝影機拍的電影
就會發現, "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畫質也會好得恐怖"
會顛覆你過去不好印象

我過去對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也是不好的

在知道本片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後

真的我必須要改變我過去對Anamorphic壓縮鏡頭電影的印象

aferdchen wrote:
現在去電影院轉頭看上面的投影機應該都是數位後的產品了,放的不是底片,而是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
既然是DCP代表就是已經經過超多流程(拷貝、調光、調色、降噪、掃描....等)的集大成的最終產品,是導演想讓觀眾看到的結果...(恕刪)


就算如此, 底片的細節不會無中生有, 本片看到的細節就是很細膩
且我不認為導演會用後製把底片明顯的顆粒感消除掉
吃力不討好, 也消滅了導演堅持的底片味
aferdchen wrote:
再來關於Anamorphic壓縮鏡頭的出現,是為了不要浪費底片+增加娛樂性才發展出來的一個技術
這其實要扯到當時電視機出現時搶走了大部分的影院消費人數,電影市場為了增加娛樂效果的一項發明...(恕刪)


這資訊網路有, 早看過了

aferdchen wrote:
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畫質絕對不會比較好,進光量減少以外,邊緣很考驗鏡頭本身的工藝技術(所以看比較老的電影,基本上那大光圈下邊緣的畫質都是很慘的)...(恕刪)

你講的是過去的經驗

我講的是
上周的"親身經驗"

1.新片"從前,有個好萊塢"預告
2.視角70度左右, 很貼近螢幕看
3.畫質: 邊角畫質跟中間幾乎一樣, 整體畫面細膩度近似6k數位攝影機,
遠超過我過去在電影院看的底片電影
毫無你說的邊角畫質會很慘

後來我查資料
在1F 提供的聯結
本片採用anamorphic 35

我親身經驗跟你提的不一樣

或許有機會
你可在戲院前排看看本片或預告
再對比另一場數位攝影機拍的電影
就會發現, "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畫質也會好得恐怖"
顛覆你過去不好印象

我過去對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的電影也是不好的

在知道本片用Anamorphic壓縮鏡頭拍後

真的我必須要改變我過去對Anamorphic壓縮鏡頭電影的印象

aferdchen wrote:
現在去電影院轉頭看上面的投影機應該都是數位後的產品了,放的不是底片,而是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
既然是DCP代表就是已經經過超多流程(拷貝、調光、調色、降噪、掃描....等)的集大成的最終產品,是導演想讓觀眾看到的結果...(恕刪)


就算如此, 底片的細節不會無中生有,
近看下,本片的細節就是極細膩, 不像過去底片電影細節不如數位拍攝電影
且我不認為導演會用後製把底片明顯的顆粒感消除掉
吃力不討好, 過度加工, 也消滅了底片死忠派昆丁導演堅持的底片味

elfwong wrote:
這資訊網路有, 早...(恕刪)

用比較現代的壓縮鏡頭+底片拍
你覺得是鏡頭的功勞還是底片的功勞....XD?
還是沖洗的因素占比較大?

Anamorphic鏡頭我大概也玩過3顆了(都是2X),不過也是上一個底片世代淘汰的產品
Schneider Cinelux Premiere 80mm F1.7 + Schneider ES Cinelux Anamorphic 2x MC
Anamorphic Widescreen
現在的放映鏡可能邊角畫質又更好

更老的變形頭真的畫質都是只有中央及格,不過玩味還是在它的散景和耀光

所以誠如你一開始的問題,我覺得沖洗流程不是畫質好的核心,35mm或是70mm都各有自己的優勢
後期的去壓榨那些細節才是重點
elfwong wrote:
現今電影院放映的畫質,4K是對觀眾基本的尊重吧
你大概沒在戲院看過2k畫質的電影...(恕刪)


看到一篇2017年的文章,說2k放映是當時數位放映的常態,
電影放映廳為何解析度不高

很久沒進電影院了,所以之前看的搞不好真的只有2K

現在後製設備提升,應該要4K是對觀眾基本的尊重沒錯

數位電影常用的是2048×1080 像素(=221 萬像素)以及4096×2160 像素(=885萬像素)兩種格式,

所以我說底片掃描高畫素(例如2500萬或更高),再縮下來到885萬像素,後製讓影像更細膩的空間很大,
或許早期都是2K製作,壓低成本時膠卷掃描也沒有掃高畫素的數位影像,在於後製上會更省時省硬碟容量吧(純個人猜測)

以前的膠卷作品現在都出藍光DVD了(如星際大戰系列),搞不好以後會再出4K的版本


elfwong wrote:
上週長假在電影院看...(恕刪)


樓主這篇主要想表達底片在好萊塢的黑科技加持下品質遠比一般民眾接觸到的沖洗店要好,我沒有辦法接觸好萊塢的沖洗過程,所以無法證明是不是真的比較好(雖然我自己是不認為有這種事啦),不過至少可以從兩個層面探討:

1.觀賞媒介: 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不同的觀賞媒介,對於觀賞的感受差異是很大的,舉個例子來說,一張1920*1080 pixel的精美照片放在FullHD螢幕上觀看,看起來非常漂亮細緻,但同一張影像印出相同大小的照片,只會覺得是一張解析度嚴重不足馬賽克的照片。同理,今天電影跟照片就是兩個不同的觀賞媒介,電影都是投射到電影院大螢幕上看,照片一般來說是洗出來或是底掃,若是兩者可以使用對方的觀賞媒介才會比較公平,像是電影的影格擷取出來製作平面紙本影像,或是照片用正片來拍,然後用幻燈機投放出來,都是可行的方式(後者一般民眾就能做到,前者需電影商配合)。

2.製作: 即是不考慮好萊塢是否有黑科技沖洗,電影和一般民眾拍照在製作上都是完全不同的等級,從底片的選擇,拍攝的器材、攝影師的技術、打光,後期的沖洗底掃,這些過程由於電影是非常高成本的製作,自然無法與一般民眾比較。這些項目就很難做到公平了,頂多是一般民眾可以選擇電影底片來拍,至少底片是一樣的,拍攝技術就看攝影師功力了,至於後期,我覺得拍正片用幻燈機來放,或是用傳統相紙"手工放像"會是比較好的方式,至少排除"底掃"這一環,畢竟看過太多糟糕的店家底掃,能把本來一百分的照片變成不及格
aferdchen wrote:
所以誠如你一開始的問題,我覺得沖洗流程不是畫質好的核心,...
後期的去壓榨那些細節才是重點...(恕刪)

之所以猜測沖洗是關鍵
就在
用過Nikon 50mm f1.8G + F100晴天拍底片
同時同景,同樣鏡頭接D800e 細節就是差很多
(Nikon 50mm f1.8G 接D800e 在Dxomark 也有23mpix解像力)
故排除了鏡頭解像力拖累底片細節與光線不足的問題

認為底掃細節失誤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底掃店家非常有名,
其細節已經遠勝過我先前找的店家
底掃出來仍有顆粒感與輪廓線條「不平整」的問題
這就是底片顆粒凝聚到肉眼看得見的「顆粒團排列不整齊」問題
這就會影響到輪廓細節表現

但「從前, 有個好萊塢」預告片, 看不到輪廓線條不平整
解像力近似6k數位電影拍攝機的成品
而且底片面積不到36mm * 24mm的一半
所以推測其電影底片解像力高過靜態照片底片

既然鏡頭解像力接D800e都能發揮解像力, 光線充足
故輪廓線條「不平整」的問題,只剩底片解像力的因素

但是我底片沖洗店家非常有名,底片沖洗出來品質毫無問題
但是我的照片細節看得出來不若電影院近看底片拍攝「從前, 有個好萊塢」預告片
唯一的猜測只有好萊塢對電影底片沖洗技術,疑似有"黑科技"
大幅降低底片銀鹽分子凝聚成肉眼看得見顆粒團的效應

另外之所以不認細節從後製榨出來,
因為「顆粒團排列不整齊」造就的輪廓線條「不平整」與細節損耗
無法靠後製來創造出來
難道電影用35底片拍完後
還要用資料插補演算法來創造細節?


wjesse wrote:
現在後製設備提升,應該要4K是對觀眾基本的尊重沒錯...(恕刪)

其實大台北地區,小廳一點的2k放映不算少
你會感覺到細節少很多,保險一點的方法,只好挑最大廳
大廳旁的小廳,可能會遇到2k, 4K放映看慣,2K你會一直看到畫面在抹細節,會哭的


carl3104 wrote:
樓主這篇主要想表達底片在好萊塢的黑科技加持下品質遠比一般民眾接觸到的沖洗店要好,我沒有辦法接觸好萊塢的沖洗過程,所以無法證明是不是真的比較好...(恕刪)


我也沒辦法證明,只能依我長期的前排觀影經驗講述預告片的細節表現
"也非一定對"
所以若有機會
請你進大廳一點的戲院,坐前排一點,視角70-90度
看看本片的「預告片」
注意一下35mm電影底片的細節表現

「親身體驗」其細節,是否明顯高過你自己在晴天下拍的底片成功作品
若是,請注意,該電影底片只有我們拍135底片面積"一半"左右
相當於是底片"半格機"所拍出來的

elfwong wrote:
認為底掃細節失誤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底掃店家非常有名,


elfwong wrote:
但是我底片沖洗店家非常有名,底片沖洗出來品質毫無問題


其實我覺得有名不代表專業耶,一家店能維持一定的客源和知名度是複雜的市場機制下的產物,常常並不是因為他"最專業"。也許他最懂得行銷、也許他最便宜、也許他服務最好最得消費者的心,更何況很多人拍底片追求的反而是顆粒感,並不是每個用家都追求細緻的拍攝效果,不然LOMO機怎麼會存活?


elfwong wrote:
「親身體驗」其細節,是否明顯高過你自己在晴天下拍的底片成功作品
若是,請注意,該電影底片只有我們拍135底片面積"一半"左右
相當於是"半格機"所拍出來的

這就是我說的觀賞媒介的不同,"在晴天下拍的底片成功作品"如果是正片拍攝並且用傳統幻燈機投影出來看,會是比較客觀公平的比較方式,若要半格... 那就把底片貼個遮擋剩下半格範圍吧~
carl3104 wrote:
其實我覺得有名不代表專業耶,一家店能維持一定的客源和知名度是複雜的市場機制下的產物,常常並不是因為他"最專業"。也許他最懂得行銷、也許他最便宜、也許他服務最好最得消費者的心,更何況很多人拍底片追求的反而是顆粒感,並不是每個用家都追求細緻的拍攝效果,不然LOMO機怎麼會存活?...(恕刪)

我相信該店家很有名就是因為夠專業, 老闆非舌燦蓮花型的, 話不多
是靠專業累積客源
我想不必提哪一家了
我在本版或flikr找不到一張135底掃的圖檔的細節能夠超越這店家了
倒是很歡迎你po出你很自豪店家幫你沖掃的原始解析度的圖檔, 看看解像力到底如何?

因為135底片你掃到2000多萬畫素也沒意思, 只掃到更多的顆粒感與線條的不平整, 細節沒提升, 被底片解像力限縮了

你也沒辦法去戲院看預告片
淪為各說各話
我只能說
看過135正片用幻燈機投在牆上的成果, 並不算很細緻
細節明顯不如我戲院近看的該片預告片
elfwong wrote:
我在本版或flikr找不到一張135底掃的圖檔的細節能夠超越這店家了
倒是很歡迎你po出你很自豪店家幫你沖掃的原始解析度的圖檔, 看看解像力到底如何?


我當初就是因為找過的店家底掃都太爛才放棄繼續拍底片的 應該反過來向您請教是哪家店這麼好呢~ 不過我應該是不會回去拍底片了...

elfwong wrote:
我只能說
看過135正片用幻燈機投在牆上的成果, 並不算很細緻
細節明顯不如我戲院近看的該片預告片


原來如此,那看來真的最有可能是好萊塢黑科技了

不過早前01忘了哪篇有人宣稱135底片可以掃到2億畫素,搞不好也是另一種黑科技...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