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時增加兩格

這同等於「減少曝光、增加顯影」
很明顯的與樓上的「增加曝光、正常顯影」
反差來得更大些,也就是偏向硬調子的感覺
還有就是,顆粒確實會比較粗
反差的改變,除了曝光與顯影可以改變外
放相的時候,或是數位後製的時候,也可以去改變
但我目前的心得是,把曝光控制穩定、顯影控制穩定
把這前端做好,後端放相或是轉數位再來更動時也會輕鬆許多
以上只是個人心得的分享
或許有人有不同的見解,或是願意提供更嚴謹的觀點
請不吝指教
回到原PO的問題,我的感覺是
有兩個明顯的方向是1.加重對比、2.加重銳化
那個顆粒,我的直覺是銳化的痕跡,不是底片本來的模樣
或許原PO的原片上出現了些問題,比如說曝光不足等等
所以後製上去調整到“能看”時,就是這副模樣了
這有很多可能性,我只是提出點想法,而不是結論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這是我把FUJI N...(恕刪)
請問夢大,這樣看下來要讓店家沖片的過程減少變數,我自己能控制的就是"不要增感拍攝"嗎?
有時我在室內拍攝因為受限於klasse s最小光圈只到2.8,為了獲得足夠的快門數,實在是必須動到ISO值
看你這樣拍很棒阿~
還是....最終只能送達蓋爾嗎
jerry_ace wrote:
請問夢大,這樣看下來...(恕刪)
給店家沖掃是否要增感,這沒有標準的答案
因為不是每家店都能與客人討論到那麼細的問題,或是願意花時間聽你的想法
試想有的店掃描才收你幾十塊錢,怎可能去配合你的要求來改變他的工作效率呢?
這樣的店,對待客戶基本上的方針就是「抓中間、抓保險值」,後製上也是以“討喜”為主
好比彩照就是增艷、黑白就是加銳度等等,因為這樣的成果最不容易被打槍
或者是說,市場上的大眾就是愛這模樣
對於這樣的服務,我的建議試盡量不要任意改變曝光標準
我也曾長期依賴這種服務過,我甚至需要改變的我曝光習慣來迎合這家店的習性
因為講訴求也沒有用,櫃檯小姐永遠都會告訴我“他們都是一慣的標準”
簡單說就是:有問題絕對都是客人的問題,客人的問題都不當是問題
既然如此,好比我標準曝光他就是給我掃黑,那我下次就增加曝光
幾次之後大概抓到習性了,沖掃品質也大致能有較能接受的結果
沖掃一捲90有找的品質,我是這樣去應對的
如果送去給能討論的店家沖掃,就算價格較高
對於結果是會很有幫助的
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訴求,店家或許也會給你一些建議
好比我就遇過超嚴格的
拍照曝光錯誤,或是曝光不穩定,是會被罵的...
首先,tmy2配很多顯影劑是沒有肩部的,也就是亮部的地方會無限成長。然後,要是沖洗的時間和溫度不對或是水洗不足,趾部(暗部)也會出不來。
所以要丟給店家沖,最好不要亂增感。自己沖的時候,倒是可以玩玩。
也因為如此,所以很難判定到底你的底片的顆粒這麼粗是什麼原因。
不過,老實講tmy2的顆粒是所有的同感度和同型底片中最低的。
至於有人說tmy2的感度只有320,什麼什麼之類的。
個人要講,其實要看使用的顯影劑是什麼。
台灣市售的顯影劑中,d76 hc100 tmax專用顯影劑,記得應該都不會有感度不到的問題。
至於顆粒感這麼重還有反差這麼大的原因,個人推測,很有可能減感拍攝,增感沖洗,雙重影響。
然後店家可能用的是快速沖洗藥劑(hc-110),沖洗溫度也比較高。
所以自然底片就是這個樣子。
最後附上一張
rollei 35 搭配tmy2拍攝,沖洗藥水是rollei藥水。
掃瞄器plustek 8600 ai,掃的時候增感三格處理。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HC-110是我入門...(恕刪)
24度是很高的沖洗溫度。
其實溫度差一度是有差別的
可以自己實驗看看,黑白底片個人經驗是0.5度的差異會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至於hc-110是很粗的顯影夜,這不是我說的,這是顯影液的說明書提供的:)
當然這也是一個相對於d76或是其他新型的顯影液而言。
hc-110這型的顯影液,最大的好處是,他可以透過工作液的濃度比例來控制顯影時候的反差。
不過我不太愛玩這個,所以說真的無法提供實際的經驗。
台灣一般給初學者常用的顯影液是d76,很好買。建議妳有機會話可以試試看。
不過我現在,如果在台灣的話都會用xtol,因為那是最適合tmy2的顯影液。
另外,柯達的底片用柯達的藥水,請記得一定要海波清除液,那個會影響趾部和片基。
至於hp5+他是一支很好上手,不太需要控制的底片。如果是沖洗的初學者,個人是很建議用這支上手。
缺點是趾部是舊型底片中最厚的。因為好控制,所以其實也不太能控制,大家沖都差不多一樣沒個性。xdxdxd
片基比fuji的厚,所以上片挺愉快了。
以上為個人經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