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ony A7r2使用者,最早曾短暫擁有過FE 55mm/1.8, 之後賣出改用Batis 85mm/1.8 拍人像,但拍攝室內活動某些場合有點太遠,故想要再入50mm左右的人像/活動鏡頭,問題來了,最近看許多以前的照片以及55/1.8的大樓,越看越不滿意,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於是找了很多標頭老鏡介紹,不小心看到這篇
Micro Contrast
https://youtu.be/bw1oCgH810w
看了真的於我心有戚戚焉,原來3D的空氣感不是主觀的,是廠商刻意為了比較跟討好而故意設計如此(就像手機偷改系統迎合跑分程式),下面留言也有人提到銳利度無法後製,對比可以,當然我用Capture One就有"膠片高對比"選項,我幾乎95%照片都會如此後製,真的有用,不過有些情況例如主體跟背景曝光沒分開的時候,怎麼改也改不出3D popup
對於50mm標頭,說實在的有幾百顆可以選,看Flickr照片看到都快瘋了,從FD50 1.2L Nikon 58/1.2 Minota 58/1.2 到OM50/2 AutoMacro 都考慮過,要輕便,有好前後散景,對比顏色都要好,當然銳利度也要過關,目前看上Noct-NIKKOR 58mm/1.2 這一顆,但是看到二手要3千美元有點卻步,想說是不是乾脆買Leica Noct f1 或是 50 APO 算了,有沒有其他好建議?
wilsphotographyon wrote:
其實我也看過micro...(恕刪)
Contrast 就是對比(亮/暗)
很簡單的實驗用HDR程式把亮度攤平,你看整張照片的感覺就會很糟糕
我看了該部落客的文章,比較Sigma Art 跟老鏡那一篇,仔細研究才發現,光影,是差距最大的地方...仔細看光從亮到暗過度的區域,你就會發現微對比的不同,或是把它稱為 local contrast 比較好理解, 整個照片區域的動態範圍確定之後,其實很難後製調整好微對比,之前我自拍證件照然後用軟體處理的時候因為要pixel peek才發現,打光區過渡到無光區的地方最難調整,用了很多軟體都調不出完美的過渡,也才開始重視這個現象. 後製調整曲線“有機會”可以改善,但像Sigma Art 那篇的佛像頭上的光,應該是無解的...
micro contrast 依我的感覺來說,很多照片都有骨頭有肉就是沒有血色,我覺得要拍照要進步這一步是要跨過去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