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還用古老的洗相機,否則現在的機器都是把底片數位化後,再數位顯像曝光在相紙上
所以現在的相片其實也是數位化的結果了
有錯請指教
當然正片用燈箱放大鏡來看的震撼性相當大
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能感受到這種震撼
感受不到的也不用叫人去看眼科吧
行百里路半九十
在追求最後的這百分之機的細節上,往往要付出非常多,但看得出差別的並不是多數
或者應該說在乎這些細微差別的並不是多數
感覺的東西很難量化
底片當然是勝在他是底片
但是,是不是“只“勝在它是底片?
那就個人心中一把尺啦
我自己也從底片轉換為數位
哈蘇徠卡我都有
但是不是需要買到5D2才能享受數位影像的樂趣?
哈蘇徠卡我也不是每張相片都需要放大到24吋以上來看細節
拍這麼多年,有這麼大的出圖機率幾乎為零
需要花這麼多錢嗎?
我現在用G1來轉接徠卡M鏡,拍的很開心
過一陣子再找找怎麼把哈蘇鏡頭也轉上去
會轉換的原因就在我的回文首段
如果底片都不底片,類比都不類比了(底片還是要掃描才能印相,不是直接光學放大曝光)
那我堅持有何用?
看你需要什麼,就用什麼吧
bert512235 wrote:
不同顆粒大小會有什麼差別
我猜立體感主要是因為顆粒造成的
我也有這感覺
不過,建議各位掃瞄的解析度應該越大越好
這樣底片的數位檔才會比較可看
一般沖洗店家不說的話,掃不到200萬話畫素根本不能看
我想很多人可能就是如此而唾棄底片的吧?!
對了,順帶一提
數位修片加入底片的所謂"顆粒感"
相信我,那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的事兒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