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sung wrote:
越早學後製越好......(恕刪)
摘錄/數位時代省思:為什麼照片要後製?
在底片年代,底片的後製都是在暗房中處理,透過不同的藥水、相紙、放大機濾鏡反差控制、藥水溫度的控制,透過這些方式洗出完美作品。
只是現今把早期暗房處理步驟數位化,讓大家透過軟體自由的調整。這邊所謂的後製,指的是調整照片的白平衡、亮度、對比與飽和度,不是指影像合成。
在數位時代中,好照片組成:前製(努力拍好照片)80%+後製佔20%。有時候數位相機無法紀錄現場的景色,我們可以藉由後製還原現場所見到顏色與氛圍。
不過後製不是萬能
就如前面有提到,努力將照片拍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張拍壞的照片,漫無目的亂拉拉曲線、亂調顏色,甚至轉黑白照片,就覺得很有fu,殊不知這只是運氣好矇到。
真正專業的攝影師,在拍攝前,心中就會後製成品畫面,該怎麼拍、該怎麼調都已經想好了,事半功倍,這才是運用數位便利與攝影技術平衡的真諦。另外像筆者喜歡把拍攝風景照片放大輸出,如果過重的後製,超過照片像素的調整量,導致照片充滿顆粒感,如此一來,輸出照片品質就非常糟糕。
一開始就拍得很棒的照片,只要經過基本的後製微調,馬上從80分提升到100分的水準;如果一開始就拍得很糟糕,就算再怎麼挽救,也很難到達100分的水準。
活在數位時代下的攝影師,拍攝技術好是基本條件,了解後製意義與正確的後製,才能發揮數位時代所帶來的便利。
生死只是件閒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