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giorgiowest wrote:
謝謝前輩指教,小弟有...(恕刪)


如果是透過這種方法來計算,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取得"近似"於解析度的概念
但是仍然存在著盲點,就是您所提到的,連續性的問題
類比描述的線段是連續的,所以當遇到非垂直或是水平的線段時
就無法利用這樣的計算方式來描述解析度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下會特別提到
底片的細節計量方式與數位不同
無法直接進行轉換

風之和子 wrote:
小弟曾有文章一篇,希...(恕刪)


推一下好文章


若真有心發問的人 早就爬到此文了

風之和子 wrote:
小弟曾有文章一篇,希...(恕刪)

溫故知新
感謝風之和子兄的好文章
只是不禁令人興起「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感歎
版上像您這樣態度嚴謹、知識豐富又儀態優雅的前輩真是愈來愈少了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
broken310 wrote:
這句話好像怪怪的,相...(恕刪)

小弟只是比喻FoveonX3和底片的成像原理類似!

風之和子 wrote:
小弟曾有文章一篇,希...(恕刪)

推~

elf0724 wrote:
版上像您這樣態度嚴謹、知識豐富又儀態優雅的前輩真是愈來愈少了..(恕刪)

+1

虛像 wrote:
如果是透過這種方法來...(恕刪)


實際上,小弟曾經從事影像的相關產業,觀察到即使像是感應器這類的 Spec. 也是會註明上 xxx Line, 或是 XXX TV line來解釋其能力,誠以為可量化的數據,會是一個能夠討論的基礎與根本,在面對相關的問題時,能夠有基本的認知,而不是以訛傳訛,或是瞎子摸象。

風之和子 wrote:
小弟曾有文章一篇,希...(恕刪)


風大您的大作小弟早已拜讀,您的用心令人感佩!

小弟目前觀察到現在認為感應器與底片最大的差異還是在動態範圍的表現,雖然像松下以及索尼這樣的廠商已經發展了十幾二十幾年,從感應器的改良,DSP處理的演算法上面做了相當多努力,網路上也可見到不少論文提出了演算法,在實務上也有在使用,但是跟在底片上看到那種柔順的感覺還是有所不同。

giorgiowest wrote:
,觀察到即使像是感應器這類的 Spec. 也是會註明上 xxx Line, 或是 XXX TV line來解釋其能力,誠以為可量化的數據,會是一個能夠討論的基礎與根本(恕刪)


電視工業上,的確使用了LINE(線數LP/PH單位)來作為畫面解析力的標準,直到現在數位感測器的解析力沿用了此檢測方法.然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
此法有方向性問題:單純檢測垂直與水平線數不足以代表實際畫面的解析能力:現實影像充滿不規則線條,因此多重採樣(如下圖的八方向線條檢測,圖片出處ERWIN PUTS同意使用)較能貼近現實狀況.



底片的解析力與數位感測器解析力間,雖然外觀上都以線數lp/mm或lp/ph作為量化評估指標,但就成像原理的差異,造成了底片與數位感測器間的解析力單位必須經由某個轉換常數,才能相互比較.

我已在多次的文章中主張,現時無論底片或數位感測器的解析力都已經足夠攝影者的使用,而攝影者本身的技術才是限制光學系統解析能力完全發揮的最重要因素,而把比較其中一項(無論是感測器或鏡頭還是機身)作為底片與數位攝影整體的比較,將導致邏輯分稱謬誤(舉例:因為分期價金很便宜,所以分期買到的東西就是很便宜).


面對[比較]的命題,我們必須把自己拉到上一個層次思考:為何而比?贏了又如何?如果人們必須要靠著[比贏]的滿足感過日子,那注定得活得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從褲檔裡(或內衣裏)的器官大小到舉目所及的生活器物都要贏贏贏,那勢必永遠都在擔心:還有什麼東西會贏我?

以上,請參考.

giorgiowest wrote:
實際上,小弟曾經從事...(恕刪)


在下至今仍在從事個人電腦商品生產相關領域
對影像處理相關產業可以說是一竅不通...XDDD
因此,其實在下是從數位圖像的概念來否定將底片套用上解析度的概念的

從您與風之和子前輩的解釋來看
在下其實傾向於用"辨識度"這樣的名詞來描述lp/mm或lp/ph的計量概念
而非使用較容易被拿來混用的辭彙如"解析力" or "解析度"
因為前面所講述過的,數位圖形的解析度套用的是不連續的概念
而辨識度套用的則是連續性的影像內容中,可以被辨別的細節內容
即使您辨別了它的細節內容,仍然沒有改變它的連續性的基本架構

因此,您的說法是正確的,只是因為所套用的量化概念不同
導致當我們採用近似的取樣描述時,會將不同的量化概念混淆起來

andy850912andy wrote:
那請問你的眼睛的解析...(恕刪)

應該問他的眼睛是幾倍的光學變焦
很多人認為底片是類比的,所以上面的影像線條是連續的,可以無限放大,但若您真的將底片用夠高倍數的顯微鏡去看,當放大到夠大時,其實上面的影像線條還是由一個個的顆粒所組成,這些顆粒大概可以想成近似於數位影像的像素,不同的是這些顆粒的大小並非完全相同 (數位影像的每個像素都一樣大),每個顆粒可容納的顏色層次也非完全相同 (數位影像的每個像素都是同樣的 bit 數),更不同的是這些顆粒的排列是隨機散佈的 (數位影像的像素是整齊排列的),所以很難用簡單的dpi來表示顆粒密度。

一個影像,只要是存在自然界的任一個媒體上,不管是紙張、底片、螢幕、晶片、還是磁性物質,理論上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類比的,因為組成任何一個媒體的總分子數都是有限的,而且是非連續的 (任何兩個分子之間,不可能塞進無限個分子),所以連續性的影像 (不管放到多大,線條永遠是連續的),只是一個理想,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