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問台北賣中古底片相機的店鋪?

感謝各位回應。
DSLR我是有啦,只是修“新聞攝影”這門課要求必須有一部分作業是黑白底片加傳統暗房製作,所以...只好再買個底片機啦
大块头 wrote:
感謝各位回應。
DSLR我是有啦,只是修“新聞攝影”這門課要求必須有一部分作業是黑白底片加傳統暗房製作,所以...只好再買個底片機啦

要不要考慮EOS3+ 50F1.8?
10000有找
45點眼控對焦
11點點測光連動
可以記憶8點平均測光
絕對是CP值最爆表的底片機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Nikon F:
FM2(很有預算)
FE2
FG
-----
Pentax K1000
Pentax Super Program
Leica M5 (MSK.10032)

infoto wrote:
我沒看錯吧?數位單眼...(恕刪)


SONY A7 水貨價大概35K
可以接老鏡 轉接頭幾張就有了
這台北港香爐幾乎什麼老鏡都能插
現在電腦效能這麼強 解RAW何來困難之有
一台20K的電腦也是解得嚇嚇叫
全部加一加 頂多70張小朋友(前提你有老鏡)
生魚片 wrote:
全部加一加 頂多70張小朋友(前提你有老鏡)


好啦,我知道你不服氣
不過樓主出來講了,這套單眼是要上課使用,自己沖片自己放相
那我們重新來估算一下你的70000元
相機15000,400tmax黑白負片200,自沖藥水成本25(都不回收使用),掃描0
換算下來可以拍240捲,換算格數8640張
你還要再拿哪一台數位相機出來比?

更何況,這是上課需求,一學期肯拍上10捲算是很認真了
相機+底片花上8000就很了不起,有需要花70000?
用底片攝影是好事,但成本跟效益就別跟數位比了。底片與沖掃成本明明越來越貴與稀少是不爭事實,難道新世代買數位機學攝影的都傻了嗎?更別提許多無法量化的性能與成本差異。


leecheelin wrote:用底片機不僅時效性差沒辦法即時針對不同參數觀察之間的差異大量試拍沖洗費用更是一筆龐大花費吃力不討好對學習而言並不是好的工具


像我們這種從銀鹽時代走過來的人,深刻體驗底片無法做到即時修正,所以商攝有人会先用拍立得試拍,正式拍攝再包圍。

業餘玩家雖然不会這樣做,但長期經驗下來,也會養成对曝光的敏感度。在拍攝前預測(想像)其结果,重要畫面再包圍一下就萬無一失。

尤其正片寬容度小,測光要更為仔細,差0.5EV就差很大,這些都有助於曝光敏感度的訓練。

拍數位有分佈圖馬上看,曝光預測就不是那麼重要。另一個問題是色彩管理,除非Jpeg直出輔助,不然修片時,很難記得當時的色温和顏色。

費用方面,現在傳統器材已是死猪爛白菜價,你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二手旗艦级的FF机身,一台Nikon F4頂多5K就有,F6現在才30K多。

以我一個業餘愛好者每年才拍约20多捲正片,900多張照片不到一萬元(底片,沖,掃,上夾),而且拍照數量会越拍越少,因為經驗的累積会讓你很清楚知道這個畫面值不值得拍,拍不拍得到。

也因這個習慣(不值得拍的不拍,拍不到的不拍)被帶到DSLR,常常被內人唸數位不用錢怎麼不多拍,但對我而言,不是拍攝數量的問題,一些拍不好,或連自己都無法有共鳴的作品,最後還不是要刪除,幹麻拍一堆再刪除。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自己的經驗,拍底片雖然有些麻煩,但不会比數位貴,若拍的是負片且只沖掃,會更便宜。據說135底片的解析度約等同20MP,現在入門DSLR的解析度就可以達陣,但發色仍是135數位還很難追得上。

樓主看的FM10,唯一的好處就是輕又便宜,其它都是缺點,机身強度不足,易發粘,塑膠外殼易刮花,所以二手市場常見品相不佳的FM10,流通性不太好。

rhinocero_tw wrote:底片與沖掃成本明明越來越貴與稀少是不爭事實,難道新世代買數位機學攝影的都傻了嗎?


成本效率對職業用戸來說才有意義,這是他們將本求利的生財(存)工具。業餘用戶想玩就玩,沒有成本問題。
當初在這邊的社區學校學攝影時該攝影部用的是PK環Vivitar v3800n
教師拿著Freestyle的商品目錄說上面的FM10不要買, 需要的話就挑Vivitar的
多年後看起來她說得有道理

而K1000則是攝影部的推薦機
Leica M5 (MSK.10032)
rhinocero_tw wrote:
用底片攝影是好事,但成本跟效益就別跟數位比了。底片與沖掃成本明明越來越貴與稀少是不爭事實,難道新世代買數位機學攝影的都傻了嗎?更別提許多無法量化的性能與成本差異。


不是傻了,是世界變了
底片技術到了一個成熟階段,廠商就越來越難賺到錢
當有突破性的賣點進來時,必然會帶動整個市場的轉變
很簡單的例子,觸控技術開始能取代鍵盤滑鼠時,小筆電就整個兵敗如山倒讓給了平板
銷售量無法達到一定程度時,售價就會反應在成本上,到最後小筆電整個退出市場
但是要大量打字輸入的時候,你會考慮用平板嗎?

數位必須要拍到一定的量,才會顯示出它的效益
這個我已經算過兩次給大家看了
你要爭辯,就必須先跨過我所提供的那些數據(這可不是2000年那種底片一捲60元,單沖60元的時代)
初學者耗費100捲就能學會攝影,又何必花200捲的價錢來買數位?
唯一不爭的事實,就是賣底片的據點少了,沖洗不方便了,導致客戶使用意願低落
至於成本,數位本來就比較貴,一點都沒有變

當然你可以說,拍超過200捲成本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2年下來拍不到1000個場景(扣除連拍一直猛按,不知所云的快門狂),就準備換機的比比皆是
廠商預設3年就要讓你更換設備,感光元件就算你省著點用,一樣時間到就老化
那時候你的相機殘值剩下多少? 應該不到購入的20%,還有可能賣不掉

成本計算不是用市場趨勢來評估,拿出量化數據才是你該做的功課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