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嵐山|光的流動
Ⅱ. 寶嚴院|光的借景
Ⅲ. 番外篇・寂光寺之路|光的引路
Ⅳ. 大原寂光寺|光的低語
Ⅴ. 大原三千院|光的呼吸
Ⅵ. 永觀堂|光的倒影
Ⅶ. 真如堂|光的階梯
Ⅷ. 番外篇・京夜光影|光的絮語
第六章・真如堂篇|光的階梯
Photo & Text by Stone拍攝時間:2024 年 12 月初/地點:京都 左京區・真如堂(真正極樂寺)
使用器材:Sony A7R IV|Sony FE 16–35mm F2.8 GM|Tamron 35–150mm F/2–2.8
午後的真如堂,天色微白,光像一層柔霧。
踏入山門的瞬間,我聽見時間慢下來的聲音。空氣中有一種古老的節奏,混合著枯葉與木香,遠處傳來低沉的鐘聲,像秋天的呼吸。
這裡的光,與永觀堂不同。
永觀堂是「流動的光」,在水面與紅葉之間閃爍;而真如堂,是「停留的光」,它落在木階、落在白牆,也落在人的心上。
🍁 靜謐的門與風的顏色
第一道構圖在入門前,門外的風還帶著寒意,門內卻是一片溫柔的紅。屋瓦上覆著落葉,斑駁的樹影映在柱上。鏡頭收縮、聚焦,一道光線穿過紅葉,恰好停在木欄之上。那一刻,所有的時間都安靜了。
光線並不明亮,但有重量。
它像是從雲層之後滲出的記憶,將紅、橙、黃的色階逐層疊加。
拍攝時我放慢快門,讓空氣的濕度也成為畫面的一部分。







🌿 屋瓦與牆的語言
真如堂的建築,像一首緩慢吟誦的詩。灰瓦、白牆、木樑,彼此之間沒有矛盾。每一道線條都在安靜地回應季節。
紅葉穿過窗櫺,像思念探進屋內。
我站在殿旁的長廊,看著光從屋簷滑下。那是一種「層次的光」,先映亮紅葉,再柔化屋瓦,最後落在地面的一片苔蘚上。
Sony A7R IV 的高動態範圍讓陰影裡的細節也有了呼吸感,像是能聽見木頭低聲說話。










🍂 通往光的階梯
走向本堂的階梯,腳步與落葉一同響起。那階梯不只是通往殿堂的路,也像是通往「內心光源」的象徵。
我抬頭時,紅葉在頭頂交織成一座光之穹頂。陽光微弱,卻剛好足以讓色彩透亮。
我用 35–150mm 將遠處的紅葉層層壓縮,讓空間變得濃稠——像是進入了一場夢。
那是一種「被光包裹」的感覺,靜得幾乎能聽見時間在流動。







🌇 結語:階梯盡頭的光
離開前,我回頭望向整個寺院。紅葉依舊盛放,風輕輕掠過。我忽然明白,真如堂的美,不在於色彩的飽和,而在於「光如何留白」。
攝影有時像修行。
你不是去佔有風景,而是學著在光裡「放下」。
光會告訴你何時該按下快門,也會告訴你何時該靜靜凝望。
真如堂的午後,像是一場無聲的禪問——
你所追尋的光,其實早已在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