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足夠的快門速度與支撐相機:此種場合,任何震動都容易在放大照片上發現。
b.足夠的景深:景深會因為放大倍率增加而減少。
c.更精密地曝光:鮮銳的照片需要更仔細地測光,使底片適當地感光並具備適當反差。
2.我個人反對以大量拍攝及螢幕放大觀看作為學習攝影的方法,理由為:
a.在電腦螢幕上100%放大觀看是當前最流行的pixel peeper方法,但以這種放大看局部照片無法評估輸出照片的品質(因為最後放大紙本照片與螢幕顯示條件不同),也無法評估整張照片構圖與氛圍,最後很容易落於比裁切照片的遊戲中。
b.大量拍攝預設攝影者會找到最好的拍攝條件並且會獲得此經驗。但問題是當照片越多,甚至堆砌到數千張到萬張照片時,連如何選擇「較好」的照片都成為問題,如果再加上上網詢問,更會獲得各種不同的經驗談及瑣碎片段又無法篩選正確性的資訊,最後拍了一大堆相片的結論不是學到更多基本知識而是教你:「升級」「換機」「全幅機」「大X元」,而陷入無限迴圈。
c.大量拍攝容易養成快門癖(trigger happy)的習慣,因為可以大量拍照,所以先拍再說。大量拍照也許會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可是得花費大量時間選擇與調整照片,此外對於數位相機而言看起來好像成本低廉,但實際上將消磨它們的使用壽命,加上前述的時間成本,累積下來相當可觀。
3.既然原作者喜愛底片暗房處理照片,那花點時間研究暗房書籍,參加坊間的暗房課程,從選擇底片、曝光、沖洗及放大流程整套地學習相關知識並累積實作經驗,將是個較佳的學習方式。
4.原作者的放大照片可以拿到專業暗房工作室請師傅提供意見,並且看看相同大小的照片可以達成怎樣的品質。
以上,請參考。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想請問各位有沒有光學...(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