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全片幅 世界最高 2460萬畫素
登 峰 緻 極
以上是台灣SONY的α900精美DM小本子封面上的開端句子...
毫無疑問第一句話在目前來說是沒錯, 但是"登 峰 緻 極"呢?
α900是否真的能帶給ALPHA系統的新舊用戶都覺得滿意呢?
在9/10發表後, 似乎看起來是貶多於褒... 尤其是定價方面....(台灣上市價為NT 89900元)
至於機身性能呢? 在體驗會之前, 似乎也沒帶來什麼驚喜....
錄影, 甚至是Full HD錄影都被對手先發表了, 也許SONY要考慮的是自家的Full HD DV市場吧...
Anyhow, 今年在, α200, α350, α300出現後...
等了兩年的尖頭機終於以真面目現身在世人前....(終於不是模型了...笑~)

規格
規格表可以去台灣SONYSTYLE官網看, 這裡小弟挑幾點提一下吧...(此篇基本上都是以α700和α900在比較)

1. 100%視野率, 0.74x放大倍率的明亮觀景窗, 此項實在是大大加分呀...
尤其是轉接老鏡或是用上阿福,STF時....終於不用再不確定到底是否有對到焦了...

2. FF全片幅機身防手震, 此功能在KM D7D首創的機身防手震出現後就有廣大的討論到底全片幅上是否做的到....
今天SONY接手ALPHA系統後, 確實地把此功能做出來給大家看了... 不知之前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人是否有佩服和傻眼呢?

3. 一開始看到與α700相同的5 fps連拍速度的確有點小失望(雖然小弟幾乎沒在用連拍), 但再仔細看一下...
雙BIONZ影像處理引擎?! 還有2460萬畫素呀! 5 fps的資料量可是比α700大很多很多呀!! 所以連拍速度上其實是很猛的....
(註: α900的raw+jpg(fine 精細)的大小: raw 36MB左右, jpg(fine 精細) 4~9MB)

4. 對焦系統看起來只是α700的改版, 實際用起來嘛... 速度應該是差不多, 但是α900比較不會拉風箱...
這也許就是有無輔助的10點隱藏對焦點的差異了..
可是.... 從以前α700養成的只用中央點, 到了α900還是只有中央點能讓人放心(和想去)使用而已...到底啥時有更強大的全方面對焦系統呢?
另外, 9點對焦點分佈太過於集中在中間, 這應該是為了能接DT鏡所做的妥協吧....
只是....到底有多少人會在α900上接DT鏡用很長的時間呢? 相信大家應該寧可要寬廣的對焦點分佈而不要機身能支援DT鏡吧? (苦笑~)

外觀
廢言了一堆, 還是先來看外觀與α700較大的差異之處吧....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首先是功能轉盤變的很簡單, 一付就是準專業機的模樣!?...
不過可以發現上頭的字已經不是印刷的而已了...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特寫一下首台數位機身有尖頭的軍艦部...和首次出現在ALPHA數位機身上的機頂LCD....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從D7D, D5D以來, ALPHA系統的數位機身都沒有機頂LCD, α900做了, 但光看這大小就讓人覺得它只做一半....
實際用起來, 小弟的感覺也是真的很雞肋...的確只有C,N的一半功能吧....因為它一次只能顯示一樣資訊...
這是平時所顯示的快門, 光圈, 剩餘張數, 電量...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按燈泡鈕後會亮橘燈 (因為機身此時是A mode且沒半按快門所以只顯示光圈值而已)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EV值: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DRIVE (過片模式, 此張為Hi連拍) (另外α900也有反光鏡預鎖的功能了) :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白平衡: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ISO: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以上4種資訊都得按機頂的那4個鈕才能看.... 因此小弟說這真的是只有一半功能而已... (講難聽點是殘廢... 翻桌~)
機頂LCD是否真的很有用, 這應該都看各人的習慣了, 如果是只用過ALPHA數位機的用戶來說...應該也早就習慣沒有機頂LCD了吧...
所以SONY呀~ 你要嘛也去學學C,N, 要嘛再繼續走自己一直以來的路就好了....

另外機頂LCD右側的4顆按鈕位置好不好用, 這也是看各人自己的手感了, 目前聽到大概是一半說好一半說差....
(謎之音: α700的機頂按鈕就大概是絕大多數人覺得很難按)

α900也加入了關閉觀景窗的功能.... 在長曝時蠻有用的呢....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選單
接著來看一下選單吧... 這次只抓出幾個重點來看就好....

首先看一下畫素的選擇, 真不愧是24M的機種... 連M都有13M, S有6.1M....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影像質量方面則與α700是一樣的...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α900的風格設定現在則是每一項都有5個細項可以調整了....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AUTO ISO的設定則也跟α700一樣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高ISO NR也跟α700 V4一樣可以選擇關閉了...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如果使用有對焦固定鈕的鏡頭, 可以在此項做3種功能的設定...(應該大多數人還是會用對焦固定這一項吧!?)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此處是設定原本的景深預覽鈕是要α900獨有的智慧型預覽還是傳統的景深預覽...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這裡就不得不OX一下了, 只有"無記憶卡釋放快門"選項... α700中的另一項"無鏡頭釋放快門"咧?
如果使用無電子接點的轉接環, 這樣就只能調到M mode才能拍了... 這對小弟不懂測光的人來說真的很ooxx... (雖然也沒有在轉接鏡頭XD)
不過因為有遇過前輩對他的α200沒有這項功能覺得很ox, 所以α900上也沒有這項就特別提出來說一下....
(註: D7D, D5D, α100, α700有)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α900也加入了記錄每一支鏡頭的調焦量功能...
據體驗會上SONY所說, 這是依鏡頭型號去記, 假設你已經先記錄了自己的50/1.4, 借別人的50/1.4來用的話, 就會套用上去, 此時可能反而不準了...
至於副廠鏡頭是否可以用, 要看是否有正確完整的鏡頭資訊傳給機身了吧!? 這點有待證實就是了...
小弟目前沒有副廠鏡頭可以測試...Orz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對焦屏種類選擇, 節錄原廠DM的說明... (註: 說明書提到如果沒有正確設定類型, 將無法正確測光)
G型為球面銳利磨砂對焦屏, 是α900出廠的標準配備... (註: M型, L型皆要再額外購買)
M型為超級球面銳利磨砂對焦屏, 特別適合於光圈F2.8以上的大光圈鏡頭, 配備高擴散性對焦屏讓手動對焦的微調更輕鬆...
L型跟G型一樣是球面銳利磨砂對焦屏, 但具格線有助於構圖...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APS-C擷取大小, 此項選開, 可以讓非DT鏡頭也自動使用APS-C的範圍拍照 (焦段x 1.5倍)
另外如果是原廠的DT鏡頭, 則無法以FF範圍來拍照...(或許把鏡頭接點貼住應該就可以了!?)
目前只有試過Tarmon 17-50/2.8這支副廠DT鏡頭, 此選項如果是"關", 則是以FF範圍所拍...(因此在50mm有成像圈)
要設成"開", 才會是以APS-C範圍所拍....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智慧型預覽
在α900規格發表後, 此智慧型預覽功能便讓人覺得奇怪, 到底是怎樣的一項功能呢?
原來這是先拍一張起來, 不存進記憶卡, 先讓使用者調整光圈, 快門, EV, DR, 白平衡...
調整完後直接以新的數據載入到機身, 再以此數據把畫面拍攝下來....
是否也有人覺得這好像有點多此一舉?! 畢竟在數位機上, 了不起是拍RAW回家調或是多拍幾張試試不就好了?
但或許這是因為α900沒有LV所做的一項妥協吧.... 也或許這是Minolta底片機α7的預先看分區蜂巢測光的功能進化版?

先以A mode和F8, 0.8s測試拍起來是如何...(最左邊的那一欄為機身目前是什麼mode, P, A, S, M)
可以看到A和0.8為灰色, 此時為不能選擇去做調整.
另外, 調整光圈值並不能看景深的變化, 本來以為SONY這麼厲害, 連景深變化都可以連動顯示XD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試著把EV從0加到+1.7看看, 可以看到過曝了.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把EV降回0, DR從off調為DR+ LV3, 此時可以發現畫面上暗部會變亮...(不過此demo照看不太出來 Orz)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把WB調成日光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把WB再調成鎢絲燈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最後決定要用此數據拍攝, 按一下快門就會把新的設定直接載入....
(註: 快門顯示25s是因為鏡頭前端靠著東西的關係, 不是剛剛做的設定, A mode時也不能設定快門值)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到底智慧型預覽功能是否實用或是很雞肋, 等你來鑑定....
有人覺得超棒,超好用, 有人覺得根本沒用....
另外就是此功能只能用在拍攝靜止畫面, 畢竟會動或是現場光線明暗不定, 等你調整好時, 早已錯過拍攝時機了.


拍攝張數
α900畫素高達2460萬, 首先衝擊到的是記憶卡到底是多快被消耗完, 連帶拍攝完後又要耗掉多少硬碟空間...
前面已有提到α900的raw和jpg(fine, 精細)的大小了.... 現在就實際來看看放空的記憶卡進去後, 一開始機身顯示可拍張數為多少吧..

由於α900跟α700一樣是CF, MS雙插卡, 就拿Extreme IV 45MB/s 16GB和MS 1GB來看看吧...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Extreme IV 45MB/s 16GB:
RAW only: (RAW一張為36MB左右)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cRAW only: (cRAW一張為24MB左右)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RAW + JPG: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cRAW + JPG: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X.FINE JPG: (超精細JPG似乎只有ALPHA系統有!? 小弟對其他家系統不是很熟, 抱歉)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FINE JPG: (註: 機頂小LCD最多只能顯示到999而已)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STD JPG: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接著看MS 1GB能裝多少吧...
RAW + JPG: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FINE JPG:
[數位FF正夯] 登峰緻極 - SONY α900

高畫素是否真的帶來高畫質, 這還有待確認, 但不可否的是....它帶來了大容量儲存設備和備份的問題... Orz



Part I. End...
2008-10-11 19:30 發佈
Part II Start...



ISO照片測試
Part II一開始就帶來大家最關心的ISO測試吧....
先前大家對α900的高ISO雜訊非常感冒, 高畫素大概很難跟高雜訊脫離親密的關係吧....(不知無敵兔正式版又是如何呢?)

往下看照片之前, 先說明使用的器材及軟體.
器材:
α700 (V4), α900, Minolta 70-200/2.8 SSM G, GITZO GT1540T + 1178
α700使用 70mm (135mm換算為 105mm)
α900使用 105mm
光圈皆調為 F8.0

軟體:
α700及α900的RAW檔轉JPG是由SONY IMAGE CONVERTER SR Ver 3.0直接轉出, 不做任何參數調整.
α900 JPG rezise to α700大小是由ACDSee Pro 2所做.
1:1裁切也是用ACDSee Pro 2.


在拍測試照時, 發現到一件事, α900的測光值比α700少了0.7~1.0 ev...(同焦段構圖畫面, ISO, 光圈, 快門下)
應該不只是Minolta 70-200/2.8 SSM G在70mm及105mm端進光量的差異,
因為同光圈快門下, α700機身顯示就是少了0.7~1.0 ev.. (實際拍攝也是相同, 同焦段構圖畫面, ISO, 光圈, 快門)
手上同時有α700和α900的族友可以比較看看是否有跟小弟一樣的結果.


機身內的"消除長曝雜訊"設為開, 快門速度為一秒或以上時才會啟動. (註: DRIVE設為連拍或階段連拍時, 此項會強制關閉)
"高ISO雜訊消除"設為開, ISO為1600或以上時才會啟動. (註: 此項設為"高"時, 連拍速度會變慢)

另外, 以下點1:1裁切小圖, 可以直接看它的原圖, 有興趣可以開啟原圖細看.


ISO 100
"消除長曝雜訊" = "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100
"消除長曝雜訊" = "開"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200
"消除長曝雜訊" = "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200
"消除長曝雜訊" = "開"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400
"消除長曝雜訊" = "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400
"消除長曝雜訊" = "開"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800
"消除長曝雜訊" = "關" (註: 因為沒拍攝當時沒注意到ISO 800的快門已不到1s, 所以只有這個結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1600
"高ISO雜訊消除" = "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1600
"高ISO雜訊消除" = "低"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1600
"高ISO雜訊消除" = "一般"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1600
"高ISO雜訊消除" = "高"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3200
"高ISO雜訊消除" = "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3200
"高ISO雜訊消除" = "低"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3200
"高ISO雜訊消除" = "一般"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3200
"高ISO雜訊消除" = "高"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6400
"高ISO雜訊消除" = "關"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6400
"高ISO雜訊消除" = "低"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6400
"高ISO雜訊消除" = "一般"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ISO 6400
"高ISO雜訊消除" = "高"
左為α900 RAW轉JPG, 右為α900直出JPG


左為α900 RAW轉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右為α900直出JPG resize to α700 size


左為α700 RAW轉JPG, 右為α700直出JPG



心得/評論:
看完後可能是解毒解很大吧!? XD
本來想再加入Noiseware處理過的照片, 不過光處理這些照片已經快搞到昏倒了...
小弟就不評論ISO如何了, 反正也不是很care雜訊多寡... 非得遇到要用ISO6400時, 還是得用, 不是嗎? (只是儘量不要而已XD)
各位就自己參考看看了....


Part II. End...
嘿嘿嘿~~~
Part III. Start...

藍天白雲小試
跟前輩借了Minolta 17-35/3.5G, 24-105/3.5-4.5, 35/1.4G, ZEISS 50/1.4ZS來試一下拍個藍天白雲, 順便看看邊角失光的情況...

a. (註: Minolta 17-35/3.5G未加遮光罩)


b.


c.


d.


e.


f. (註: 請忽略鏡頭型號前的SONY...XD)



24-105在24mm端光圈全開的邊角失光情況頗嚴重, 24-70ZA則還好...
Minolta 17-35G在未加遮光罩下表現也很不錯....



隨手拍
最後附上一些這幾天所拍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有一堆都是用Minolta 17-35G的17mm端所拍, 第一次跟前輩借此鏡頭, 在α900上真的完全解放了...
加上小弟幾乎沒用過這麼廣的視角在拍, 因此就拍了一堆17mm端... Orz 所以拍的不好就請見諒嚕~


--- 20081011 Update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81012 Update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SONY加入全片幅戰場後, 使得C, N, S未來必定在全片幅上戰的更加精彩...
只是, 何時, 又哪一家會先使出低價全片幅的殺手鐧呢!? 只好繼續拭目以待了....

由於使用α900還不是很熟, 就小弟自己初步的心得....
α900就只是α700的FF稍微加強機身性能版而已.... 這樣是否值一倍以上的價值? 就某一方面來說是有, 但也可以說是沒有...
高畫素帶來的不只是高雜訊, 高容量, 也考驗著用戶的電腦等級呀...
小弟使用 Q9300 + 4G ram + Seagate 15k.5 72GB + NV 8800GTS 512MB + Vista SP1 32bit, 之前在處理α700, DP1, LX3時從不覺得慢...
但是處理α900的RAW, RAW轉出的Tiff, JPG, 竟然就是會慢一下.... 這感覺實在有點....... =.="


最後附上一張合照, 由於有一半的鏡頭是跟幾位前輩借的, 就不玩疊疊樂了...(否則以後誰敢借小弟... XD)





---延伸閱讀---
等待已久的α系統進階級DSLR - α700

還嫌α700手感不夠棒嗎? 那就是要 α700 + VG-C70AM 垂直把手!!!

[分享]SONY第一支F1.4G鏡 - SONY 35mm/F1.4G

新品種日本大根~SONY Planar T* 85mm/F1.4 ZA

[測試]當α系統新生兒SONY Planar T* 85/1.4 ZA遇上老大哥Minolta 85/1.4G 及 70-200SSM

首支搭載SSM的ZEISS鏡頭 - SONY 24-70/2.8 ZA SSM
嘿嘿嘿~~~
讚阿
寫的真好

希望能貼一些配上ZEISS鏡的照片
請問一下您用來開a900的raw使哪一款raw軟體呢?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艾德華仔 wrote:
請問一下您用來開a9...(恕刪)


他文章不是有提到用原廠的SR3.0了?
傳統光學鏡頭的幾個重要焦段如17-35/35/50/85/135/24-70/70-200

當初都是在全片幅底片時代設計的,會設計出這些焦段,想必有它的緣由..

最近因為一堆A900的SAMPLE跑出來,小弟才注意到這些照片,很多照片都讓我感覺到特別有[立體感]..

還有大大用[醍醐味]來形容,這是不是意味數位已經快追上膠卷了..?
樓主可否提供RAW轉jpg及CRAW轉JPG的原圖比較呢
小弟很好奇2/3的大小畫質差異到底多少
而CRAW這種中型RAW算不錯,C家好像都把sRAW搞得小太多了
wretch.cc/blog/yjl7489
狂嘯龍 wrote:
他文章不是有提到用原...(恕刪)

剛沒看到真不好意思....
轉出來效果好像不是很好,跟之前下載樣照的raw用ACR解出來的感覺差很多
或許可以試一下Adobe Camera Raw 4.6或Lightroom 2.1應該可以轉a900RAW吧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感謝您詳細的測試與解說,希望能多看您的大作~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無欲則剛 Busy to Live, or Busy to Die.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