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給底片攝影者的問題與答案集

Q2:我的相機故障了嗎?要去哪裡修理?

A:當你拿到一台不知名底片相機時,可以從Q1的指引獲得該相機相關訊息,但往往不可避免地會碰上相機無法使用的情況,此時個人建議以下列程序解決問題:
1.清潔相機上的灰塵、接點上的鏽班,並確認相機運作是否需要用電,如果需要則找個可用電池更換。

2.按照說明書操作,大多數的底片相機不裝底片時仍可操作,此時按說明書操作可大致瞭解相機狀況。

3.如果無法按說明書操作相機,則可將它送到維修店家。

4.為了避免廣告嫌疑在此不提供任何維修店家資訊,這些資訊很容易經由網路搜尋獲得。

5.對於修理相機,許多人會陷入「得花多少錢」或「要不要修理」的猶豫中,決定修理前,可參考國內外拍賣網站或論壇上的價格,通常維修費用超過同品相的相機價格(包含運費)時,花錢維修顯然地較不划算。當然如果這台相機有紀念意義時,維修代價就不能單純以市場價格衡量,以個人念舊的性格來說,儘可能把它修好妥善才罷手。

6.除了近年(1995年後)部分精密底片相機有著不容易修理、修理價格昂貴或甚至無法修理(主因沒有零件)外,其實相機經維修保養後,雖說各家廠商產品耐久性容有差異,只要不發生意外加上使用者愛惜使用,底片攝影者也不需狂拍亂打地拍照,如一年拍上1,500張照片(50捲135底片不到)就已經不得了了,再假設維修週期是每1萬張一次的話,也要七八年才需要再維修保養一次,實在無須多擔心。

djmike wrote:
風大辛苦了~~ [...(恕刪)


除了風大起頭的相機操作可參照: OrphanCameras.com
相機百科: camerapedia.wikia.com/wiki/Main_Page
Nikon及Canon相機及鏡頭的完整說明: www.mir.com.my/rb/photography/
Nikon鏡序號: www.photosynthesis.co.nz/nikon/serialno.html#top
Rollei相機: www.rolleiclub.com/cameras/index.shtml
萊卡鏡: www.kenrockwell.com/leica/lens-reviews
當然還有經典的冼老師理論說明: blog.dcview.com/blog.php?m=DjdXMA%253D%253D

綜合使用手册、指南 & 說明書: http://diplodocs.tw/

Q3:用底片拍照很容易失敗?

許多剛接觸底片攝影的朋友拿到第一台相機後,興沖沖地東拍西拍一卷底片後,送洗照片卻得到令人失望結果。搜尋相關失望照片的討論串,很容易讓人有個既定印象:用底片拍照很容易失敗。

這是個常見誤解,如果我們把1990年代後各大相機廠牌的135相機功能作個簡單檢視會發現:

1.這些相機通常有著便利的自動測光功能,甚至有多重測光功能。

2.這些相機通常有著多樣化的自動程式功能選項。

3.這些相機通常會有各種顯示功能,提示攝影者可能會犯的錯誤。
可以這麼說,其實135底片相機發展數十年後,相機功能強大而齊全,那麼用底片拍照的失敗原因究竟為何?

不少意見會認為因為用底片拍照不能馬上看成果,無法拍攝當下就發見問題加以修正,所以用底片拍照很容易失敗。但這種看法有問題,失敗的照片就是失敗了,就算能即時預覽影像,也無法拯救先前失敗照片,如果不能找到問題發生原因,只期待「多拍一張」再試試看的話,那很容易就會陷入亂槍打鳥般碰運氣的拍照方式,這將造成攝影者的精力浪費在很多不必要照片與事後篩選修正工作上,而對相機而言也造成無意義的損耗。

另一種常見看法是:可拿數位相機當成學習工具增加使用底片拍照的成功率。此看法著眼於用數位相機拍照可以即時獲得成果檢視,並且相較底片需要沖洗掃瞄費,用數位相機比較便宜。此看法相當流行,個人提出一些注意事項:

1.現在大多數數位相機,其操作介面與底片相機大不相同,因此很難用數位相機直接學習底片相機的操作。

2.即時預覽影像縱然便利,但拍攝現場由於光線條件複雜,不見得能正確判讀相機螢幕顯示影像,也不一定有時間現場判讀。另外,傳回電腦螢幕顯示再行判讀的話,又會碰上與相機螢幕顯示有所差距時,究竟要以何者顯示為準的問題。最後,回到使用底片相機,由於相機精密度、相機曝光表的調教設定、底片顏色及感度特性、沖洗掃瞄等諸多變因與數位相機拍攝影像不同,為了知道結果是否符合攝影者的期望,可能又得回到試拍、沖洗、掃瞄的流程中。

3.不管用什麼相機拍照,基礎的光圈、快門、景深、感度(ISO)等相關知識坊間都有許多參考資料(如冼鏡光老師的大著),仔細閱讀並用手上的相機按部就班地學習,個人認為是較佳的策略,如果不認真理解基本原理,而期待用大量拍照與貼圖討論獲得知識的話,攝影者必須警覺這些問題:不節制地大量拍照不但耗損相機,也將花費更多時間處理與篩選照片,而網路貼圖討論常見相關攝影知識的片面化、自我感覺良好化(只要拍得開心就好什麼知識都不要管)與吵架化(什麼都能吵起來),對攝影知識與技術學習過程將造成阻礙。


總的來說,我將以個別問題分析底片攝影過程中,影響最後品質的各種重要變因,期待閱讀者能理解並控制自己的攝影流程。失敗不是問題,問題是永遠不知道失敗的理由,也無法避免再次失敗。

風之和子 wrote:
不少意見會認為因為用底片拍照不能馬上看成果,無法拍攝當下就發見問題加以修正,所以用底片拍照很容易失敗。但這種看法有問題,失敗的照片就是失敗了,就算能即時預覽影像,也無法拯救先前失敗照片,如果不能找到問題發生原因,只期待「多拍一張」再試試看的話,那很容易就會陷入亂槍打鳥般碰運氣的拍照方式,這將造成攝影者的精力浪費在很多不必要照片與事後篩選修正工作上,而對相機而言也造成無意義的損耗。


精典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這不是開箱文,也不是炫耀文

可是卻可以幫助到---許許多多

有心入門的底片新手,

新手的一些疑難雜症,入門必修的教材,

有一位熱心的前輩都幫你們準備好了

底片的新手還是很幸福的…


希望這篇文能置頂,那這位前輩的辛苦才不會白費


PS/已將本文送出推薦,不知會不會有回應
本文持續更新,並對[學習攝影]一事,發表看法.

如果有任何問題,敬請不吝指教.

風之和子 wrote:
本文持續更新,並對[...(恕刪)


加油...
小弟認為暸解底片特性也很重要喔~~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的~~請多多參考


http://web2.tmu.edu.tw/photo_club/teaching/_temp_60dafa0.htm
Q4:底片特性到底如何判斷?

常見許多網路攝影論壇對於某種底片的描述,比如顏色、感度、顏色表現或顆粒度等,這些訊息構成了許多人選擇底片的參考。但我們要問:業界(底片廠商)如何在所提供的特性資料上描述底片特性,而這些資料對攝影者有何意涵?這便是本問題的核心,以下將以大篇幅介紹業界所使用的底片特性資料,並將因不瞭解這些資料所造成的失敗照片加以佐證。

Q4-1:為什麼負片是「負」的?

這個問題也是底片攝影原理:過往人類觀察某些物質只要照到光線,就會發生顏色變化現象,如硝酸銀(AgNO3),其水溶液照到光線就會發生銀離子(Ag+)接收因光而激發的電子(e-)而還原回Ag,此時銀離子會從原來無色水溶液中,變成不反光不純的灰黑色銀金屬。這啟發化學家的想像:既然會因為照光時間長短,而有逐漸加深現象,如果能塗抹到版子上,並且讓透鏡的成像照射到這塊版子上一段時間後,不就可以得到一張影像了?此構想便激發了一百多年來底片攝影的發展,早期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利用了碘化銀的感光特性,化學反應簡介為:

1.AgI遇光成為Ag與I,受光量越多者,Ag密度越高,景物白色部分,生成Ag越多,反之亦然。

2.步驟1所生成的Ag以水銀(Hg)蒸汽燻蒸,此時兩者會形成灰白色的汞合金, Ag越多(景物白色區域),即生成越多汞合金,顏色也就越白,反之亦然,這即是影像「反轉」過來,而變成與原來拍攝景物相仿的「正像」。

3.最後,以濃鹽水(NaCl)溶液定影,將步驟1所未反應的AgI溶解帶走,而避免繼續感光發黑。

因此,以不透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法所製作的照片,將呈現左右顛倒的正像。雖然拍出了照片,但缺點卻很明顯:首先,水銀有毒性,不適合一般人使用(而達蓋爾先生是化學家),此外拍攝出的正像照片只有一張無法複製,且曝光時間得花上半個小時。種種不便下,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很快被後來出現的濕版攝影所取代,包括直接在透明玻璃版上拍攝黑白負相,使複製時只要再次製作負相,負負得正就可以產生正像照片如此可多次複製照片,另外拍攝感光時間也大幅縮小到數分鐘即可。不過縱使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存續時間不長,但因該技術而構成未來所有攝影底片的發展基礎。

回到本問題所要問的:為什麼負片是「負」的?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由於銀鹽的感光特性為感光越多,反應生成的銀就越多,顏色也就越深,因此造成被攝體亮度與底片上的濃度呈現相反的現象,也就成底片上的負相。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