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吵135 vs. APS
那以前只有底片的時候
攝影圈會為了片幅 各持己見 爭論不休嗎?
比如說 645 跟 68 這兩種片幅
畫面長寬比一樣 但面積差了1.78倍
(換算成焦段 同樣鏡頭從68換到645 要乘以1.3)
以現在的數位的觀點就是
68 69 才是王道 645只是過渡時期
645的立體感不夠 不通透
(那大片幅又算什麼? 神嗎? XD)
以前有人會這樣說嗎? 好想知道...
簡單地說,120片幅放大成照片時,不管是645、66、68、69甚至更大的612以上。在最後照片放大時,仍要以短邊為基準(56mm為多數中片幅拍攝的影像大小,但除645稍小些),那麼,如果放大倍率相同,各片幅所得照片只有長度不同而已。基於上述理解,這個問題就變成:你想讓一張照片是正方形還是長得像掛軸?
另外,雖說更大片幅可帶來更高素質的照片,但問題關鍵依然在放大倍率上,因為一般使用者少有把照片放到超過短邊20吋以上,此時以若以645跟69片幅比較,使用者將發現放大倍率差異不大:簡單計算為(20*2.54)/4.5=11.3倍與(20*2.54)/6=8.5倍。
可知這兩種片幅在在短邊二十吋照片上放大倍率十倍上下。這與135與120片幅放大到二十吋時,差異來得小多了。(135底片的放大倍率將近22倍!)
綜上,以120底片為基礎的相機系統而言,對一般放大照片需求,不用太擔心片幅不夠大,若真要追求片幅帶來的優勢,那可能要用到16*20的超大底片相機了。但我個人真誠地建議:對各種大小片幅相機,均有其適用場域與影像表現特性,無所謂優勝劣敗差異,就有如森山大道與安瑟亞當斯,一個用小相機一個用大相機,兩人都是攝影藝術大師,可說片幅大小根本不重要,只取決於攝影者的表現方法而已。
至於那些奇妙的「通透感」、「王道」、「立體感」的討論用語就留給有時間的人吧。
以上,請參考。
風之和子 wrote:
中片幅以上(含更大片...(恕刪)
感謝前輩熱心解答 小弟5分奉上先

另外 還有問題想請教
既然片幅對成像品質的影響不大
所以一般來說 都是以拍攝用途去選擇片幅 是這樣的嗎?
比如說 拍婚紗用645(只是舉例 我不知道實際情況) 拍大景用612 617 等等
XTR-tang wrote:
既然片幅對成像品質的影響不大
所以一般來說 都是以拍攝用途去選擇片幅 是這樣的嗎?
比如說 拍婚紗用645(只是舉例 我不知道實際情況) 拍大景用612 617 等等
以用途來選擇使用設備,一直都是很合理的作法,只看攝影者想要怎樣的視覺效果,或對商業需求考慮成本與客戶要求等。個別攝影題材或有主流設備,但說穿了,攝影取決於人,只有自己才能決定最終照片要怎麼表現。
我曾看過攝影者用小相機精心拍出的5*7大小的風景明信片,也看過用大相機拍的50吋照片巨幅風景照片,兩者都很棒,攝影者漂亮地展現了他的企圖,無所謂高低之別,更無主流/非主流之分。
您的問題答案可以很簡單:依最終照片大小與視覺效果決定要使用的設備。
以上,請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