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這位攝影師的照片風格我很喜歡~

買pentax 67 + fujifilm pro 400h
michael50402 wrote:
買pentax 67 + fujifilm pro 400h...(恕刪)



同意+1

PhotoShop雖是萬能但要能自然不刻意還是要有80%的原汁原味,不然再怎麼Ps只會顯現出異常的色調。

之前試過Ps的底片濾鏡裡面有多數品牌的底片模式可以套用,但說實在的就是有皮沒有肉有些地方像但有些地方不像....最後還是數位歸數位底片歸底片。
這後製應該用Light Room就可以了
不需要用到PS吧?

軟體建議都用買的這倒是對的,不能接受它的價格的話
那我寧願不使用

另外外掛的vsco film就有很不錯的底片質感與許多預設了

她的相片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過曝後,高光處輕輕補上藍綠色,所以整個畫面不會過於刺眼

底片要直接拍出每張都是這樣差不多的色溫,也是不太可能的,沖掃的過程又有更多不可控的變數
後製還是得要嘗試看看才行。


SONY DSLR-A350 W/ VSCO CAM #G3

我自已的小嘗試,並不敢說很像,構圖方式也不同。其實我個人覺得重要的不是拍出別人的質感,而是能經由學習的過程裡找出自已的方式,剩下的還請其他朋友補充~
買ps學後製+1
買不起 就買lomo吧


簡單

去下載軟體就可以了

但個人認為這種照片很醜

顏色不好看



攝影這條路

朋友(或許是吧)很重要


只要PO完照片,一堆人幫你吹捧

好像就很厲害一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DXVIEW

那些資深推薦的,很多都不怎麼樣

只是交的朋友多而已

大家互捧取暖而已



waterhand wrote:
攝影這條路

朋友(或許是吧)很重要

真的...
很多人都以為底片沖掃照片檔案就是看起來舊舊的、不銳利、模糊......LOMO風格。

其實底片照片也可以是銳利、現代、清楚的。

底片拍失敗的照片千萬不要用LOMO的看法去美化它(除非你一開始就是要拍這種風格)。

好的LOMO風格照片是很有味道、值得你細細觀賞。

01底片照大樓去看看棒球熊的照片可以破除底片LOMO風的迷思。



組合人 wrote:
https://ww...(恕刪)


會員名稱
組合人

基本資料
註冊日期: 2014-04-06
登入日期: 2014-04-06

想打廣告也不是這樣
主打PS教學嗎?
450D+10-22+17-55+18-55+55-250+430EXII
就不能專業點原圖輸出嗎
後製後製,那去學修圖當修圖高手就好啦
還攝影師勒,修圖大屍吧
histsung wrote:
越早學後製越好......(恕刪)


摘錄/數位時代省思:為什麼照片要後製?

在底片年代,底片的後製都是在暗房中處理,透過不同的藥水、相紙、放大機濾鏡反差控制、藥水溫度的控制,透過這些方式洗出完美作品。

只是現今把早期暗房處理步驟數位化,讓大家透過軟體自由的調整。這邊所謂的後製,指的是調整照片的白平衡、亮度、對比與飽和度,不是指影像合成。

在數位時代中,好照片組成:前製(努力拍好照片)80%+後製佔20%。有時候數位相機無法紀錄現場的景色,我們可以藉由後製還原現場所見到顏色與氛圍。


不過後製不是萬能

就如前面有提到,努力將照片拍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張拍壞的照片,漫無目的亂拉拉曲線、亂調顏色,甚至轉黑白照片,就覺得很有fu,殊不知這只是運氣好矇到。

真正專業的攝影師,在拍攝前,心中就會後製成品畫面,該怎麼拍、該怎麼調都已經想好了,事半功倍,這才是運用數位便利與攝影技術平衡的真諦。另外像筆者喜歡把拍攝風景照片放大輸出,如果過重的後製,超過照片像素的調整量,導致照片充滿顆粒感,如此一來,輸出照片品質就非常糟糕。

一開始就拍得很棒的照片,只要經過基本的後製微調,馬上從80分提升到100分的水準;如果一開始就拍得很糟糕,就算再怎麼挽救,也很難到達100分的水準。

活在數位時代下的攝影師,拍攝技術好是基本條件,了解後製意義與正確的後製,才能發揮數位時代所帶來的便利。

生死只是件閒事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