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新年天氣一直不大好,整天窩在家裡無所事事,於是就想到將自己的防潮箱整理一下,順便跟大家做個分享。
上面照片是我的Rolleiflex SL66家族大合照,這是我120單眼系統的主力,也是我的最愛。關於其歷史網路上資料不難找,我也不在此贅述,在此單就我的收藏,跟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圖上到01之後會有一些自動壓縮,看起來有點怪,可以移駕至我剛開設的部落格,看起來會好一些,我會陸續利用新年期間刊登一些老相機的文章。

主角就是這SL66E,做為120專業機種的基本能力之外,還有許多特異功能,利用機身內建蛇腹來對焦就是其中之一,如此不僅僅讓鏡頭省減一些重量,別的廠牌的鏡頭要改裝到SL66上面,也省去對焦機構的問題,變得便宜容易許多。

一般摺疊式腰平觀景器可更換為LUPE,而這個LUPE也很適合用來檢視正片。

還有45度的正向觀景器,這個觀景器可以任意旋轉合適的角度。

原廠的鏡頭可以任意倒接,搭配機身的蛇腹,就是最好的微距鏡。加上上下各8度的俯仰功能,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控制景深效果。
SL66最好換上ROLLEI HD對焦屏,HD對焦屏非常明亮且清晰,磨沙非常細膩,可以輕鬆達到所見即所得的境界。
很多人喜歡比較SL66以及哈蘇的500系列,個人以為SL66的長處在於機身強大的功能,以及適合改裝鏡頭,而哈蘇500系列的特色則是適合高速閃燈的鏡間快門。至於重量,在一機一鏡的情況下,哈蘇輕便許多,但是一機三鏡的情況,則因為鏡間快門的緣故,二者重量相差無幾,要是攜帶超過三隻鏡頭,那麼SL66的重量肯定就比哈蘇還輕了。
以上是機身功能的簡單介紹,接下來看看他的鏡頭。
Tele-Tessar 350mm F5.6 T*

Rollei原廠沒有這一隻鏡頭,他是由Agiflite軍用偵查空照相機改裝的。哈蘇也有一隻相同規格的,據說由於用料以及要求的差異,兩者有不小的差距。個人實際拍攝心得,是真的很銳利,且絲絲入扣,無論遠近的解像力都很高,跟一般日製鏡頭偏重近距離,而在遠距離分辨不佳的情況完全不同。
![]() | ![]() |

Sonnar 250mm F5.6

3群四片結構,重量665g。Rollei原廠鏡頭,不知為何在台灣很少看到人家使用,但是偶而看到他人的作品,總是讓我驚訝萬分,因為它對於色彩層次的充分衍繹,所產生的絕佳立體感,是其他鏡頭所無法達到的。下面是我少數的試拍照,其實我也很少帶這隻鏡頭出門,視角相當於135系統的135mm,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地位比較尷尬。


Sonnar 150mm F2.8 T*

這也是由Agiflite軍用偵查空照相機改裝的,是我最喜愛的鏡頭之一。擁有一般120鏡頭所無法達到的絕高解析,同時對於色彩的還原也很真實。我曾經拿原廠的150/4 HFT跟它PK,結果當然是Agiflite這隻完勝。眾所週知S150/4無論是哈蘇或者ROLLEI都是很優秀的鏡頭,只能說這支空照鏡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不同層次的東西。
![]() | ![]() |
上面左圖是從中和圓通寺拍的測試照,右圖是其中66快速道路的格放,在這麼遠的距離且是畫面的邊緣,招牌上的文字清晰可辨。
下圖是我當年的婚紗照,我一再告誡婚紗公司禮服的質感要拿好一點的,但他們堅持依照他們經驗,衣服質感是不會拍的太清楚,可惜這是空照鏡,在原片上所有細節一覽無疑,無所遁形。

終於輪到標準鏡頭登場,基於SL66機身強大好用的功能,當然我又把一隻很優秀的鏡頭用力的改上去。
Bausch & Lomb Baltar 100mm F2.3

您沒有看錯,真的是那一家賣隱形眼鏡的博士倫,人家可是堂堂的百年企業,當年也是生產出許多優秀的攝影產品。
這是一隻雙高斯結構的電影鏡頭,電影產業的要求以及成本,與一般平面攝影大不相同,他在小小的底片上放大成大螢幕,其解析度是非常驚人的,當然其價格也很嚇人,隨便一隻都比leica最貴的鏡頭貴上許多。
手上這一隻是某知名老機網站的站長送我的,當年電影頭跟改鏡沒這麼流行,在ebay的二手價也不高就是了。
這支鏡頭的表現細膩,反差極低,在亮度對比強的環境下,依然可以還原亮部與暗部的細節。下圖拍的是水筆仔的花,不知為何我用過的美國博士倫電影鏡拍出來東西總是帶一點憂鬱的色調。

會旋轉的散景!

Planar 80mm F2.8 HFT

5群7片著名的雙高斯結構,對角線視角52度,重量僅有300g。
Rollei 買下老Voigtlander工廠之後,也自己開始生產鏡頭,這支鏡頭就是Zeiss授權的設計,讓Rollei生產。或許是承襲了老Voigtlander的造鏡工藝,許多玩家都說Rollei做的鏡頭表現得比Zeiss還好。
不管謠言真實性如何,它在不需購買任何轉接工具就能倒接,成為微距鏡頭這一點,就勝過多數標準鏡頭,喜歡玩微距攝影的人,千萬不要錯過了。
做為一顆標準鏡頭,成像有著十足的立體感,足以應付一般大部分的要求。

Tele Converter 2X

這是我最後買的一隻SL66的鏡頭,除非是出現很便宜的 500/5.6 或 80/4 否則我應該不會再買了。
之前聽人家說這隻加倍鏡的效果很差,接上去之後畫質下降很多云云,讓我一直沒買。
不過最後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下了,與其聽人家講,不如自己試試看。
目前只跟Sonnar 250/5.6合體過,效果沒人家說的那麼不堪,個人看起來還是很犀利說!

跟Sonnar 250/5.6合體之後,就成為500/11,畫質似乎還ok說。
接下來就是關於廣角鏡的介紹:
雖然SL66很適合轉接其他廠牌鏡頭,惟獨廣角鏡方面礙於接環與底片的距離,卻是沒輒。好在原廠提供的廣角鏡相當優秀,只是價格方面就不太親切了。
Distagon 50mm F4 HFT

鏡片7群7片逆焦式設計,對角線視角70度,解析度跟色彩表現都不錯,這是一隻很實用的鏡頭,視角約等於135相機的28mm小廣角。
結果他卻是我最少帶出門的鏡頭之一,可能僅次於350mm 以及 250mm吧。因為後來又買進了40mm/4,它的出場機制就被壓縮了。
但我還是要重申,這真是一隻很優秀的鏡頭,除了解析度以及色彩之外,它還有一樣特異功能--倒接作微距攝影,倍率高得嚇人。
起霧的翠峰湖

拿來拍麻豆也不錯

可以表現麻豆的長腿

倒接來拍微距,有見過這種植物嗎?猜到它是什麼了嗎?

這些看起來像灌木的東西,其實是青苔,沒錯就是那翠綠色薄薄一層的青苔!
Distagon 40mm F4 HFT

SL66當家的廣角鏡頭,9群10片的逆焦式設計,對角線視角是88度,是SL66上面最廣的鏡頭了(除了變形誇張的魚眼之外)。本體重達1218g,還有很突出巨大的第一片鏡片,攜帶性稍微差一點,但是他良好的解析度,以及優秀的色彩,讓喜歡拍攝風景的人可以無視他的體積與重量。因為他進光的角度很大,還是選擇有HFT鍍膜的版本為宜。
附帶一提,它在1985年的定價,是2200美元,實在是很昂貴。
從測試的照片,可以看出其成像以及色彩都相當迷人。


Distagon 40mm F4 HFT

這一款是新的版本,10群11片的結構,對角線視角一樣是88度。與舊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體積與重量,僅有732g,幾乎是舊款的一半。另外它還採用浮動式鏡片的設計,可以在不同攝影距離改善其畫質。但是這一款鏡頭稀少而且昂貴,1995年的定價高達4000美元,要花下去真要有一點決心。
之前曾經拿它跟SWC來PK,還好只有在變型控制上差了一些,所以真正的廣角之王還是Biogon,不過SWC對焦不便,而且無法控制焦平面這一點,SL66原廠鏡頭還是有其優勢。
曾文水庫旁的某空地,利用鏡頭前俯的功能,讓前景與遠景都是清晰的,就像再現場看風景一樣。

北海道的洞爺湖,說是湖,現場看起來卻很像海一樣。一樣用上前俯的功能,讓前景與後景都一致清晰。

或許有人會想問如何能夠讓整個畫面都是清晰的?如果只是利用景深來涵蓋,那是絕對不夠的,因為一旦放大就破功了。
如果有玩過大型相機的人,一定都知道沙姆定律-就是當被攝體平面、影像平面、鏡頭平面這三個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一直線時,即可得到全面清晰的影像。

為此貼心的原廠設計了上面這一組工具,讓使用者知道在什麼角度與距離,鏡頭俯仰多少角度,清晰的影像平面落在什麼範圍。
好吧!我承認這是只有認真的德國人才能用的東西,在拍攝現場我哪裡能精確量出角度與距離,最後我只能告訴大家使用的對焦屏越高級越好,再準備一個倍率高一點的放大鏡(視乎您希望作品的放大倍率來決定),這樣就能夠利用視力來完成我們想要的作品效果了。
以上就是我對SL66系統的簡單介紹,感謝大家耐心的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