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to wrote:
原來看照片就只能看解析力,剩下的都是其次?
為什麼總是有人看不懂中文 我的文章哪邊有這種意思?
請注意小弟的發文,我只單就解析力來討論,但沒有說照片最重要就是解析力
我也有說階調,層次都有討論空間,但解析度是可以很客觀的觀察出來
美感是因人而異,但一些物理性質是可以客觀討論的
但總有人會想要混為一談,甚至故意扭曲別人的語意
nikon_user wrote:
拿底片底掃來比也難怪了
拿底片用光學機放相來比再說吧
顆粒或許沒數位細膩
如果拍的是大景或夜景的話
整體感還是底片大大勝出
用底掃當然沒辦法顯示出底片的真正實力
我在達蓋爾工作室看過好的手工放相放出來的東西,數位真的比不上
但可惜吾等一般窮人就只能透過底掃才看得到負片拍的東西(送店家也一樣,只是改成店家用底掃幫你掃)
有些拍正片的人別說投影機,連lupe都沒用過
這樣的底片用家在那邊喊底片多好多好只是騙自己而已
用底片就要找到光學機放的店家
如果台北市還找得到一張4*6 5元以下的光學機放店家請PM告訴小弟
我就不用存錢等M9了,弄台M6 再去屯一堆kodak 50D就好
小時後光學機放的店家很多,用Leica拍 洗出來的照片就真的很棒
但現在店家都透過數位掃描 再輸出,用Leica M底片機拍的照片輸出還不如拿台便宜的nikon DSLR輸出的照片
(因為店家底掃真的很爛)
底片的光學系統在極亮部或暗部有很大的優勢,因為數位在黑的地方會有大量雜訊,就算貴的底掃也一樣
但低感度底片如果透過光學放相可以得到很棒的細節
可惜現在好像只有少數手工放相工作室有用光學放大機放相在銀鹽相紙上
但價錢又不是只想洗一些4*6生活紀念照的人願意負擔的
我並不是覺得用底片拍照有什麼不好,
只是135底片要用光學放大才能顯現價值
而現在的資源跟以前實在不能比,cost太高了。
chifei wrote:
我想發文的本意,只是...(恕刪)
你幾句話就把我的意思講完了

的確 我想講的其實只是如果喜歡全幅的感覺 但是又買不起數位的話 其實買底片SLR就很夠了 二手市場非常多也不貴(Cost) 成像出來以你花的錢來絕對是非常好的了(Performance) 就這麼簡單而已 唯一的缺點(對我來說啦) 只是要等而已
看來這篇還要戰一段陣子

只是135底片要用光學放大才能顯現價值
而現在的資源跟以前實在不能比,cost太高了。
----------------
這說法絕對的贊同!
數位化讓喜歡攝影的朋友能在網路世界方便互相影像交流,
但底片數位掃瞄後的失真,那真的是喜歡底片朋友們的痛!
僅提供以下的圖讓大家有些比較:
1.送店家直接沖片加底掃

2.我自己以傳統放大機手工放大成8*10吋的照片 用平台掃瞄照片而成的圖檔

拍攝
NIKON F4+28-70mm/f 2.8
手工放大
Film:AGFA VISTA400
PAPER :FUJI C-TYPE (CA2)
Enlarger :OMEGA D-5 Dichroic Color Head
LENS :RODENSTOCK APO- RODAGON N 80mm/4
掃瞄
EPSON V500 PHOTO
而現在所見的手工放大圖檔,卻也不及原稿照片的50%(不論色彩或解析)!!

只要銀鹽透過數位化, 那真的是只能用...來形容了
暗房裡沒有不可能
只有自己無能
http://tw.myblog.yahoo.com/daguerrelab-maxchen/
試了幾款電影底片,唯有這款會讓我想繼續玩電影底片的選擇,其他的就算了.........
數位跟底片之爭,可能再過兩三年還是爭論不完,所以就別爭了........
要論放相才有的感動,我相信自己拍的,總有一份情感在裡頭,單純就品質來說的話,其實兩者也是贏家,同時也是輸家,
底片有其最大放相率,一張24x36規格的底片,能夠放大到14倍,那已經非常困難的了,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與技術,一般都只用12倍來放相,120底片最多是12倍,實際上也只能抓10倍來放,大型相機最多10倍,實際上也只抓到8倍,數位相機無疑在135領域和120早已朝此想辦法突破瓶頸,剩下來的,就是備受爭議的立體感,色階表現了
但是雖然底片放相的演譯比數位更優秀,但問題是要有高深暗房之道的高手,才能展現最好的一面,若給一般三腳貓功夫的人來放相,預想就知其結果了......但手工放相最大的缺點,亦即無法有兩張相同的成果,這方面一定是數位最有威力的一面,無論何時放,只要是同一家,同樣的機台,品質就是穩定,所以一些職業攝影師,他會用底片拍照,用高品質的滾筒掃描,轉換成數位檔案,然後經過photoshop等專業軟體調整反差,色差等等,再拿去雷射輸出,然後將輸出來的圖片在與螢幕上和底片的色彩比對,再做一次調校,然後再輸出比對,這樣對出圖的品質,無疑是高度要求,很多的工作都是在拍攝前都記算好了,曝光的計算,掃底的計算,然後在預想輸出的結果,沒有下一點功夫,是無法得到好的結果
這是將底片與數位各家的優勢結合出來的成就,他有底片的味道,也有數位的穩定性,國內這方面的專家,不是沒有的,所以各位底片或是數位用家,用心拍照方是上道阿..............
旅遊,攝影,搖滾樂
老禪師 wrote:
事實上很多沖印店的機器.都是數位跟光學兩用機.底片部分是光學印相數位輸出(非數位檔輸出只是機器數位化操作).我送洗過底片直出.跟底片轉為數位再輸出.在階調層次感的確差很多.同樣一張底片直出暗部細節還清晰可見.轉為數位檔輸出後暗部一團黑細節盡失.數位無論色階再多最多也只能達到高彩.而底片卻是全彩這就有差異了......
現在沖印店的機器如Fuji的Frontier系列. 都是以RGB雷射或其他光源曝光在相紙上. 再經藥水顯影定影輸出
底片進去也是掃描後再處理
換言之. 都是吃數位訊號輸入的大型印表機. 只是列印的方式還是銀鹽相紙
http://fujifilm.jp/business/photo/minilab/f700/feature.html
暗部細節的問題跟輸出方式沒有關係. 跟輸出端操作調整控制比較有關係
雖然講這些我不確定您願不願意看啦....
yafayu wrote:
是! 玩底片的人最怕的就是轉數位的時候 失真了許多 但是要自己去買一台上萬元的掃描器又不經濟 所以還是需要一台DSLR來支援
掃描其實就等於傳統暗房的放相
底片與相片本來就是不同媒材. 影像在媒材轉換之間一定會有所取捨
所以一定要經過調整
就跟暗房放相也要作試條調整對比一樣
問題就是常常少了後面調整這一段
店家一捲掃描才收幾十塊. 一張才兩三塊錢. 根本不可能針對每一張影像去調整對比和色彩
底片一定只能整捲全自動掃描
而自己掃的玩家常常也不曉得要調整. 或是不知道該怎麼調
掃描器自動處理出來是怎樣. 就只能這樣接受了
然後就很容易得到如此結論"掃描器不夠好"或"底片還是要手工放相"
其實並不是這樣
掃描器是怎麼來的. 分享一點小知識. 掃描器是從彩色分色照相製版演變過來的
最早的彩色分色照相大概長這樣.
http://www.loc.gov/exhibits/empire/making.html
原理很簡單
這位Prokudin-Gorskii先生特製了一台照相機. 可以一次針對同一個構圖拍攝三張一樣的黑白底片
(那個時代是用玻璃版)
拍的時候在鏡頭前分別套上紅/綠/藍色濾鏡
這樣就等於取得RGB三色的色板
然後再想辦法套色印回來. 就可以得到彩色照片
掃描器. 則是把RGB分色拍攝的過程. 改成循序掃描
用三條線型CCD前面加上R/G/B濾鏡. 對原稿循序掃描後. 就取得RGB三色的色板
意義是一樣的
都在作同一件事情
數位影像只是傳統攝影的延伸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