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X-TRA400的粒子本來就較大一些,可能是畫面覺得髒髒的主因,換個ISO100或200較細膩的底片試試,畢竟底片的ISO400跟數位的ISO400是不同的
.現在的負片處理,除了直接放相成照片之外,幾乎都是先掃瞄,而掃瞄這個步驟就是會有最大差異的時候
這就是最重要的類比轉數位的過程,轉的不好自然得不到好的結果,包括曝光、對比、顏色都會出問題
而當然,一卷底片36張,本來店家就不會針對每一張去調整設定再掃瞄。
.確實負片可以試著+EV0.5級至1級來拍攝,尤其是光源不足的時候,這樣比較容易得到正常的畫面,曝光不足的話,暗部又被店家硬拉上去,結果就是沒細節顏色又怪怪的,這個部份其實每款底片也不同,要多嘗試。
.而至於許多前輩提到這個顏色沒問題,是因為底片拍攝本來就與數位不同,不確定因子非常多,當然還包括一些uv紫外線、是否需加裝uv鏡、天光鏡之類其他的問題,都會導致成品不是"自已"所預期的
而這也本來就是底片拍攝的過程及樂趣所在
不喜歡這樣的色調,就分析找出問題點,不見得都是店家"沖"的問題,而且您貼的圖直接使用m01的圖床,導致細節無法辨識,看著這樣的圖片本來就難以給予正確的分析
試著換家或自已掃當然是最快速的方法,不過個人偏向先檢視底片上的細節是否有問題,沖片有問題的話,底片上就會有答案了(像是一些奇怪的光點、毛絮之類的)
附上二張fujifilm superia200做參考,二張都是在基準的曝光值無增減


我有時候會用數位機去交錯拍攝
我的發現是這樣~
富士也是、柯達也是,只要光線不足就會這樣
會比同ISO值下的數位機偏暗許多
兩家陰天偏茶色,柯達比富士還要暖、
常會在關線不足時呈現很暖的色調
富士總體比較偏冷一點,富士在晴天甚至偏藍色
柯達比較樸素一點,富士比較豔一些
X TRA 400尤其鮮豔
以上都是指廉價負片
也就是我常用的
Kodak ProPoto XL 100
Kodak ColorPlus 200
FUJI C200
FUJI X-TRA 400
看樓主你的照片都是陰天
我也拍過很多與你一樣狀況的照片
我的經驗是,陰天要多增加點EV值
室內也是,有時後增加到1EV也才算剛好
也就是400當200拍的意思
IKEA之類的賣場燈光,看似很亮
但其實+1EV也才算剛好
晴天個人不建議這樣設定,很容易過曝的
有人說不會,可以直接當200用...
我想每台相機的測光特性不同所致
所以,我的經驗可能也無法套用到你的相機
我對底片的感想是,對光線得好壞會有暴起暴落的差異
所以很適合用來練技術,光線駕馭的好或不好,用底片立刻就能看出功力
數位機可能多少都有幫你加點料,所以才一直讓你沒有察覺到一些拍攝缺陷
好比“暗部補償”等等
E-P1

X-TRA 400

以上,數位E-P1用M模式,ISO、光圈快門設定與底片OM-1完全相同
已經排除測光問題,X-TRA 400沖掃出來的結果稍微偏暗
所以我想除了機身的測光特性外,底片感光特性也是需要去熟悉的
底片的感光不像數位那樣線性,比較偏向曲線的感覺
某種程度來說,寬容度比較小的感覺
對於過亮、過暗的題材要更多家留心(需要介入補償EV的意思)
當然,掃描也是個很大的關鍵
可以去看看我PO的文章,同一家掃瞄兩次,亮度與色彩差很多,換一間掃,又會跑出第三種結果
但是兩家都是富士FDi系統,理論上做好管理應當會一致,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可見色彩管理上,已被生產業者給漠視
真得很可惜,好幾十萬的高價系統,等級真的比家用機好許多
但是卻不肯做好色彩管理...
這絕對會成為壓倒底片族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己掃只是色管能做好,要比細節,還是輸業務機遠了
總之...我覺得底片已經不能去強求了
變數太多,啥都要自己來的話,成本更是驚人
我只能選擇寬心看待了,反正都已經掃成數位
進電腦調整一下就好了
日光燈色偏等都可以修正
FUJI X-TRA 400

陰天屋簷下的光線,已經低於安全快門,但我還是上了腳架去補償EV(3張失敗了2張)

陰天,+0.5EV

晴天,0EV

大晴天,0~0.5EV(忘了)
如果還是搞不清楚,那建議可以去拍一捲正片
寬容度更低,測光正不正確立刻就能知道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