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建議,對我的幫助很大。
錢是準備好了,只是一再考慮,有沒有必要花下去的必要。
您的這些建議,我認真看了,也認真考慮了。
經過一夜的思考,也有大概的輪廓。
我是非商業的用途,會考慮p45+,也是因為有打算入手alpa 12tc(看重它的輕巧),
在考量對焦、測光 的不確定性下,才有使用數位機背這念頭。
所以會問一些比較不成熟的問題,以上還請各位前輩多多包含。
我今早上看看120底片機的相關網頁後,發現拋開p45+和12tc的束縛,這片海洋
好開闊。
另外您說到
風之和子 wrote:
4.快買台自己負擔的起的120相機,帶幾卷底片開心地去拍照去便是,各廠120中古機身價格比起以前來得相當平易,先習慣中片幅相機使用,並拍出滿意照片挑出自己的作品系列,再來考慮高階掃描輸出不遲。
我會選120也是看上照片所呈現的質感,如果純以上條件而言,該選那一系統、型號的機器呢?
重量的考量可以放後面一點,趁還有體力時,這比較不是大問題。
以上
謝謝您了
平安、健康最重要
1.雖然,我個人也很想要alpa12系統,仔細研究後,個人認為它的昂貴是其次問題,重要的是:在於攝影者本身可不可以接受必須目測對焦(或使用對焦玻璃還要加上hood或一塊黑布)的使用模式,相較許多6*6-7系統(如hassy或rollei或mamiya等)簡單對焦操作或加上測光功能,而後者帶來的操作準確性是確保高品質影像要素之一。
另一個考慮是片幅問題,事實上,不管是66或69片幅,在一般放大需求(短邊15-18吋照片)效應並不如135與120底片差異那麼大,而許多月曆或攝影集大概也只放到短邊12吋上下照片,基礎素質差異甚小(當然長寬比例不同)。
2.高畫素的數位機背不能以可大量拍攝的思維考量,一個數百MB的圖檔沒有進行後續處理時,只是很龐大而無用之物,至於想要拍出來100%裁切比較銳不銳利的活動(這裡非常風行),我只能說:這是攝影創作嗎?(留待每個人思考),而龐大的圖檔處理需要很大精神,根據之前個人跟黃東明先生簡單地聊過心得,事實是:拍照只花一點時間,快門就那瞬間而已,後續電腦處理部分所花心血與投入資源才是重點,就此以觀,數位機背並不適合一般使用者。
3.120或以上相機依預算我推薦有三,高預算者(十多萬)買台rollei TLR(GX、FX、FW)、中等預算(六七萬)買台中古哈蘇或最近很紅的bessaIII,低預算(兩三萬)來台FUJI GSW690或想要更便宜又可自動對焦的GA645也不錯。詳細心得可找之前討論串。
4.買相機不是用來開箱用,是用來開心地出外拍照用的,而他人羨慕自己的新相機所帶來滿足感只是短暫快樂,用自己能輕鬆負擔的機種(無論是價錢或重量)然後好好地規劃拍照行程並且完成它才是真正攝影樂趣。
以上,請參考。
風之和子 wrote:
買相機不是用來開箱用,是用來開心地出外拍照用的,而他人羨慕自己的新相機所帶來滿足感只是短暫快樂,用自己能輕鬆負擔的機種(無論是價錢或重量)然後好好地規劃拍照行程並且完成它才是真正攝影樂趣。...(恕刪)
風之和子兄很中肯的意見...
如只是業餘風景愛好者, 且喜歡數位影像的便利性, 那全幅數位機子的表現已很棒了!
但如喜愛類比的階調與層次, 不嫌麻煩的話, 120底片加上高階掃描後再出圖, 質感非常好了
以本身經驗
69正片3000dpi掃描可得6000多萬像素, 而645正片約4000多萬
底片世界是''一吋大一吋強'', 看著69與645的掃描比較有明顯差異了
更何況更大的45底片
好作品還是要出大圖看比較舒服...也更能顯現傳統攝影的價值
一位住台中的前輩買了一台哈蘇數位機背拍, 他原本就有在拍底片
他的結論是: 出圖後, 還是底片拍的看起來較對味,階調也較好!
成本:
一捲120正片130元 69可拍8張 沖片45元 掃描以nikon 9000ED掃(朋友掃)
還可以見人的作品再以柯達超艷麗像紙出長邊30吋+框 約2400~3000元
也可去iop搜尋Jacky前輩的一些文章, 會有所幫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