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接觸數位單眼相機時,最難抉擇的莫過於是鏡頭的選擇了,一顆適合自己的鏡頭不但可以讓攝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可以少花不少冤望錢,而標準變焦鏡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SONY的α數位單眼系統中,除了最多人使用的KIT鏡 DT18-70 3.5-5.6與最具話題性的DT 16-80 T* 外,前些日子更推出了一顆C/P滿分的高倍率標準變焦鏡 DT 16-105 3.5-5.6
外觀
大眼睛正面
望遠端
最近對焦距離40公分
以下是此鏡頭的規格
名稱 DT 16-105mm F3.5-5.6
APS-C數位專用鏡
裝配至APS數位單眼時其焦距相當等於24-157.5mm(35mm片幅)
光學組成:11群15枚(使用一枚ED鏡片、兩枚非球面鏡)
視角(APS-C) 83゚-15゚
光圈葉片 7枚(圓形光圈)
最小光圈(F)廣角-望遠: 22- 36
最近對焦距離 0.4m
最大放大倍率 0.23倍
ADI閃燈支援(距離感測晶片搭載)
鏡頭口徑:62mm
遮光罩:花形遮光罩
外觀尺寸:72mm×83mm
重量:約470g
16-105mm將中階標準變焦鏡的光學倍率一下的推至6.6倍,實在是非常嚇人!
在各家為數眾多的鏡頭裡面,大家似乎可以發現各家的大三元的光學倍率正常都不會高過三倍,因為一旦光學倍率越高,嚴謹的光學結構便越不容易維持。
而 DT 16-105mm F3.5-5.6要做到廣角與望遠兼具,又要維持畫值在一定水準,相對的就要提升其用料與光學結構,因此此鏡採用了一枚ED鏡片和兩片非球面鏡,用來提升其廣角與望遠的表現。為了散景的真實表現,此鏡也搭載了七枚葉片的圓形光圈,在面對光圈全開下容易產生的二線性散景,有了圓形光圈即便是光圈縮一至二級,仍不至於犧牲散景。
*許多的像差與色散在縮小光圈後大都可獲得明顯改善。
*ED鏡片通常較常用於望遠鏡頭用來降低色散、非球面鏡通常用於廣角避免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人只要聽到廣角的鏡頭,首先在意的便是變形的抑制,而廣角的變形一般指的是對桶狀變形(影像周邊產生圓弧的擴張表現,16魚眼與16廣角兩者的差異就差在魚眼沒有針對桶狀變形做抑制,因此會產生中間影像擴張;周圍影像壓縮的現象),但許多人卻把廣角常見的透視變形(廣角的擴張現象可以表現十足的空間感,但若取景的角度歪斜,那麼便容易拍出有透視變形的照片)也常被誤認為是鏡頭的設計問題,拍攝距離也會影響透視變形的程度,再者桶狀變形現今大多的廣角鏡頭大多表現不俗,因此針對變形的部份在此便不多加討論......。
逆光
相較於16-80T*逆光優異的表現,16-105mm F3.5-5.6的逆光就稍微遜色一點,但仍是表現不俗(光線入射角若較為極端會產生相當的耀光與光斑,但在多數的逆光情形下並不嚴重)
逆光1
光線射入角極端
耀光/光斑
逆光2
光線射入角較偏
耀光
逆光3
遇到中規中矩的大逆光表現不錯
色散
以如此高倍率的鏡頭來說,16-105mm F3.5-5.6光圈全開,在大逆光的表現下頗為出色,雖有些許色散現象但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散景二線性
散景二線性在大多數的鏡頭都有(無論是定焦鏡還是變焦鏡),而16-105mm F3.5-5.6光圈全開的散景二線性程度還好沒想像嚴重,算是及格的
*散景二線性,通常在縮了一至二段的光圈後便可獲得改善,有些人認為二線性散景會影響觀看的感受!
16mm F3.5
16mm F8
(為了使讀者易於辨別上下圖差異,故縮至F8)
放大倍率 :0.23(於0.4m的最近對焦距離)
0.23的放大倍率,對一般的生態攝影也足以應付。
結語
對於初入門α系統正在選擇鏡頭的朋友與想進階的玩家,SONY這顆DT 16-105mm F3.5-5.6,對於作為旅遊鏡或是生活攝影都是最佳選擇!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