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小鎮蓋大樓吧!!!

小弟不是鹿港人,是個徹徹底底的台北人。
對於鹿港的最初印象是在國中的課本裡,
一府二鹿三艋舺,曾經身為臺灣最繁榮的港口之一,
卻因為泥沙的淤積而快速沒落。

第二印象則是歌手羅大佑那首膾炙人口的鹿港小鎮,
歌詞裡寫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讓小弟體會到北上奮鬥的年輕人們那種特殊的心境。

第三印象則是因為內子是個道地的鹿港人,
回娘家時,內子總會帶小弟去鹿港走走晃晃,
充當小弟的導遊。

對於鹿港,小弟總有份特殊的情誼在,
不單單只是對於鹿港的思古悠情,
而是對於那年代、那群離家奮鬥的年輕人,敬上小弟微薄的敬意。

----------

鹿港原為平埔族巴布薩族馬芝遴社聚居地。明末時,第一批來此墾殖的漢人為福建興化人,之後又有泉州、漳州及粵東客家移民陸續前來。日漸開發的鹿港地區,因為具有離大陸沿海較近、內陸腹地平廣富庶、港口寬闊水深,可停泊大船等地理優勢,因此在雍正9年(1731)開放為貿易商港。當時由大陸來台的移民,因為受到嚴格的渡台禁令限制,許多人都以偷渡的方式冒險前來,官府眼看禁止不了,因此在乾隆49年(1784),繼安平與廈門對渡之後,又開放鹿港與泉州的蚶江口對渡。第二年,再開放淡水的八里坌港與福州五虎門對渡。這3個港口在當時分別是台灣北、中、南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鹿港的繁華歲月也由此展開。

鹿港的繁華大約維持了一個甲子,直到道光30年(1850)港口淤積,大船無法出入,才逐漸褪去光采。到了咸⋯⋯豐10年(1860),清廷與各國訂立「北京條約」時,捨棄當時已淤淺的鹿港,開放淡水、安平二港為通商口岸。尤其在日人據台後,許多富商紛紛返回大陸,使鹿港原有的經濟網路瓦解,加上新建的縱貫鐵路不經過鹿港,使鹿港失去以往交通輻輳的重要地位,遂逐漸由一個繁華的大商港變成小漁港。

雖然鹿港在清代中後期即已沒落,但也因此得以遠離開發的腳步,成為一座「露天博物館」,古老的小街巷裡到處都是值得駐足欣賞的焦點。每到假日水洩不通的觀光人潮,又讓這座小鎮彷彿回到過去二鹿的時光,重新燃起鹿港商業蓬勃的生命力。

此外,鹿港也是台灣少數能傳承眾多傳統手工藝的鄉鎮,不論是燈籠製作、神像雕刻、錫藝、木雕、雕硯等的從業大師,都是屢獲文建會「民族藝術薪傳獎」及其他國內外大獎的國寶級人物。

在鹿港,看不到大港沒落的哀愁,只有過去的榮耀光環依舊閃爍,迎接著絡繹不絕的訪客。

(節錄自台灣的老鄉鎮)更多

----------

小弟對於攝影的概念一知半解,
傷眼請各位前輩見諒,
還請各位前輩多多批評,
讓小弟能有機會學習各位前輩的經驗。




















2011-02-15 17:07 發佈
堆一下, 這裏的老房, 老廟,老巷...
的確可以讓人緬懷古早時期...


上禮拜剛剛獨自騎機車環島一周回來, 鹿港是我印象最深的老街, 除了觀光客太多之外, 的確是個很有味道的小鎮
請問這篇是鹿港小鎮蓋大樓嗎

1994
相機 : Nikon FM2 or Canon AE-1 其中一台
底片 應該是TMAX100

龍山寺


天后宮


龍山寺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台中人~同學約一約外出去鹿港外拍!

fox大,都來了!小弟也義不容辭...貢獻一張!



鹿港龍山寺

Kodak T-MAX100

這個算是國寶了吧


20年前的龍山寺還沒被921震倒, 遊客都集中在天后宮..所以比較恬靜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三槐挺秀外, 賣牆壁貼紙的一對年輕人

小弟也不是鹿港人,前幾年順手拍的...












上禮拜趁著年假結束以前,跟家人去了一趟鹿港。
到天后宮拜拜、吃蝦仁煎、吃烤魷魚,當然免不了也去老街走了一圈,最後再到玉珍齋買伴手禮作為鹿港行句點。

使用相機:Ricoh 500G
底片:Kodak gold 200

從天后宮二樓望出去。


吃著魷魚逛老街,這布袋戲偶我好喜歡哪!


老街的房子。


賣棉花糖的爺爺。他看到我要拍照,還要小朋友讓開,並且扳正了那片價格的版子。


石獅子。


紅燈籠。


不得不說真的很喜歡在農曆年間去鹿港耶,人聲鼎沸,年節的氣氛很濃,有種「啊,這才是過年」的感覺!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