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底片解析能力與拍攝品質影響因素~一個基礎討論

奧斯汀0857 wrote:
這種話真的不要說的太...(恕刪)


同意

煮這麼多字,不如來張照片看看

http://tw.myblog.yahoo.com/sinarsam/
Fox_huang wrote:
這種就好像上世紀前段 ,很多攝影家喜愛拍沙龍照 ,千篇一律的拍攝方法 ,角度 ,題材
那真的是好照片嗎....可能不是...但的確是當時很多攝影玩家想追求的...(恕刪)


可能跟商業市場和客戶品味有關
不過話說在這種狀況下能突破的就是大師了,巴黎的Nadar到Harcourt 就是屬於脫俗的
謝謝!

風之和子 wrote:
當數位感測器之畫素量隨著相機機種代代更新下,使許多攝影者以為,底片的解析力早已落後於數位感測器,此看法可能來自於廠商宣傳、網路社群討論或雜誌照片呈現帶給人的感覺而下此結論。但此見解有待商榷,要言之,首先若以視覺感受作為判斷標準而比較,而未設定觀看條件時,比較結果就有不明確問題;其次,底片種類非常多,不論國際大廠如Kodak、Fuji或是歐洲小廠Berger、Adox、Rollei、Ilford或Agfa都有各種不同彩色、黑白底片,甚至還有超高解析的特殊底片,而在如此多種類可選擇時,應如何適當評比也是課題。最後問題便是:兩種不同擷取影像過程,如何控制各自不同變因進而比較呢?本文看法是:就嚴謹科學研究而言,也許能達成比較結果。但不具運用實益,因實際拍攝時變因多端,恆難重現其條件而比較之。


我覺得事實上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能取得的資源,進行數位VS底片 的比較
對小弟來說,"底片的解析力早已落後於數位感測器" 並不是廠商宣傳或網路資訊等等的二手資訊
而是自己親身測試,做AB test後得到的結論
當然這個結論是基於小弟的財力,時間等等前提下得到的。

縱然世界上存在超高解析度的底片,專業傳統暗房放相
但對於一般的攝影者來說,無法取得或無法負擔價格就等於無法使用
相較於現在的數位系統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得到,傳統底片,暗房系統除了有前還要有耐心等待才能有成果

至於相當主觀的"層次感"
個人覺得除非有一模一樣的場景,用底片,數位各拍一張 然後放相 擺在一起比較
不然都只是各說各話,沒有交集


sinarsam wrote:
同意

煮這麼多字,不如來張照片看看


板主只是分享自身的看法和理論

devilnd wrote:
至於相當主觀的"層次感"
個人覺得除非有一模一樣的場景,用底片,數位各拍一張 然後放相 擺在一起比較
不然都只是各說各話,沒有交集...(恕刪)


關於層次感 或所謂立體感..
以前有試過同一場景(風景) 數位與底片比較過

在風景題材上 我想底片與數位都拍過的先進們 應可以感受出差別
在像館看到老前輩用45機洗出來的60吋風景大圖 有點被震撼到

網路有許多以dslr拍攝的風景照 亦可仔細看看!
而120底片與135相比.. 120的層次感又勝過一幬
就算經過數位化的掃描後 還是有保留住!(不可能100%)

我不會因為底片而底片 以前也曾一年多的時間 大多以dslr拍風景題材
只要未來數位機拍出的影像 可以符合我的期待 我當然使用數位 真是太方便了!

但目前... 底片還是有某些優勢存在
總之........
底片與數位 各有支持的人!
只要可以創作出滿意的片子 對自己都是好器材!
後面的大腦才是關鍵~~~
如果要放大和沖印到一定程度才看得出差異,
一般使用者應該沒這個能力和機會去感受吧?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這篇文章算是蠻少見的中肯
先收起來再說!


weechia wrote:
如果要放大和沖印到一定程度才看得出差異,
一般使用者應該沒這個能力和機會去感受吧?

同意

照目前看來,數位仍略輸傳統底片

但是數位是贏在免沖片費用,環保免藥水?以及即拍即看的特性,漸漸取代傳統底片。



希望未來數位不管在解析度、細節、顏色、價格、寬容度等都贏過傳統底片。

有這個可能嗎?!

師大圖文傳播系100級
hm1988725 wrote:
希望未來數位不管在解析度、細節、顏色、價格、寬容度等都贏過傳統底片。

有這個可能嗎?!...(恕刪)



絕對是有可能 ,但一定能真的百分之百就跟底片一樣嗎

就像用馬來當交通工具是汽車發明前 ,隨著時代進步 .連機車的功能早就超越馬了

但現今難道沒人在騎馬嗎

所以只能說數位何必以底片為目標, 底片必何把數位當對手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類比和數位最大的差異之一,就是感光材料有特性曲線,在曲線肩部和趾部的地方是很有趣的
類比暗部亮部死白和死黑不會像數位這麼徹底,還會有層次和細節,因此也會更具立體感

而數位只有直線,所以數位攝影在曝光控制上,其實應該更謹慎。但只要掌握不同特性的差異,都可以產出高品質的照片。

所以....當我懶的仔細控制曝光的時候更愛彩色負片了

謝謝!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