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小甲蟲 wrote:就是那一家,陳老闆,沒見過面,貨到付款交易過好多次。
http://www...(恕刪)
堅持要玩看看的話...我推薦可以考慮買台南大華的那台2000年復刻的NIKON S3 + 50/1.4, 至少機身與鏡頭狀況不用再整理, 因為早期的Nikon RF 除了SP 外, 很多機身快門速度已不準確, 鏡頭狀況好的比不好的多很多...要花時間找, 倒不如買2000年復刻的S3, 大華賣那個價錢小弟來看實在便宜, 當年我採預定,買到的價格快10萬台幣左右...
如果要收藏的話, 一定要買Nikon SP Limited Black Edition ( 2004), 機身Black Paint真的很漂亮,搭35mm的鏡頭,經典中的經典,當年小弟是透過新宿的Map 代訂2台, 準備一台使用一台收藏, 購買價約台幣15萬/台, 至今把玩時仍深感物有所值, 或許這就是對Nikon RF的一種堅持吧~
Guarnerius wrote:
我是據我所知自從第1台M出現
Leica M3出現時(1954年),Zeiss Ikon已經開始轉向做SLR了,而且Contaflex I已經在1953年上市、Leica M3上市時Zeiss Ikon已經推出Contaflex第二代Contaflex II,更高階的Contarex也在醞釀中。日本機種被東德Zeiss Ikon的Contax S和D刺激也紛紛轉向,1952年Asahiflex出現,1955年有Miranda I,1957年是Asahi-Pentax,1958年是Minolta SR-2,1959年有Canonflex、Nikon F和Petri Penta。這樣就可以看出1950年代135相機的發展潮流。
所以,對Zeiss Ikon、Canon和Nikon這三家有RF機型的相機廠而言,不走上SLR潮流就可能沒了市場,當然就得有所取捨,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捨RF是個很自然的選擇。當時主要相機廠只有Leica(或是加上Voigtlander)固守RF,不久後都嚐到苦頭。Leicaflex(1964)是一台too little too late的機型,此後Leica的SLR就一直站不穩腳步;Voigtlander在1950年代後半被併入Zeiss Ikon,SLR也不太行,Zeiss Ikon倒了之後又被Rollei接手。
因此看問題從大處著手,就比較容易整出個理路。您不妨這樣看,能夠生產非常複雜的Contarex的Zeiss Ikon會無法改良Contax和Leica M一較長短嗎?當然不是如此,只是經營和發展的策略改變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