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底片拍攝,求指教

最好能練習測光
如果有智慧型手機,去下載安裝測光表APP吧
一定比老機身的測光來得準
慢慢測慢慢拍,熟悉M模式的操作感
拍個十來捲,其實大多能練到人肉測光的技巧,
以後在拍負片一般都不會有太誇張的測光失誤
師兄們說的都是

手動機每每都是加減一級的曝光
難以控制微調,不過在負片表現上容易看出半級差距的分別嗎?

另有以正片作學習之意
今後可能拍得比現在更慢

多謝師兄們指教

魚蛋明 wrote:
師兄們說的都是手動機...手動機每每都是加減一級的曝光
難以控制微調,不過在負片表現上容易看出半級差距的分別嗎?


負片的特性
能多不能少

高光的部分表現好
但是光量不足的暗部粒子會粗糙且顏色不對

如果1/125 f8是正確測光值
那麼負片用1/60 f8 或是1/125 f5.6 這些組合都能拍出可接受的影像

另一個變因,很多底片的iso標示是灌水的
最常見的 fuji xtra400 大概真實數據在iso200左右而已,所以加個ev拍攝比較保險

雙魚之海 wrote:
負片的特性
能多不能...(恕刪)


負片能多不能少

那正片是否只能不多不少?
雙魚之海 wrote:
另一個變因,很多底片的iso標示是灌水的
最常見的 fuji xtra400 大概真實數據在iso200左右而已,所以加個ev拍攝比較保險...(恕刪)


所謂的film speed 當參考properly processed film 的底片特性曲線去計算之

可參考 Basic Photographic Sensitometry Workbook, Kodak Publication H-740

內有簡單說明。



坊間所謂的RVP50實際感光度只有40,此說法是否真由標準方法去求得?不得而知。




所謂負片寧可過曝
正片寧可不足

所以負片測光以暗部為主
正片測光以亮部為主

因為顯影不足的暗部 = 沒有進行化學反應的粒子 >>> 負沖 >>> 掃起來的影像趨近於片基般的沒細節

因為過度顯影的亮部 = 該點的所有粒子均起化學反應 >>>正沖>>> 漂白過程全部被洗掉 , 所以那個影像區域已經沒色彩資訊了,變得跟片基一樣透明,掃起來一片白。

sdamyun wrote:
所謂的film sp...(恕刪)


立即拜讀
不明白再請教

魚蛋明 wrote:
負片能多不能少那正片...(恕刪)


在下拍攝正片的習慣是-1/3EV作為ISO值
也就是用ISO125來設定ISO100的正片
幾乎沒出錯過
如果是ISO50就設定成ISO64
依此類推

這也是為何在下會如此依賴電子機身的原因
我是覺得既然要玩底片,就直接玩正片吧
一方面顏色也漂亮,一方面也可以練技術,也別認為先拍好負片在拍正片,除非是拍人像等
拍風景跟溪流,該上CPL偏光鏡就要上,顏色自然就比較飽和
找好的沖片店家,就開始玩正片,一開始可能打鐵遇到瓶頸,一下就過了
拍起來的顏色也比較爽.....
只是想說,就算是十幾年前,底片便宜的時候,大家學拍照還是從黑白底片先拍起啊.........
彩色正片是黑白拍到一定的級數後,才會拿出來練習的。

bearsheep wrote:
只是想說,就算是十幾...(恕刪)



黑白攝影等級太高,在下拍不好呀...(角落反省)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