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隨身底片小傻瓜中,有哪些相機發色比較淡雅?

如題,就我所知,有Pentax ESPIO 738 .Pentax ESPIO 928.KODAK EXPLORER.KONICA POP

目前有想要買一台發色淡雅的傻瓜機,所以上來問問
2012-11-10 10:23 發佈

jerome18 wrote:
如題,就我所知,有P...(恕刪)


120SW
掃描的時候把飽和度降低、對比降低、亮度調高就可以了。
第二個就是,把相機丟在潮溼的地方,發霉就會淡雅了。
jerome18 wrote:
如題,就我所知,有P...(恕刪)


這幾台比較便宜是確定的, 發色跟底片關係會比較大吧, PENTAX顏色也是很讚的.

visit1992 wrote:
掃描的時候把飽和度降...(恕刪)


這太殘忍了...
有人些好似認為發色淡雅就是爛

相機便宜就是爛

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底片淡淡的發色

有些人用高貴單眼跟用廉價傻瓜對他來說差不多

有些相機.鏡頭拍出來發色就是比較淡雅.反差比較低,這些相機就算裝上發色濃艷的底片給口味重的店家沖掃,跟其他相機比起來發色還是比較淡雅反差低,這是我要的。

店家沖掃影響.底片影響.曝光影響等基本常識是老生常談就甭說了吧。

多分享你們覺得拍的不錯的作品或是有特色的相機.鏡頭較有意思

kodak explorer 拍的照片

jerome18 wrote:
有人些好似認為發色淡...(恕刪)


要講發色,就得透過實際的印樣來確認,
如果底片的發色你用銀幕來討論就會有瑕疵。

底片發色這事情有非常嚴謹的實驗室規範來校正。
更甚,直接用正片來討論才是正途。

所以講究到後面就會跟所謂的"日系"風無異。
那,有人要解釋一下什麼是日系風嗎?

選相機一來是技術面/二來是價值面
如果要從感覺面來找了話,往往會因為拍攝者的攝影風格/個人技巧所影響。
就像是如果我要拍出內川倫子的照片,我要買什麼相機。
這樣的問法就顯得有瑕疵。

這樣說好了,如果當你能夠看到一張照片就立刻能夠判斷這張底片是用什麼相機/什麼鏡頭來拍的時候,我們在來談談鏡頭/相機對畫面的影響以及風格吧。

我是看不出來,所以我通常討論畫面,不討論器材。

後註:
我上頭說的其實有些看玩笑。但是實際面操作,就是如此。
發霉那個其實會變成柔焦,要看黴菌怎麼長。

至於發色清淡和相機好壞有沒有差別嘛,我個人覺得清淡是種風格,
與相機無關。反而是如何沖洗/底片/掃描/修圖補償有關係。

有興趣可以翻一下最近有位網友用Pentex67拍出來一系列的照片。

日本國民相機-Pentex67




Hideaki Hamada
我覺得那種感覺就很不錯。
但是,同一顆鏡頭就拍不出濃郁的照片嘛?
我剛剛好也有一台Pentex67和相同的鏡頭,但是我拍出來就很濃。

Pentex67 Group



這種事情,你不直接拿底片對著燈箱看,你怎麼會知道是哪個部分產生的差異呢?

至於講到鏡頭的發色、濃郁之類的討論,其實也有很多歧見和不同的解釋,
蔡頭/德頭/L頭/N頭之爭其實在Mobile01上的討論都沒有停過,但是卻也沒有一個"定論"。
或是說這種問題是沒有定論可言的。

底片機身只提供了操作的方式,底片負責感光、鏡頭負責影像的光學。
這也是為什麼在相機的價值面上往往討論的是那棵鏡頭,而不是哪台機身。
例如Konica C35。

不過我贊同你最後一句,
"多分享你們覺得拍的不錯的作品或是有特色的相機.鏡頭較有意思"


低反差鏡頭(?)
高解像力,低反差鏡頭?


還在編輯XDD
我這個人比較喜歡把文章擠在一篇裡面。




最近的小習作。
NikonFE
28mm and 60mm
Kodak Elite 100
C-41 Hand Process
Epson v600

這卷有趣的地方是有故意過曝2/3格左右。
沒有得岀我想要的濃郁,反而變淡了...

另外一個
NikonFE
50mm
Kodak Elite 100
C-41 Hand Process
詭異的便宜掃瞄機




其實我最早是想要這種感覺,但是不曉得後來多曝一格,或是更多格,
都不沒有這麼漂亮(抓頭)
2012.10.10《學校附近的浮游》
Kodak Elite Chrome 100
C-41 Hand Process 3"15'
NikonFE with 50mm f/1.2

這張也是多曝2/3格。


至於過曝要過度很多才會變淡。
參考一下隔壁X-tra400大樓的經驗來說,
Fuji X-tra400

C-41 Hand Process 3"15'
NikonFE with 50mm f/1.2
我自己也嘗試加一些曝光。



我也玩有一陣子在玩傻瓜。
例如這一台

Lieca C1
Kodak Max400
武昌時鈦沖掃





亂入一張,如果要低對比呢。
我其實挺建議拍看看電影底片的。對比是真的很低XDD
Nikon FM2 50mm//Kodak 250D
台北影業沖洗
詭異的便宜掃瞄機



Recesky 47mm,Kodak 250D



其實我比較常拍黑白的。
彩色的部份有些比較不用心,讓各位見笑了。





Vivitar Ultra Wide & Slim 22mm
AGFA APS 400
LC29(1+19) Rotating 10s Soaking 50s 8mins
詭異的便宜掃瞄機

總之,我覺得相機提供的是一種手段。
而非成果。
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一台相機拍出不同風格。
甚至在傳統暗房的工作裡頭,有很多技法可以創造。

至於鏡頭,只要不要紫邊、足夠的銳利、堪用的光圈
我覺得鏡頭本身是中性,不帶感情的存在。
visit1992 wrote:
選相機一來是技術面/二來是價值面
如果要從感覺面來找了話,往往會因為拍攝者的攝影風格/個人技巧所影響。
就像是如果我要拍出內川倫子的照片,我要買什麼相機。
這樣的問法就顯得有瑕疵。



visit1992 wrote:
這樣說好了,如果當你能夠看到一張照片就立刻能夠判斷這張底片是用什麼相機/什麼鏡頭來拍的時候,我們在來談談鏡頭/相機對畫面的影響以及風格吧。

目前市面上的相機.鏡頭百百種,要由一張照片來判斷用什麼相機.鏡頭來拍很困難,除非那個人有市面上所有的鏡頭.相機,且在固定大部分變因下做過實驗。
我想大部分人(包括我)只能粗略的由散景大略猜測可能是某系統或某年代所出產的鏡頭,但猜測的出錯率極高,因為還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個人技術.環境.機身.沖掃等

visit1992 wrote:
至於發色清淡和相機好壞有沒有差別嘛,我個人覺得清淡是種風格,
與相機無關。反而是如何沖洗/底片/掃描/修圖補償有關係。


因為都是送店家沖掃,底片可自己選用,所以假設這方面的條件都是固定的,那麼選相機便有了些許意義,因為也許可以更輕易的得到自己想要的風格(指由店家手上拿到掃描檔後,回家後製的時間理應可以縮短)
認同清淡是種風格。

visit1992 wrote:
有興趣可以翻一下最近有位網友用Pentex67拍出來一系列的照片。
日本國民相機-Pentex67
我覺得那種感覺就很不錯。
但是,同一顆鏡頭就拍不出濃郁的照片嘛?
我剛剛好也有一台Pentex67和相同的鏡頭,但是我拍出來就很濃。


有覺得不錯的照片怎不分享?
如果使用相同的底片和沖掃方式,那要拍出於與原本清淡口味不同的濃郁照片,怕是只能透過光線和+-EV了吧

哦~ 發現你後來在回覆中有增加資料,小弟先研讀,順便等看看有無其他前輩的寶貴意見,謝謝
visit1992 wrote:
這卷有趣的地方是有故意過曝2/3格左右。
沒有得岀我想要的濃郁,反而變淡了...


過曝本來就會變淡吧?大部分傻瓜底片機要選擇過曝一調就是1.5EV
恐怕還是直接買台低反差發色淡雅的相機比較快

與主題無關,但我覺得這裡面有幾張照片拍的不錯,可以看看
TRIP 35

visit1992 wrote:
要講發色,就得透過實...(恕刪)


我好喜歡這些化學反應

印在紙上的感覺
連結裡的那篇怎麼有點像明明天空很藍, 但是掃出來卻像是過曝爆掉的kodak負片...只有在樓梯裡面那張正常點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