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嵐山|光的流動
Ⅱ. 寶嚴院|光的借景
Ⅲ. 番外篇・寂光寺之路|光的引路
Ⅳ. 大原寂光寺|光的低語
Ⅴ. 大原三千院|光的呼吸
Ⅵ. 永觀堂|光的倒影
Ⅶ. 真如堂|光的階梯
Ⅷ. 番外篇・京夜光影|光的絮語
Photo & Text by Stone
拍攝時間:2024 年 12 月初/地點:日本 京都・嵐山 寶嚴院
使用器材:Sony A7R IV|Sony FE 16–35mm F2.8 GM|Tamron 35–150mm F/2–2.8
Ⅱ. 寶嚴院|光的借景 秋風入寺,紅葉如詩
走過嵐山的河岸,楓葉的色調逐漸轉深。當我步入寶嚴院的山門時,迎面而來的是滿園的橙紅光影。這裡不像熱門景點那樣喧鬧,反而多了一份靜謐與沉思。寺院內的楓樹層層疊疊,陽光從枝葉間篩下,灑落在覆滿青苔的石階上,彷彿時間在光中慢慢停頓。🍁 院內的光與影
寶嚴院的庭園是一場光影的修行。陽光穿過紅葉時,葉片背後泛出金色的暈光,我選擇將光線留得柔一點,讓畫面保有細微的過渡與空氣感。在這樣的場景裡,16–35mm F2.8 GM 的廣角視野成為最理想的筆觸——可以完整呈現庭園的空間感,也能讓觀者感受到那股被秋天包裹的靜謐氛圍。
我在光線最柔和的時段拍下陽光穿葉的瞬間,微小的光點散落在鏡頭裡形成星芒。那一刻的光,不只是照亮葉片,也像在提醒:攝影的意義,不是捕捉,而是等待——等待自然自己說話。





🌿 古屋與楓影
院內的茅葺屋頂是寶嚴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斑駁的屋瓦上覆著苔綠與落葉,與周圍的紅楓、黃葉交錯成畫。從不同角度觀察,屋頂的線條在陽光下呈現出層層起伏的質感,我用 Tamron 35–150mm F/2–2.8 在長焦端壓縮空間,讓建築與樹木更緊密結合,畫面因此更具深度與結構感。構圖時,我讓前景的楓葉自然入鏡,形成一種「被樹包圍」的觀賞視角。這樣的畫面,既是觀者的視線,也像攝影師的呼吸節奏——緩慢、專注、平靜。




☀️ 紅葉下的行者
拍攝途中遇見幾位攝影同好,他們靜靜地站在光影交錯之間,等待葉片在風中搖曳的瞬間。那一幕讓我想起自己初學攝影時的心境——為了一道光、一片葉,能駐足半小時不動。寶嚴院的光是會流動的。早晨清透、午後金黃、傍晚則轉為柔粉。每一刻都值得被記錄,而相機只是讓這份短暫得以延續的工具。

🍂 色彩的禪意
寶嚴院的秋色與嵐山不同。嵐山宏闊、明亮;寶嚴院則內斂、細膩。色彩在這裡變得安靜,紅葉的鮮豔不再張揚,而是一種溫柔的包容。我調整白平衡至偏暖,讓畫面更貼近肉眼所見的柔光氛圍,並降低對比度,使色彩自然融入環境。這樣的色調,讓照片看起來更像記憶,而非刻意渲染的明信片。

🌇 結語:光影之間的寧靜
離開寶嚴院時,夕陽正落在山的那一端。回望庭院,紅葉被最後一抹光染成金紅。那是屬於京都冬初的顏色,也是攝影者最想留住的時間。對我而言,寶嚴院的攝影體驗,不只是一次拍攝,更像是一場靜心的對話。每一張照片都是呼吸與光的交織,是「觀」與「感受」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