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隔兩天,相機就安然抵達我家。於是,把這樣的經驗來向各位分享一下。

這是一台1950年代的Braun Imperial BOX Camera,鏡頭旁的Braun是其廠牌,OPTIK是德文中光學的意思。Imperial是這台機器的名子,但是由於有一家美國相機廠也叫Imperial,也出過類似這樣的Box Camera,所以這這邊有點容易搞混。

到手後,整個拆開來清理一下,關景窗的反射玻璃不但髒,也已經老化得很不清楚了。不過這類相機,觀景窗清不清楚,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

沒有什麼幾群幾群的鏡頭,這台相機,就只有一片鏡片。這也沒啥好大驚小怪的,傻光相機呀。不過,他有兩段關圈,兩種快門。
鏡頭是可以轉的,Blende指的是光圈,有兩個尺寸,具體光圈值不詳。仔細注意鏡頭右邊有個撥桿,有Z跟M兩個選項,Z表示德文中的Zeit, 時間模式,作用相當於B快門;M表示Moment,即時快門,快門速度:不詳...(如果有任何人知道怎麼算光圈跟測快門速度,請跟我說一聲)。左邊那個銀灰色圓圓的,就是快門拉桿。

這是片盒的部分,使用120底片,照片規格是6*9,也就是一捲120只能拍8張

這是一捲柯達E100GX正片,據說老相機用容忍度比較高的負片會比較好,不過我手中現在只有正片,就直接試試吧。

裝好底片,把相機裝好吧!

這是台完全手動卷片、沒有段數的相機,拍了幾張、捲到哪裡,要透過相機背後的紅窗,看底片後面的紙張顯示。
當紅窗出現1的數字時,就表是第一張底片已經就為,可以開始拍照了!

提在手上的樣子,十分小巧可愛。

上方觀景窗,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閃燈接腳。

側邊觀景窗

上方觀景窗看出去的樣子

側邊觀景窗看出去,實際上要清晰一些。

焦對在反光鏡上,可以看到這片鏡子狀況有多糟。

過片,到達定位前會先出現KODAK提醒你快到了。

現在,片數已經到了第二張

重點來了,實拍照!我原以為應該會拍出些有LOMO感,甚至匪夷所思的照片,不過看來我想太多了。沒有漏光,沒有暗角,也沒有古舊感或不清晰的感覺!是我把鏡片差太乾淨了嗎?這台60年前的傻光相機表現出的的水準,就跟當代的傻光相機一樣中肯!
依造我的記憶,這應該是小光圈照的。

灰濛濛的天...
這應該也是小光圈照的。

重複曝光,對於這種完全手動,各部獨立運做的相機,一點難度都沒有。

這張其實也有重複曝光,你可以注意到隱約有一台500C/M的影子
這兩張,我應該只有一張蓄意要做重曝,看來忘記過片了~

這捲當中我最滿意得一張照片,無論色澤,光線,在正片上看來真的像如臨拍攝現場!應該有一部份的原因,也是因為沖洗的師傅功力夠水準。
我猜,這應該是大光圈。

同場加映,500C/M正片拍攝的Braun Imp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