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_min wrote:I'm Back的長相就像是舊時代的電池握把一樣。你必須要先將底片槽蓋拆掉,把機背蓋對在快門簾的正後方,固定好之後,光線就會從快門簾穿過。機背有一個2吋可觸控螢幕。 可是使用老機身就是想要那底片的味道啊不知道有像富士一樣有內建底片風格的影像檔嗎不然就少了很多的老機的使用魅力為什麼無法直接引言呢?
這個產品基本上就是個翻拍架,翻拍你本來在對焦屏上看到的畫面,而不是直接在焦平面進行感光,因此跟你用手機翻拍觀景窗中的畫面其實是差不多意思,所以畫面表現是無法跟那台搭配的相機相比的,當然此產品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至少,他所拍出來的確是真正全片幅的景深,畫面本身內容也會跟跟全片幅相同,只是細節表現上會很差,因為是翻拍。又基於其碩大的體積,個人認為玩票性質遠大於實用性。事實上早期DSLR即時預覽功能尚未問世前,市面上有一種產品就是外掛在觀景窗之後,使用一台小相機拍攝觀景窗的畫面並顯示在後面的一個小螢幕上,用來做即時預覽(可以google:ZIGVIEW S2B 多角度電子取景器),這種配件如果加個紀錄影像的功能,就跟今天這個產品十分相似了,當然翻拍觀景窗的缺點是格線等顯示也會一並拍進去。
ki_min wrote:而其實機身裡的感光元件也並非36 x 24mm的全片幅,而是10.9mm,大約是0.4吋(比1/2.3吋更小)的感光元件。 這裡寫錯囉~ 對角線10.9mm大概是2/3吋的感光元件(8.08mm*6.01mm 對角線11mm)
elfwong wrote:...底片機體積重量加很大,卻拍小DC片幅,吸引力不夠.... 唉~~~~Wong大一語道盡,頗有同感;沒APS-C好歹來個M43,拍情懷的還是會奢望一下基本的畫質,否則大費周章得到的是不如小DC或手機的畫質...可能玩一下就丟防潮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