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老鏡35mm與50mm請教


小弟是玩m4/3系統EPL-1與GH-1鏡頭群是
ZD9-18 ZD14-54Ⅱ MZD14-150 ZD14-42 ZD 40-150(接接寫環當微距鏡)
最近買了幾隻老鏡分別是
1. Schneider 35mm f2.8 Curtagon DKL
2. Schneider 50mm f1.9 Xenon DKL
3. Voigtlander 35mm f3.4 Skoparex DKL
4. Voigtlander 35mm f2.8 Color-Skoparex(M42非德製)
5. Voigtlander 50mm f2.8 Color-Skoparex DKL
6. Rodenstock 50mm f2.8 retina-ysarex DKL
7. om 50mm f1.8
8. Helios 44-2 58/2 M42
9. Pentacon 135/f2.8 單鍍膜 M42

陰錯陽差的陸陸續續買了以上9隻老鏡,為了便宜有些外觀品像不大好,但應該不影響成像,除了2、3、7之外這幾天或許因為天氣一直不好,在家裡或山上拍著拍著,實在感覺不大出來有什麼特色,或許常看ZD鏡縮拍出來的照片,才會無法發現其他老鏡的特色,所以想請教各位玩老鏡的大大,這幾隻老鏡在什麼情況下拍照最有與眾不同的特色? 優點與缺點為何?
在這之前先po幾張照片,以便讓各位大大了解小弟目前攝影的狀況,才不會隔空打砲,不知所云
14-54拍的
01


02


03


04


05


mzd 14-150
06


07


08


09


Pentacon 135f2.8 單鍍膜
10


11


12


13


Schneider 50mm f1.9 Xenon
14


15(這張有調曝光)


16(這張有調曝光)


17


Voigtlander 35mm f2.8 Color-Skoparex

18


19


20


Voigtlander 35mm f3.4 Skoparex
21


22


23


24

新手試拍 除15、16有後製,其他jpg直出
以上照片是拍後挑幾張還可以看得的出來,傷眼勿怪
各位大大看完圖之後,除了在鏡頭上的請教之外,若是攝影上與構圖上有任何薦言也歡迎提出
2011-05-28 21: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老鏡35mm 35 50
數位的寬容度 無法發揮老鏡極限 比如Schneider 鏡頭負片過曝兩檔 高亮區域還有層次 但在數位CCD上早沒有什麼留下了

轉帖:http://bbs.fengniao.com/forum/656063.html

七、福倫達Septon 50mm/2
福倫達是一家德國光學老廠,其製造相機的歷史比蔡司還要悠久,是德國光學產業裏唯一曾與蔡司比肩的巨人。著名的祿萊公司就是從它分流出去的,可見其實力。 後來福倫達家道中衰,先被對手蔡司兼併,後又賣給出身於它的祿萊,最後居然委身於日本三流廠家柯西納,對於喜愛這個百年名牌的粉絲們來說,實在是滿把心酸 淚,一部血淚史。
按照福倫達相機的興衰史,我曾經提出一種對福倫達相機的斷代分類法,即分為三個時代:原福時代,即原汁原味的正宗古典福倫達,其黃金時期是六十年代;混福 時代,即被蔡司祿萊收購時期,此時的福倫達相機吸收了蔡司祿萊的一些技術,但血統已不純淨,江湖地位也下降;偽福時代,即品牌被日本柯西納公司收購,該公 司以“福倫達”名義推出了一系列外表復古的新鏡頭,無論鏡頭用料、光學結構、稱呼或成像味道,已與老福倫達幾無干係。至於柯西納宣稱的“購買品牌的同時還 購買了設計圖紙”則純屬欺世盜名之舉。
這個分類法已被很多人接受。不接受的人也有,主要是那些已經購買了“偽福”鏡頭的用戶。沒辦法,“屁股決定腦袋”,是國人多年來習慣的思維定式。
福倫達公司的產品覆蓋面很廣,不次於蔡司,既有大畫幅相機,也有120雙反、120旁軸,還有135單反、旁軸等等。120雙反的代表作是SuperB, 當年與祿萊Rolleiflex、蔡司Ikonflex並稱為世界120雙反的三大頂尖之作。它的120旁軸折疊相機Bessa II,是堪與蔡司超級依康泰比美的名品,其工藝之精細優美,尚在蔡司之上,尤其是其中配備複消色差APO-Lanthar鏡頭者,更是寶中之寶,真正懂行 的收藏家無不趨之若騖,不惜一擲萬金,然猶多半求而不得。我把配備APO-Lanthar鏡頭的Voigtlander Bessa II,與配備APO-Ross鏡頭的英國120旁軸折疊機Ensign 820 Auto-range一起,並稱為世界120旁軸折疊相機的“絕代雙驕”,二者的整體品質、罕見程度和收藏價值在蔡司超級依康泰之上。
說到這裏,跑一下題:很多喜歡英國攝影器材的玩家認為英國鏡頭好於德國鏡頭。從整體上看,我不贊同這種觀點。Ross和Cooke鏡頭在早期攝影鏡頭發展 史上確曾風光一時,但德國光學很快趕上並長期占居霸主地位。英國確實製造過一些優秀的攝影鏡頭,存於Ross和Cooke兩大體系內,比如Taylor Hobson,比如APO-Ross。
福倫達的135旁軸相機品種很多,且不細論;它的135單反主要是Bessamatic系列,我曾經擁有豪華版,數量比普通版少,很有收藏價值。它幾乎所 有部件都是金屬的,大量使用硬度高、耐磨損、耐腐蝕、潤滑性好的黃銅材料,份量很沉,造型典雅,工藝精美,體現了德國相機“百年有型”的製造理念。這裏要 談的Septon 50mm/2,就是福倫達公司當年為它生產的配套鏡頭之一。
Septon這個名字,現在知道的人很少了,甚至很多偽福鏡頭的吹捧者也未曾聽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它在攝影產業中是大名鼎鼎的極品鏡頭。它採用了7片 雙高斯結構,全開光圈時像質很好,在被譽為世界光學史上“里程碑式的傑作”。至今在二手市場上,成色好的Septon仍可輕易賣到兩千元以上的價格。想想 看,數十年前的產品了。
Septon外型漂亮,全金屬結構,水汪汪的鍍膜玻璃,一看就是好東西!前年我用它拍攝紅島蛤蜊節,出來的片子結像清晰,色彩真實,反差適中,層次豐富,影調細膩,立體感強,充分體現了老德頭特有的油潤舒服感,的確是藏用俱佳、不可多得的名鏡。
Septon在國內難得一見。行家一般都去世界最大二手商品拍賣網站ebay找它的芳蹤,偶爾有藏家放貨出來。說起二手攝影器材,國內的市場真是可憐―― 極品的東西很少,價格卻被奸商們抬得很貴。Ebay是琳琅滿目,無奇不有。我自己玩過的好東西大都是從ebay拍來的,包括這個Septon。此ebay 與國內的易趣有聯繫,卻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想找好東西,沒人去國內那個所謂的ebay,都去德國、英國、美國ebay搜索。想玩ebay,須具備一些條 件:外語好,尤其要瞭解攝影器材專業術語;有招行或中行的國際信用卡;paypal註冊;瞭解跨國郵遞方式,最好海關有熟人;有時間泡網,因為歐美與我國 時差較大,結標時間很多在北京時間的深夜;考察賣家的信用度,警惕網路欺詐(我曾因大意,在競買自己的第二支Septon時被信用度不高的加拿大賣家欺 騙,損失人民幣數百元,這是我在ebay受騙的唯一經歷,與很多老買家相比,損失算小的);瞭解ebay器材行情,買低不買高;瞭解目標器材的使用收藏價 值,區別具體品種和生產批次;有競買經驗,不到關鍵時刻決不出手;有時候要與其他玩ebay的朋友聯手耍一些花招……總之雖然不難,但不是人人玩得。而且 要時刻記住:玩ebay容易上癮的。雖然不像吸毒那麼可怕,也有浪費錢財之虞,該收手時且收手。
福倫達的135單反鏡頭,我還有過35mm/3.5,50mm/2.8,135mm/4等。35mm/3.5極小巧精緻,簡直是工藝品,成像很好,尤其是 對紡織品質感的表現,可以輕易擊敗當今最優秀的日鏡,因鏡片外凸,被我愛稱為“女神的珠戒”;135mm/4是我見過的最纖細苗條的135mm鏡頭,鏡筒 外裹皮革,仿佛高雅的貴婦,像質也好,拿它與徠卡135mm/2.8做對比測試,解析度和反差都不輸。原福鏡頭存在高低檔差異,但不存在劣質產品,連低檔 的50mm/2.8做工成像都不差。在那個年代,相機屬於典型高檔消費品,不像現在--是個人就買得起。
原福裏其他比較新蜜蜂的鏡頭是40mm/2和50mm/1.5,我無緣擁有。前者也是單反鏡頭;後者是旁軸鏡頭,名叫Nokton,與徠卡、蔡司的旁軸 50mm/1.5齊名。我還有過一支混福鏡頭:55mm/1.4,是福倫達在祿萊新加坡廠生產的,德味依稀有,但與原福不同。
可氣的是,無論是APO-Lanthar、Heliar還是Nokton、Ultron等尊貴的名號,後來都被柯西納的偽福鏡頭拿來亂用(與真正的 APO-Lanthar相比,那個同名的偽福125mm微距鏡頭簡直是褻瀆神靈),已經喪失了原本的寓義。一句話――糟蹋了!
時光流逝,風水輪轉,現在早是日本相機的天下了。
秉燭品鏡,懷念經典Voigtlander……


八、Schneider PA 35mm/4.0
施奈德Schneider,數十年來一直是德國大牌光學企業,更是有能力在光學設計領域向蔡司叫板的唯一廠家。光學設計向來是它的強項,一些獨特產品甚至是蔡司也沒有的。
不過施奈德只作鏡頭,不作機身。這樣看來,它是不是與日本Tamron等廠家有些相似――也算副廠?看誰還敢蔑視“副廠”鏡頭?至少有施奈德在。
施奈德公司是目前大畫幅鏡頭領域的帶頭人,普通影友所熟悉的施奈德鏡頭一般都是大中幅鏡頭,比如著名的林哈夫特選、祿萊120雙反單反鏡頭。這些鏡頭無論 做工還是光學表現,幾乎都是最好的,某些方面甚至略好于蔡司和羅敦司德。135的施奈德鏡頭人們知道得不多。其實施奈德公司的產品非常豐富,覆蓋攝影領域 的大中幅、135、半幅甚至微幅,這點與蔡司相似。對於我,即使目前已不再“發燒”,但偶爾想到用一台精美無比的24x24mm幅面Robert Royral全金屬全機械德國旁軸相機,接上幾個小巧精緻的“紅標”施奈德鏡頭,那種手感、品位和把玩的樂趣,依然令人眼紅。
在135領域,施奈德曾為很多著名相機廠家生產過鏡頭,這些廠家多數缺乏自研自產鏡頭的能力,比如瑞士Alpa、美國Kodak Retina Reflex、德國Exakta、Edixa。有的相機廠家雖然自己能設計製造鏡頭,但一些特殊規格的仍需求助於施奈德,比如大名鼎鼎的蔡司Contax 28mm/2.8移軸鏡頭,比如鼎鼎大名的徠卡超級安古龍,還有祿萊SL和M42系統……現在知道施奈德的厲害了吧。
僅僅規格出眾,不足以成就施奈德的威名,影友們更關心的是像質。這一點你大可放心――像質也是施奈德的強項!無論大中幅還是小微幅,施奈德鏡頭一致體現出 德國鏡頭特有的魅力,即使與其他德國品牌相比也有其獨特的味道:它的層次比蔡司、羅敦司德更豐富,而色彩比徠卡更真實。
我曾經擁有幾支施奈德135鏡頭:用於Kodak R.R相機的28mm/4,50mm/1.9,135mm/4;用於Exakta相機的40mm/4.5,135mm/3.5;用於Rollei SL的50mmm/1.8;用於Edixa的50mm/2.8,135mm/3.5,150mm/5.5,35mm/4 PA。其中印象最深的,是40mm/4.5,150mm/5.5和35mm/4 PA。前兩者通體為黃銅鍍鉻,裏外無半個鋁合金零件,光徑都不大,體積極小巧,做工極精緻,堪稱藝術品。那個35mm/4 PA鏡頭更是了得――世界上第一支135廣角移軸鏡頭(我的那支是罕見的M42口),是後世諸多135移軸鏡頭的遠祖。它外觀黑白相間,前粗後細,像個蘑 菇,成像優異,尤其是高光和暗部的層次非常美妙,絕不在以此著稱的古典徠卡之下!我曾經測試它過曝的表現,結果令人吃驚:負片過曝兩檔,高光部位依然保留 足夠的層次。如果換成日本鏡頭,層次早飛到九霄雲外了。這款鏡頭的產量很少,可與另一款更罕見的80mm/2並列為施奈德135鏡頭的兩大王者。
這也是我二手賣鏡頭時最賺錢的一支――國內市場幾乎見不到它。
關於施奈德135鏡頭,曾經有一個傳說:當年每一支施奈德鏡頭從生產線下來前,都要經過嚴格質檢。雖然某些其他廠家也會這樣做,但不同的是:施奈德的質檢 人員會從檢測的同款同批鏡頭中,選出光學資料最好的幾支,在前鏡筒刻一個紅色三角形標誌,施奈德公司對此不做任何額外說明。這即是坊間秘密傳說的所謂“紅 標施奈德”。僅僅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我曾經留意國外二手市場並對比自己的施奈德鏡頭,發現某些施奈德鏡頭確實比同款、同批、同外觀的其他鏡頭在前鏡筒 上多一個紅色三角形標誌,而且不可能是後人附刻的。為什麼會這樣?
無論真假,這個說法都為施奈德增添了更多傳奇色彩。我曾經誓言收齊世間各款紅標施奈德,也是受此傳奇的迷惑。
可惜施奈德現在已經不生產135攝影鏡頭了。對柯達、三星傻瓜相機鏡頭上的“Schneider”商標,資深玩家只會付之一笑,不會當真。
從這個意義上說,存世的施奈德135鏡頭將越來越少,值得收藏。除極品外,其他的價格不貴,如果看到品相好的,不要放過。
尤其是“紅標施奈德”。


九、Rodenstock 30mm/2.8
德國羅敦司德之為人所知,大多來自它的大畫幅鏡頭,著名的仙娜相機即主要採用羅敦司德鏡頭。羅敦司德的放大頭也很有名。它還生產望遠鏡,當然屬於望遠鏡中 的極品了,我曾有一支二戰時期的德軍雙筒望遠鏡,即是羅敦司德製造,雖然很多部位已經磨出黃銅,但依然堪稱藝術品。它還製造高檔眼鏡,有趣。
不為人所知的是――羅敦司德也為少數135相機生產鏡頭,比如美國Kodak Retina Reflex,比如德國M42螺口相機。就為Kodak R.R生產的DKL卡口配套鏡頭而言,羅敦司德的要比施奈德的更少見,因此有了羅的DKL鏡頭優於施的傳言,不過根據我的使用經驗,二者的光學品質不相伯 仲,施奈德的色彩和層次更好,而羅敦司德的整體反差較大,對被拍攝物體線條的刻劃更銳利一些。畢竟它是從蔡司公司分離出來的,成像上還是帶有幾分蔡司的影 子。
我有羅敦司德DKL口30mm/2.8和135mm/4,都是全金屬、銀白色,做工精緻漂亮,鍍膜的顏色與施奈德不同,是醉人的酒紅色,像德國南部產的一 種紅葡萄酒。想像一下:在酒吧曖昧的燈光下,品著幽香濃郁的莊園紅,摩挲把玩一支玻璃泛著玫瑰色、造型古典的羅敦司德135鏡頭,是不是很容易忘掉世間的 煩惱?
30mm/2.8是羅敦司德135鏡頭裏最有價值的。這個規格在今人看來平平無奇,畢竟如今即使28mm鏡頭光徑也已經做到f/1.4,但在當年,能把視 角大於35mm的鏡頭做到f/2.8的廠家並不多。30mm的焦距值很獨特,視角介於28mm與35mm之間,頗堪玩味。
比較同規格的135鏡頭,羅敦司德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比施奈德貴不少。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在玩夠施奈德鏡頭以後,我曾經幻想做中國頭號羅敦司德135鏡頭收藏者。要達成這個目標,最難的不是搜羅鏡頭,而是讓一個男人永遠只對一種玩物保持興趣。
在國內相機發燒友的手裏,有多少罕見的玩意是從我這裏流出去的?記不清了。

sn17185 wrote:
所以想請教各位玩老鏡的大大,這幾隻老鏡在什麼情況下拍照最有與眾不同的特色?...(恕刪)



上底片機應該才能發揮他們最大的威力...
數位會把老鏡的特色都抹除掉...
連NEX接LEICA也一樣...
同意上面朋友說的,這些已有一定年紀的老鏡,底片才是它們能完全發揮的地方
而且樓主的鏡頭大都是DKL接環
它們這些老師奶頭跟老福頭對感光元件的要求更高
如果可以的話,個人是建議去找台性能還OK的全幅底片機來拍拍看

我自己之前有買了台Kodak Retina Reflex S來拍
鏡頭是Schneider 50mm f1.9
機身的性能很難將這鏡頭的能力完全發揮出來
但效果已經很棒了
所以才提出這樣的建議,希望樓主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

小弟的實拍照~
http://www.wretch.cc/blog/daftbear/9778550
shaozhuohong wrote:
數位的寬容度 無法發...(恕刪)

非常同意大大所說的
記得剛買Schneider 50mm f1.9 Xenon DKL的時候那時對這隻鏡頭的特性完全掌握錯誤,拍了上面的編號15與16等等的照片,那時jpg直出時放到電腦上看呈現的畫面白濛濛一片,對這隻鏡頭既失望又疑惑,失望的是:畫面真的很慘,可以說是失敗的作品 疑惑的是:這隻鏡頭被空氣大評比為M42時期的三大標頭之一,為何連手上的OM 50mm/1.8f 都打不過 從此這隻鏡頭就被小弟冰在防潮箱了,放了約3個月後的某一天,又很沒信心的重新的拿起它來拍照,那時很巧的是用GH-1拍時LCD有調出色階表來即時預攬,又巧的是之前用點測光來測光拍照EV值是-2,現在換成這隻手動鏡切成矩陣測光,從LCD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色階表的光譜並沒有緊靠到最左邊(這表示即使EV-2,CCD能可以完整的紀錄每一個細節,就算拍出來的畫面是接近黑漆漆的能可以靠後製補光也可以救的回來),拍完後就放到電腦上用軟體補光,還真的把照片完整的救回來,而上面的編號15與16的照片也用軟體減光後順利又完整的救回來並沒有重新拍過,這時已經對這隻鏡頭另眼相看,原來他的高光與暗部的動態範圍還真的遠遠的超過手邊的ZD鏡

所幸的是,M4/3的CCD中的暗部表現還算優秀,高光就不行了,才能有以上親身經歷手動鏡的初次感動,藉此因緣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也順便謝謝shaozhuohong大所提供優秀的文章分享,讓小弟也能更加增長見聞
bert512235 wrote:
上底片機應該才能發揮...(恕刪)

謝謝bert512235與daftbear大的建議用底片機來發揮老鏡的威力。
真剛好前幾天買Voigtlander 35mm f3.4 Skoparex 時賣主也順便的賣了機子,所以小弟身邊也有了底片機了,只是對底片機完全不熟,花時間目前還沒計畫,也沒錢可燒了。

眼下還是以善用手中的M4/3機子為要,想請問的是:諸位大大若有使用過小弟上面的9隻鏡頭的任一款(若有其他鏡頭也歡迎提出),印象為何?拿來拍什麼好看?什麼情況下用那一隻鏡頭最具特色?說明白一點就是請教諸位大大一些深刻又難忘的用鏡經驗,底片或數位機均可,因為了解鏡頭的特性後,還是可以善用數位機的包圍式曝光來PS後製就可以勉強達成任務了,而這狀況也不算多見

小弟基本上出門拍照只帶3隻鏡頭最多也再加一隻而已,真的在拍照時幾乎不換鏡頭的是一鏡到底,所以ZD14-54與MZD14-150是最熟悉的鏡頭了,出門前是二選一,帶手動鏡無非只是希望加拍幾張難得一見又用ZD鏡無法取代的畫面,而這些追加的畫面是出門前就大概可以猜出屬性的,所以還是以了解鏡頭特性為要
小弟沒用過 m43 的機子,所以不知道 m43 機身的色彩偏向性是什麼樣子 ...

小弟是用Sony(偏冷調)還有Pentax(偏暖調)來轉接啦,簡單講講心得,就當作參考吧。

1. Schneider 35mm f2.8 Curtagon DKL
小弟手上的是 0.6m 版本,基本上就是Schneider一貫的特性,沒啥太大缺點,但是對測光要求非常高,測光沒測好,那個灰調就會把畫面搞得很悶。

2. Schneider 50mm f1.9 Xenon DKL
跟上面一樣的特性,兩顆都沒有對色彩進行很大渲染,出來的畫面或許在現代人眼中沒那麼討喜,適度後製一下可以解決。

3. Voigtlander 35mm f3.4 Skoparex DKL
老福的色彩渲染程度比Schneider大很多,測光沒弄好,色彩會跑。

4. Voigtlander 35mm f2.8 Color-Skoparex(M42非德製)
新加坡那顆?只在朋友那邊用過幾次,感覺成像風格很現代,有點 Contax 那味道,沒有深入磨合。

5. Voigtlander 50mm f2.8 Color-Skoparex DKL
Color Skopar X 才對吧?中心非常銳利的鏡頭,大大使用的是 m43,基本上是只拿中心畫質,表現應該很好。

6. Rodenstock 50mm f2.8 retina-ysarex DKL
小弟一顆羅敦都沒有。XD

7. om 50mm f1.8
M42 那顆 Zuiko?小弟看過一次,不明原因無法無限遠,所以沒有任何心得。Orz

8. Helios 44-2 58/2 M42
9. Pentacon 135/f2.8 單鍍膜 M42
既然已經用到上面那些頂級西德貨色了,這兩顆就拿來備用吧,遲早也是打入冷宮的命。
用m4/3系統來玩這幾隻老鏡,看不出差別是很自然的事,一來散景不明顯,再者動態範圍也過窄(高光或暗部都打混過去),老鏡玩的不是銳利也不是抗耀光,而是色彩與融合,建議大大還是換底片機吧...不然至少也換個全幅才能徹底解放這幾隻老鏡

airsama wrote:
小弟沒用過 m43 ...(恕刪)


每次看完空氣大的介紹,都會..心在淌血..想敗啊....

airsama wrote:
小弟沒用過 m43 ...(恕刪)

謝謝空氣大的解答,這樣子小弟就能更加了了解鏡頭了
至於om鏡頭大大無法無限遠對焦,轉接環的誤差是最可能發生的,因為轉環小弟手上有4個,居然就有2個要自己稍微的加工後才會好用,其中一個是DKL轉m42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