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器材

wu85748 wrote:
原來如此,一直以為開關有問題,有時亮有時不亮

很漂亮的 50/1.2 喔~~~~~~ (流口水ing~~~~)

看吧~! 看吧~!! 不是我一個人會弄錯!!!!
而且 個人覺得按鍵太小 且位置不佳 不算很好按

我在找尋修復 LCD 的問題時 發現有人提到過這問題
Nikon 的解決方案是在按鍵的後面加裝了一小片硬質墊片 使得按鍵較為突出 / 靈敏
這種改善方式我不是不可以接受 不過因為按鍵位置的問題
要加裝墊片的話 就等於要拆到 LCD 的位置了
我比較偏向到時候 要真的去修 LCD 的時候再一次處理

就在剛才 我才把 1000mm 反射裝上試拍 又發現了另一個小問題
因為 LCD 的光源是由觀景器下的小塑膠塊透光 所以裝上 1000mm 後
在觀景器中是完全無法看見測光值 一定要按下燈光鍵才能看見 LCD
算是比較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小疏失

另 有一個比較常被人提到的是 M80 的問題
有時候 有些人會發現 LCD 螢幕上 顯示出快門速度 是 80 或 60
這是因為 F3 的設計是一定要捲片到第一張的時候才會跳回正常的測光模式
但亦有人提到過會有 偶發 或 延遲的情況
例如要捲到第 5 張 才會回到正常的模式 或是 有時候會亂跳
除了 "第一張" 的狀況之外 "偶發" 或 "延遲" 幾乎是不可能維修的

如果閣下要買 F3 的話 務請注意
1. LCD 黯淡
2. 照明燈不會亮
3. M80 模式是不是在第一張會回歸正常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wu85748

雖然有小缺點,就喜歡這個外型,f1.2很難對焦

2024-09-07 13:48
暗房教父 wrote:
只是萬萬沒想到 這一招在 F3 上行不通!!!
在操作 FM2 時 如果把馬達電池取出 仍然可以由機身的測光電池供電運作
但在 F3 機身上 如果將 MD4 電池取出 而不卸下 MD4 馬達 則 F3 機身是完全不會工作的!

我想到幾個理由:

一是快門鈕的位置,FM2如大部份相機是前置,手指跨過手把按還算容易,而F3設在捲片扳手中央,MD4偏方造型加機身厚度又大於MD12+FM2會更難按,且機身加了小握把比傳統造型好握,所以設計者覺得不會有人想這樣用吧!

二是F3有分割捲片功能以及獨立的快門鎖,不像FM2靠捲片扳手管on/off、一拉開就算MD12有電也不會過片,不知道如果不從根源確立馬達和機身的工作程序,會不會出現捲片不完整也能按快門的意外。

MD12是靠頂針擊發而MD4是用電訊號,裝上之後迴路延伸至馬達,不裝電池迴路未閉環就不能運作
wu85748 wrote:
雖然有小缺點,就喜歡這個外型,f1.2很難對焦

F3的造型確實獨一無二承先啟後,我個人也是念念不忘。不過對焦問題困擾我使用它的那些年歲從未停止建議您更換不同的對焦屏試試,F3擁有空前絕後的龐大對焦屏陣容,相信也是其來有自
F3已經沒在用了,純欣賞
jenhoxen wrote:
F3的造型確實獨一無...(恕刪)
jenhoxen wrote:
二是F3有分割捲片功能以及獨立的快門鎖


個人猜測應該是因為要作線路斷路太麻煩了

我有幾個訊號線買不到 所以去找了一下 MD4 的線路圖
後來發現應該是因為它的配件太多了 如果要在這些配件之間妥協真的非常難
最簡單的方式大概就是捨棄 MD4 的無電操作

一個部份是 J 大提到的電子擊發 這部份在 FM2 上也有類似的問題
這是因爲捲片馬達上的接點有測光表觸點 如果忘記關電源
FM2 機身電池在一天之內就會耗光
F3 / MD4 就更麻煩了 除開機身上的機械快門按鈕
MF14 / MK1 以及 電子快門線 / 閃燈等等 都跟測光有關
雖然不是不可能作出線路斷路 但是後續要取捨的東西太複雜了
第 七十五 彈 Nikon MK1 速度選擇器


上圖為由網拍節錄的照片 到手之後 為了保持他的美觀與完整
剛好手上又有一些沒用完的透明浴室防滑條 我就把防滑條貼在 MK1 的底部
由此可以避免底部的磕碰 掉漆 磨損


MK1 主要功能在與選擇拍攝的速度
C/S 模式時 最快可達 每秒六張
C1 模式時 每秒一張
C2 模式時 每秒兩張
C3 模式時 每秒三張

其實 經個人實測後 日常的拍攝並沒啥用 反倒是在近攝 / 延時 等科學類的拍攝上比較有用
另外 操作時 除了 MD4 的開關要切換為 C 模式 MK1 上的選擇開關也需要注意
如果只開了 MK1 但沒有開啟 MD4 這時候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
" 按下 MK1 時 測光功能可以動作 但不能拍攝 "
此點可證 MK1 開啟時 機身電池是連通開啟的 只是不能確定是否會造成機身電源的損耗

當然 關機時也是要兩者都關掉避免漏電 整體在機動的操作上顯得有點累贅
第七十六彈 Nikon MT1 Intervalometer

前面介紹過 MT2 計時器 可惜我想盡辦法 甚至為此特意購置一台示波儀
仍是沒辦法找出那台 MT2 的故障與修復
正巧碰到有人丟出一台 MT1 於是它就跟我回家了~~~


經過測試後 它的功能一切正常~~~
除了電池盒中 壓電池用的海綿已經酥化不復存在 其他功能並沒有問題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小意思 找了塊海綿 雙面膠一貼 搞定~~~~~

在面板中可以看見 左側的旋鈕為 Duration 我們可以理解為壓下快門的時間長度
而此時拍攝的張數會取決於快門的速度
左側第二個旋鈕為 Interval time. 我們可以理解為手指離開快門的時間

假設 Duration 設定為 0.1sec, 而 Interval 設定為 1sec,
意思即為每隔一秒鐘 按下快門 0.1 秒 這通常代表著每間隔一秒鐘拍攝一張

但若 Duration 設定為 0.5sec 而 Interval 設定為 1秒
意思即為每隔一秒鐘 按下快門 0.5 秒 這通常代表著每間隔一秒鐘拍攝 3 - 5 張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七十七彈 Nikon MC16A 訊號線


上面圖片的訊號線是連接 MD4 / MT1 (or MT2) 的訊號線
問題是時間太過久遠 市面上很難找到
好不容易找到了 但賣家遠在美國 除了要價高昂 (約 2000NT) 還要加上運費等等

思來想去 終於被我想出解決的辦法 其實邏輯很簡單
這條線是連接 MD4 / MT1 之用 而 MD4 觸發快門只是讓線路形成短路

所以~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辦法 古人誠不欺我~~~~

先跑了一趟光華 確認 MT1 / MT2 插頭 沒想到這只是很普通的 DIN 7 PIN 插頭






然後又買了條便宜的 MC10 快門線


把快門線由按鍵端的地方剪斷 留下連接 MD4 的這一端 把線頭分出來


然後在外面用 "多層" 熱縮套套上 使其整個線徑變粗
這樣在套上 DIN 7 PIN 的塑膠套時會比較不會因為折彎使電線裡面斷線 或扯斷




DIN 7 PIN 的插頭分解開 插在 MT1 上面 確認訊號來源
其實過程並不難 以三用電表測試短路 開啟 MT1 並且設定好長時間多次曝光
一端連接 pin1 另一端測試每一個接點 (2, 3, 4, 5, 6, 7)
如果沒有反應 就換成一端連接 pin2 另一端測試每個接點 (3, 4, 5, 6, 7) 以此類推
最終確認是這兩條線


焊接前務必要確認再三 正反面 / 左右邊 / 腳位等等


最後只剩下 DIN 接頭的組合與測試 測試後確認是沒問題的
花費總額約 400 元 其中約 300 元 是花費在購買 MC10 的運費上
雖然有拍影片 但因不知如何上傳 這裡就省略了

至此 我的 F3 延時組合差不多全部收集齊全 只剩下一條電源供應線還沒有解決
我打算以同樣的模式做這一條線 但問題是不知道有啥配件可以拿來剪
同時也順便發文請問各位 有誰知道這一個接頭有啥便宜的配件可以拿來改裝嗎?


請注意 它跟下面的 MC10 快線接點的尺寸是不一樣的
還請哪位仁兄知道的不吝賜教 感激不盡~~~~~~~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七十八彈 Chromega F 10x10 放大機 (PART A)

對!你沒看錯~~ 10x10 放大機~~~~~~
經過大半年的整理 我的暗房總算是有點雛型出來了 放大機也終於可以移到它最終位置
又過了兩天的擦洗 整理 才將這大半年落在機台上的粉塵 污垢清理乾淨
雖然還有許多的調整 裝置等等工作尚未完成 但因為實在太高興了
先拍了張照片上傳~~~~ 喔耶~~~~~~~~


(圖中所示為 Dichroic head)

個人猜測 我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同時擁有
黑白頭(Conderser head) 與 彩色頭(Dichroic head) 的玩家
畢竟當年這台機器可是價值不斐 會購買的人通常只會購買單一 Dichroic 或是 Condenser
而我在機緣巧合下 先是購得了 Dichroic head 相隔二十年 又購得了 Condenser head.

這台機器的故事還滿多的 等到暗房整理到一個階段 多拍些照片後 我再慢慢展開細節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暗房教父 wrote:
Nikon MK1 速度選擇器

小弟當年的F3進化之路最終也是停在了MK1,思路大致是先感覺偏置腳架孔上翻拍架不方便而買AH2,繼而發現如果常駐,重量和高度增加了,功能卻只有一個,看Canon垂直快門按鈕方便也想要,於是買顆MR3來裝在左下角那個位置,按起來實在彆扭還卡手卡包包,拆裝兩難;然後忽然發現了MK1,裝這東西好像一舉三得:垂直快門、中置腳架孔、增高讓翻拍空間更大,不過真的用了才發現MK1是個空殼子、底面抓力也不是很夠,裝重鏡頭(如180/2.8)的時候直接鎖MD4還比較穩

其實AH2才是MD4的原配,它的曲線與MD4完全吻合,不像AH3會突出一個角。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