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lnd wrote:真正的攝影師拿400D+18-55mm kit 就能輕鬆電爆一堆拍正片的業餘人士 哇哩咧......我不理也中槍......我不但是拍正片的業餘人士,連登山也是業餘的老師,RVP100打完了,還有嗎?!
rock286923 wrote:這棟樓的樓主不知去那...(恕刪) 說真的..大家可能會覺得 為什麼像我這種人 都在酸樓主或者笑樓主怎麼問這種問題但是我相信...如果是真心對這方面 所謂底片的解析度有問題的絕對不是用這種口氣問..所以我們會酸 多半是 看的出來樓主只是個小白...............
devilnd wrote:真正的攝影師拿400D+18-55mm kit 就能輕鬆電爆一堆拍正片的業餘人士...(恕刪) 前輩您前面說的這幾句都頗有道理但是最後冒出這句有引戰的意味哦幸好我不是業餘人士(根本就是殘廢人士),不然都被電假的了如果哪天不幸晉升業餘人士,我一定要堅持只拍電影底片黑白底片或負片以免被電爆...
很高興能在此看到許多前輩就"底片式相機的解析度" 提出精闢的見解。只是看討論發展到後來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出現 .........關於數位機的選擇,小弟真的曾認真考慮過 400D+kit 鏡,只不過 400D 要用 CF 且沒有除塵功能,所以改鎖定 450D。會這麼考慮,是想以底片為主力,數位當隨手拍。偶爾再用轉接環轉接手邊的鏡頭。之後發現多拍廣角焦段,為了省鏡頭投資所以入手另一機身,沒想到歡喜接上鍾愛的廣角鏡,才發現會打反光鏡,更別說還是用 CF 卡,除塵效果平平 (當然該機身還是有其長處)。沒多久,還是想添購一隻 "隨身" 變焦鏡,因為 24-105L 的廣角端桶狀變形明顯,24-70L 重到會讓小弟懶得帶出門,結果竟選了一顆 28-105 ....... 回想這幾年用的數位機,竟然是 Sony 的入門款 A330+kit 鏡最讓小弟有拍底片的 Fu。小弟不見得是個好例子,只是說個人對器材功能定位影想其佈局。------------------------------------------------------------------------------------------------也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解析度除了規格上的數字外,拍攝者的意念、搭配的鏡頭、天候、光線、拍攝方式(手持或放在三腳架上)、對焦與否、後續處理方式等都會影響到。我們常常會以 拍攝 -> 處理 -> 觀看 來思考整個過程;然而反向思考可能會減少額外的投資。在按下快門後,最期盼的就是看到作品。可是怎麼看?洗成 4x6 的相片、用 Loupe 放大底片、電腦螢幕上看、幻燈機投射到100" 螢幕、放大到一整片牆 ........ 接著,觀看距離是多少?一般來說,讓人欣賞作品最舒適的尺寸約是 4x6 的相片距離眼睛 30 公分所看到的大小。通常人會習慣性調整距離。過細的解析度其實是看不清楚的(除非是格放時)。------------------------------------------------------------------------------------------------就小弟而言,有幸經歷底片/數位交替的十幾年,其間也從網路中獲得許多前輩寶貴的論點。隨著時空移轉,知識體悟及器材變換,慢慢發現過去一些深信不疑、熱心與人分享的"真理" 竟然存在著不少謬誤。而這些修正必須是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的。也因此,會更虛心與寬心去看待不同的論點。
blue.ghost wrote:幸好我不是業餘人士(根本就是殘廢人士),不然都被電假的了如果哪天不幸晉升業餘人士,我一定要堅持只拍電影底片黑白底片或負片以免被電爆... 小弟比業餘人士還不如,只是個手上有相機的父親罷了......以後遠遠看到路上有背著DSLR的高手,趕快繞路避開,免得被電爆。
可能因為我還是底片機的新手其實我覺得這一版到後面出現很多討論,讓我學了很多不管底片還是數位,都有各自的好處,數位就是方便又不用擔心快門按下去就先燒錢,底片有底片的魅力我倒是覺得不用有什麼爭論愛用什麼都很好,重點只是符合自己的需求順帶一提,對我來說,容易學技巧的反而是數位機,因為不用擔心成本問題,想練習什麼就巧都可以一試再試不過我很喜歡底片呈現的畫面,尤其是黑白底片,所以我反而是在開始拍底片之後,才喜歡拍黑白照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