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運動拍攝分享

剛購買了SONY A9不久. 用來拍攝一下滑浪板作為A9 高速對焦跟連拍得測試. 也順便分享一下使用A9的優缺點

優點:
1. 白平衡. A9多了一個白平衡優先決定. 只要改成白平衡-白.可以解決過往偏黃問題
2. 暗位對焦. 去到A9 -3EV已經完全解決問題. 在F1.8 /F2下..基本上沒任何暗光迷焦或拉風箱問題.
3. 開機速度跟過往幾台A7比較都快很多..
4. 電量跟過熱?...電量很不錯..原本54% 影左2千張. 一個下午. 還有大約6%電剩下. 過熱就沒有試過. 32度高溫....機身有微暖但沒過熱,沒有出現警告
5.evf.我EVT設定高速.. 沒延遲.亦不會像過往A7在低光出現卡頓情況.很流暢.
6. 選對焦點要2個Step, 多了個搖桿.所以方便了很多
7.jpg質素.. .我覺得a9真係有好大進步... 特別高iso 處理很聰明.沒有以前油畫化問題... 但還是建議拍RAW.

有關對焦應用
其他設置都用過. 但絕得最好還是
擴充彈性定點 我覺得比較好的設定....極高命中..基本上剛開始第一張鎖定..就可以有極高機率拍出你想要的照片.

配合no-blackout EVF 跟20張連拍

70200配合2XTC 畫質還說得過去.加上A9 24MP要求不會太高. 有足夠銳利. 下列使用均是 a9 70-200 F2.8 GM 跟2X增距




然後實戰拍攝. 日光足夠情況下. 就算70200 F2.8 GM配合2X增距,對焦依然高速. 沒有半點延遲.













高ISO表現很不錯(iso6400)




到女子組




前面有幾個人..干擾,, 但沒有影響A9的判定..








高難度動作









不是橫向追蹤都沒問題




拍拍雀鳥







飛版的鳥












結果很不錯. 這次A9的追焦做得很容易使用. 不需要太多微調就可以輕鬆用..成功率非常非常高..


然後是缺點
1. 卡寫入太久. 雖然我拍攝過程並沒有遇到沒有buffer的情況... 基本上我都是所有時間全速拍.. 但因為我每次想回放..A9都顯示寫入中.. 然後慢慢倒數.. 我覺得sony沒用使用XQD是個錯誤決定...而用SD.. 這個價格也竟然都沒雙UHD II..... 這點自然不及C.N跟自己的A99 MK2
但幸好因為A9得援衝很足夠..基本上只要你有一點點拍攝經驗..不可能會出現沒鍰衝而卡頓不能連拍的情況

2.. 手感沒很大改善..配合70200.. 如果沒加2x..我個手指基本上系貼緊鏡身.如果A9是定位專業運動攝影機. 那麼大砲級的鏡頭一定少不了.. 這樣的手柄跟機身應該留多一點空間. 攘長時間使用時增加舒適感

3.單點對焦還是不夠爽快. 特別配合大光圈鏡頭. 而70-200 F2.8 拍攝遠景再拉回近景(比較小的範圍) 會出現迷焦. 但使用F4光圈的鏡頭時沒有這個問題. 相信是景深過淺影響相機判定.跟鏡片重量影響對焦鏡組移動速度引致

4.選單某D選項不夠清晰(例如SD卡分開 RAW+ JPG) A9會自己分開卡1放JPG 卡2(慢的)放RAW. 而不讓用戶自己挑. 而想把RAW放回卡1(快得USH2). 要把使用媒體改成卡2

5. 防水滴跟機身造工跟A7 MK2同級.. (只係防潮防塵).. 沒防水滴....所以基本上也沒有D5. CANON 1D的可靠性

6. 機械快門只有5張...我個人覺得還是有10張得比較好

7.20張FPS需要特定鏡頭.而支援的鏡頭不多.....

8. Touch mon不可用.反應慢.功能保守而少..

9. 很多情況只有12BIT RAW

其他問題如果Blanding. 過熱等我都沒有遇過. 因此不好評價.相信還要使用一段時間才可以更了解

其他更多相片樣張






















2017-07-11 21:2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A9運動
doomsterkent wrote:...手指基本上系貼緊鏡身...手柄跟機身應該留多一點空間...

...本來rumor傳出的A9是SLR-like的機身,所以本來一直很期待A9正式發表,

結果出來了還是跟A7差不多的設計,當然就直接跳過完全沒有購買的慾望了;

有人批評M43的旗艦EM1 MkII(& GH5)感光元件這麼小,機身卻弄成那麼大台,
那不就完全失去了M43輕便的意義?

不過,我絕對相信它們的機身本來是可以不必設計成那麼"大台"的,
可能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就是接上鏡頭的握持&平衡感,

它們還只是M43而已(等效視角的鏡頭可是小支非常多的),
把它們跟A7放在一起,機身並沒有比較小台!
(這一點也常被不少人提出來批評&嘲諷...)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Wildlife & Sports的需求,
不過在旗艦的定位上而言...說是"責無旁貸"應不為過!

A7系列一上市早就入手在使用了,與doomsterkent兄頗有同感;

FF的高畫質鏡頭大多口徑不小,雖然E-Mount全幅鏡大多有"頸部",

但手指空間侷促&把手太窄也太淺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個困擾!
(不必接長砲來"突顯問題",光是接那幾支F1.4的定焦就夠受的了)

假如,把手與卡口的距離可以加1cm,把手深度與寬度各加1cm...,
或許問題可以改善許多,不過這只是"假設"而已...!
只取一瓢飲 wrote:
...本來rumor...(恕刪)


也對..所以那些F1.4我一管都沒有呢.. 不單是空間不足問題.. 最大問題是因為鏡頭如果比較重的話.你會自然比較用力去捉緊手柄位置. 剛開始還可以..拿久了會覺得手指很不舒服.不停耍手放鬆. 我加了半套.尾指多了支點可以承托. 所以問題也減輕了小許.
其他定焦我都只用F1.8跟F2的..因此沒有問題

doomsterkent wrote:
也對..所以那些F1...(恕刪)


5. 防水滴跟機身造工跟A7 MK2同級.. (只係防潮防塵).. 沒防水滴....所以基本上也沒有D5. CANON 1D的可靠性

針對這點...你怎麼可以靠感覺來決定他的耐候性???

我A7II都直接沖水龍頭耶


手感不優可以上把手阿~

我倒是覺得體積小巧可大可小這點多棒...


受限於體積問題導致卡不能變大張

機械快門不能多一點目前我想是無解
這邊稍稍提一下個人感覺..
或許基礎設計上..大概就是, 維持最小機身, 能小則小, 另有需求時就是購買手把增加握感吧...
因為一旦大小固定如D5/1DX那樣, 長時間使用握感會比較舒適, 手也能減輕不少負擔,
可是一般使用上, 就會想要多弄一台攜帶方便的, 會想帶兩台1DX或D5大小出國旅遊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如果帶兩台XT20或EM5ii那樣的, 反而輕鬆許多
設計考量上, 可能就是想要吃下各方面的客群吧

另一點, 可能個子也有關係, 我的個子不高, 手指也比較短, 相對的..
a7ii的握柄握起來很剛好(我整個握起來, 手指末端還碰不到機身)
不過小拇指還是會懸空就是;
只是說, 整天拍下來, 早上八點隨手拿著, 邊走邊拍, 吃飯時間就放桌上休息,
犯後又繼續拿著, 一路拿到晚上11-12點, 也覺得還好, 並沒有很累
一天大約近兩千張, 電池用掉三至四顆, 接SAL2470Z+ea4, 連續拍到第八天才會覺得手痠

最近可能比較積極想要攻下歐美市場才推出握把延長器吧..
對於高個的人來說, 雖說麻煩, 但真要長時間手持, 最好還是買一個來用

感謝分享 看來A9真強又好上手
A9讓拍高速類不再是件難事了

long1815 wrote:
5. 防水滴跟機身...(恕刪)


第5點是Sony官方寫的。不是我說的。
當然你也可以用水淋的。反正這只是運氣問題

第2我是手柄跟鏡身距離。是中間空位做寬一點 不是做高一點。跟整體大小沒關。你加手柄也不會有幫助。
doomsterkent wrote:
第5點是Sony官...(恕刪)


防塵防滴C家也是寫''不建議於雨中使用''

講實在一點1DXII受潮跟A9受潮都一樣不保固

只能說官方廣告話術聽聽就好

相機本來就不是給你拿來給雨淋的

手指頭問題我沒遇過

只能說老外可能還有更大隻手指頭

他們可能也是會嫌D5或1DXII不好握
long1815 wrote:
防塵防滴C家也是寫...(恕刪)


我就不咬文著字了.
其他品牌會有寫 Weather seal. 但大法沒有. 而很多Review都寫了這個問題. 當然實際Sony a7/a9 能去到甚麼地步沒有人有一個固定答案. 我只會說出客觀事實., 而我的a9也有在淋過雨.也沒有問題. 但我不能機於這一次性的使用經驗.就說a9有防水滴 因為連官網都沒有寫.
你說相機本來就不是設計給雨淋這點.我非常有保留. 一台專業用的相機.應該足以應付不同的天氣環境. 因此大部份專業鏡頭跟機身都有全天候設計.(當然不是防水) 至於保固是因為有機會人為使用不當做成.不受保這很正常.

你覺得可以應付那些環境,那照用就可以了.反正相機是自己的

至於持握感問題. 我不確定你使用甚麼鏡頭. 不好回答. 我也寫了很清楚.用f1.8光圈的定焦沒有問題. 問題發生在使用70-200 f2.8 GM的時候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