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見解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分析如下:
1.對於彩色底片而言,它的組成由不同的感光乳劑而構成,這些感光物質對於光的吸收能力事實上是有差異的,簡言之,它們所能吸收光線的波長不同,底片廠商為了賦予各種底片獨特的性格,而會有不同比例的乳劑調配,而會有不同的色調/對比展現。
2.各種底片,若進行標準片拍攝時,會發現,色調、對比都會不同,然而,對於暗房放大時,的確可以透過濾鏡的數值來改變色調對比的展現(這與數位處理是一樣的),可以進行部分偏色或是強調某種顏色的處理,使之達到攝影者需要的效果,然而,這些都有極限,也就是,難以做出原來沒有的東西。
3.比如說,本來的對比偏低的片子,可以把對比拉高變得鮮明,然而,這樣的處理怎樣也不能比上對比較高的底片展現的結果;顏色部分也有類似的情況。
4.最常可以看到的心得是:使用FUJI RVP或KODAK E100vs時候,如此鮮明的影像,使用者難以用便宜的一百多元正片達到相同的效果,負片中有著特別性格的AGFA ULTRA100也難以被其他負片『調整』出來。
底片攝影者,瞭解底片特性與光學/數位暗房的原理與極限,是個不可避免的功課,萬事交給快沖店,很容易失望,且認為底片也不過如此,然而只要花時間與精力下去(萬事起頭難!),等到一定的程度,會發現底片是這麼有趣的媒材呢!
參考一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