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數位接點如何遮蔽當成舊款鏡頭使用?


lifaung wrote:
簡單的一句,不可以....(恕刪)

的確!昨天再用其他 keyword 找到一篇從 F mount 到 7 到 8 再到 10 接點的 Nikon lens 的老外提問, 只有第一款的 4+1 接點是同世代, 也揭穿了 Serial port 再也無法簡單遮沒, 只能直接完全遮沒當機械式鏡頭來用!

用 Lens 來拍星輸給專門天文望遠鏡就是光量小、調焦範圍更小, 所以只能一次 AF 調焦後換到 M, 因為我發覺 AF 比 M 在細節上勝出, 只是忘了套上觀景窗的 2 倍鏡應可利用.

手動調光圈是沒用過的同好無法想像的, 深空天體很暗的星雲在剛摸索時用高光量雙筒望遠鏡找指標星時都已經很困難了, 暗到只能感覺, 瞳孔適應完全暗時再看到一些不亮的紅色之外的光, 會失去感覺一段時間. 觀景窗經過鏡頭內反射鏡又減了很多光量, 實在是難構出適當的星雲框.

曾經試圖先將鏡頭套上目鏡轉換設備, 目前市面上成品的鏡頭變望遠鏡是固定倍數, 據對岸仿冒品的用家評價似乎又是垃圾居多. 曾經問過專門店, 知道當年有過 Nikon 卡口轉 M42 (公) 的接環, 這可以再用天文目鏡來變換倍數, 視野上以手持置於後玉某處, 有相當的效果, 但可惜找遍網路, 已失去蹤影, 再也沒人去車這種接環上市了, 殘念啦!

csit95217 wrote:
的確!昨天再用其他 ...(恕刪)


我自己也有與人借過追星儀來拍攝,所以有此經驗
當時用的機器是Alpha 7(底片)以及Dynax 5D

你說的轉換成望遠鏡的機構,Minolta原廠也有出過,但是老實說,並不是很實用的配件(因為鏡後距與底片機並不相同,主要原因是有轉換鏡片)
最精準的應該還是於裝置在相機上後,觀景器上開啟2X 放大功能,此時視野會被侷限,但同時也會遮蔽快門與其他的顯示功能,可以達到無光害的效果

目前手邊試驗過的幾隻垂直觀景器中, Minolta 的這款應該是最明亮的(可能有multicoating)

話說您可能額外需要裝備類似攝影機鏡頭用的調焦齒輪,以免意外性的對焦位置滑動

至於調整到無限遠通常是不可行,一般而言近代的鏡頭號稱無限遠位置都是超過無限遠,這是因為cost上面的考量
反正TTL檢測器可以很順利的找到最合理的對焦位置

RF機的鏡頭反而無限遠調整是比較精確的,但是更多的RF機真正的無限遠位置並無法對到焦(主要是基線問題,一般應用中靠縮光圈就能解決,但是對天文攝影不管用)

lifaung wrote:
一般而言近代的鏡頭號稱無限遠位置都是超過無限遠,...(

反正TTL檢測器可以很順利的找到最合理的對焦位置...(恕刪)

感謝建議!

我有嚐試在低價位的望遠鏡頭找問題, 發覺機身 AF 控制可以超越機械無限遠的阻擋位置, 反而是有的鏡頭有無限遠到底剛好合焦引起我的注意, 因為那顆鏡頭的後玉組可以旋下來, 檢視看到三片厚度薄如絲不同的調整墊片, 做了幾次試驗找出視力能分辨最遠方小點的合焦無限遠又剛好到手控到底, 就以此當成最佳化的無限遠. 其實比對 AF 拍出來的無限遠天線尖端, 也只有 AF 最合焦, 所以在案民矇的條件下萬一誤觸, 就只能手控轉到底, 這時也很尖點, 只是拍星星還只能勉強算數.

在被攝天體極度暗的時候, 攝星儀只要對準極軸, 曝光三~五分鐘都不會拖線, 再上去的極限時間都看對極軸功力, 還有風動影響了.

我首發文也是在完全視力適應黑暗下, 只想到用手轉動光圈增加視力來構圖, 盡量不再觸發快門電子偵測的困擾, 看來完全遮沒接點當成最古早鏡頭一途, 純粹古早 M 曝光模式原本就是同好所採用的模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