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新手提問: 膠片的細膩度?

掃描器的品質跟像素也是關鍵喔,
掃描器的感光元件跟DSLR的CCD/CMOS原理是一樣的,
只是它是線性式的,
而不是矩陣式的,
所以掃描器解析不夠強像素不夠高,
就算你今天的底片是50正片掃出來也看不出真正的效果的~~
其實拍攝環境比較重要
負片也沒這樣不堪
若說要拍嚴苛一點的環境
正片也沒多少優勢就是了....

kodak的平價彩色負片
小弟的經驗是 加曝一格大部分是比較好的

Kodak Colorplus200

1.


2.


3.


4.


5.

這張我用GR1s拍 還有減曝一格

6.
Grant44 wrote:
我倒覺得是color...(恕刪)


是嗎?

回完文,再看一下,樓上有人給答案了
感覺是曝光有問題,傳統底片在良好的曝光 良好對焦 跟良好的沖洗下,解析度是蠻不錯的....

不過玩傳統相機~可能衝出相紙欣賞就好了,硬要掃成數位跟現在的數位單眼比畫質....

可能會相當相當失望..
要找好的店家...
真的比較辛苦...
好的掃描也很重要...

如果只是洗成相紙是也還好啦...

joeisjoe.tw wrote:
試試正片,用燈箱看,...試試正片,用燈箱看,你就知道底片的威力,記得測光要準確,
還有要跳脫1:1的觀看模式,掃描就是數位化,底片就跟底片比較,去跟數位比會沒完沒了(恕刪)


+1

適當的比較基礎....很重要~~~

為了誰 wrote:
小弟最近開始玩底片。。。 第一卷用了kodak colorplus 200 。。。
有一點小弟不是很明白的是為什麼200的粗糙度有如 dslr iso 2000度以上似的。。。 如圖
是否這就是底片的特質? 難道要去到100才可以得到比較純潔的圖片呢?


底片用600萬畫素掃就原形畢露了,很正常,如果看不下去,那快換數位的吧~

現在店家的品質不定,建議找大家口碑較好的,不然就自己掃吧^^
自己掃就了就會受不了店家用過期藥水或刮傷糟蹋底片,於是,就自己沖吧......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顆粒這是底片特有的
數位則是馬賽克
前面幾位大大其時說的也沒錯
1. 曝光稍有不足
2. 底掃改用滾筒會再好些
3. 如能改成正片會更好
4. ISO選小一點的,如50 or 100

我自己用底掃,正片,大概要4000萬畫素,粒子才會比較明顯
但是若用400 or 800 度的片子也較容易出現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這種顆粒狀
粒子的大小不是一致的
也比較容易有立體感
不像數位的,放大就變成馬賽克了,沒feel~
謝謝各位大大的無私分享/見解。。。
其實小弟也有在光線充足之下拍了幾張。。。 如圖(請點擊看大圖):


可惜還是略見粗糙。。。 應該不是曝光的問題吧。。。 會不會是店家的掃描品質低呢?

其實小弟也不是要雞蛋裡挑骨頭。。。 非得要拿dslr的品質來相比。。 只不過小弟比較喜歡純潔一點的感覺
而且小弟多數是要為家裡的小霸王拍拍照, 很難要確保每次都是在陽光充裕之下拍。。。 所以曝光方面可能要吃一點虧
底片相較於數位是顆粒粗沒錯
但數位其實很多都是用抹得來創造純淨度
反而犧牲了銳利感等等
所以我比較喜愛顆粒感
數位機也習慣用去噪off或是去噪Low

好比這捲Kodak Ultra MAX 400,也是一般消費片、EPSON平台掃描






那車燈與金屬的質感我很喜歡

樓上有人說洗成像片,我抱持不同意見
我第一次重拾底片時,洗出來的像片品質相當差
他是先用很劣質的轉數位化,然後再用數位機去沖印
與過去傳統的類比放相已經不是同一回事了

既然掃描的結果很差,拿這檔案再去沖印
結論就是奇慘無比...

我相信還是找的到良好的店家,但我絕對相信不好找
現在的沖印服務幾乎都是針對數位檔在沖印
沖底片的店家已經很少了了,就算有接單
也別高興得太早,我當時就是跑了好多家才找到願意沖印底片的(其他都只收數位)
結果就是如我說的,兩捲洗壞,第三捲沖印出來的品質也很破...

既然店家的沖片系統已經不是針對底片在優化的了,能顧好品質?難吧

總之,數位時代習慣的100%放大閱覽要改一改
樓上有人說可以滾掃到4000萬畫素,但是那種掃描一張幾百元
我相信不是特別的作品是不太可能這樣燒錢的

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網上已經有注重品質的人
開始用郵遞的方式去沖掃照片
想從住家附近去找,我個人的經驗是
要有一顆經得起打擊的心

我試運氣好,在網上找到一家評價不錯的
搭地鐵要40多分鐘路,出站走十來分鐘才能到達的一家沖印店...
效率很快,今天送件,隔天早上九點就會好
只是太遠了,我還要抽出時間才能跑一趟去拿
好比我這次送的三天前就沖好了,至今沒時間去拿...
有點想請店家寄過來算了...

平台式掃描調整的好,還是可以有不錯的效果的
有考慮進台EPSON的平台掃描器
順便把家族老照片全部翻出來做個完整的記錄

至於底片的ISO,依照題材吧
我一般都是接拍與人像,ISO200對我來說就很難用了
光線稍差就要掙扎於安全快門的問題
更不用說ISO100,餐廳室內光圈開f1.8,快門還是只有1/15秒甚至不到...
買更大光圈的鏡頭嗎?貴是一回事,景深也顧不到了

換上ISO400的底片,至少快門可以爭取到1/30~1/60左右
這樣一來就好拍多了!我上面拍的車展,就是臨時換底片拍的
當時iso100的底片拍到一半,但是進了會場實在太暗
於事就記錄下目前拍攝的張數,把底片回捲
更換上ISO400的底片上場拍攝

等展覽拍完了,再把剛才拍到一半的iso100底片裝回去
蓋上鏡頭蓋空拍到上回的張數,接著就能繼續拍攝了

數位機只要動動拇指就能改變的ISO值
底片機則是要如此這番的去做更換動作~

且ISO越高越貴喔,ISO400就比100、200還貴一些
其實400也只是比較泛用,很多光線欠佳時候還是有點勉強
但ISO800、1600的就很難買,且價格貴相當多呢

我下回打算多補進一些ISO400的片子
沒辦法,我是很注重快門速度的人
ISO100對我來說是陽光片,太難用了

底片追求畫質,可以換正片,或是換更低ISO
甚至換大片幅相機
對我來說,這些方案都與隨拍+高速快門扯的上關係
所以,大光圈的標準鏡還是需要來一顆
可是我又很討厭景深太淺,景深太淺對我來說是一種阻礙
首先是難對焦,其次是背景太糊非我所愛
說來說去,ISO400~800的底片還是需要常備
至於ISO1600,或許可以用來解放餐館內的低光源問題

況且你要拍小還,畫質細膩重要?還是拍的到重要?
位了爭取更大的景深與更高的快門速度
我能想到的最佳答案只有高ISO底片了
不然就是要上閃燈

然後,以我個人的經驗
光線欠佳的場合,要補點曝光
我是不懂一格是啥意思,我得話就是增感0.3~0.7EV
上面拍車的時候就是有些微增感

但是陽光充足的環境就要拿捏增感
底片是寬容度雖高,但是增感不當時,高光該爆掉的還是會爆掉
上回拍了北大校園,習慣了+0.3EV,結果很多張的高光都爆的很嚴重
我之後在陽光下不太敢增感了,還是0EV保險

不過這沒有定數,每台相機的性格不同
又好比老相機的測光元件也許衰退程度也不同
這只能請你多多去嘗試了,好比若覺的曝光不夠
同樣的場合,下回可以增點感光試試

Kodak ProFoto XL 100(包裝寫專業片,我看不出專業在哪,只覺得好便宜)


這張就有點過曝了,白屋頂幾乎快消失在天空裡

同一捲低片的低光源表現(難得50mm可以拍到松鼠)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