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你都拍JPEG檔嗎? 也許可以做一些改變喔!

拍攝JPEG會使原始檔案誤判所需的進光量。
數位時代不管是單反無反的使用者,大都逐漸使用Live View的功能,在拍攝前調整相機的設定。但拍攝者決定如何呈現照片,通常是以目測檢視呈現在相機內的低畫素JPEG預覽圖檔,或該圖檔的直方圖來作為認知的根據。
但這樣的認知可能會使得拍攝者誤判原始檔所需要的正常曝光量。
因為對於相機各別數值的調整…包括對比、飽和、DRO,或者使用一整組套用的風格檔…鮮明、肖像、黑白等,都是在原始檔案上設定一些改變。這些改變會以JPEG圖檔的測光來使人決定曝光量,比如拍攝者可以利用DRO提高圖檔的亮度或壓低過曝,但相對的,原始檔沒有因此而判定應提高或降低曝光值。同樣的是,對比強度會改變認知,飽和程度多少也會。肖像和鮮明的風格會有差異,黑白的對比表現與彩色也有不同。
這種拍攝習慣的現象表示,當我們另外以RAW解檔軟體試圖預覽一組同一時間所拍攝的圖像時,會發現每張相片的亮度參差不齊,有的過曝有的不足,但這並不是RAW那裡出了錯,而是拍攝者自己讓相機誤判了測光值。
這種現象使得後製的工作增加了一些複雜度,有可能使人誤以為後製處理非常耗時又很困難,但這可能是誤解。
有些人出門拍攝的時候有充分的時間,回家之後可能沒有空暇,那維持這種拍攝習慣可能是必要的。有些人出門來去匆匆,時常不能作足準備再按快門,或許可以改變一下以拍攝RAW為出發點的概念。
拍攝RAW所需要的反應時間很短,基本上就是水平、構圖、快門、光圈和ISO,其他一概都是使用同一個標準值,或全都採同一個自己偏好的風格檔。拍攝的時候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思考去調整其他的東西,只需要構好圖和決定正確的曝光就行了,連檢視動作都可以省下來。
這樣拍攝的照片就很容易使用RAW軟體來處理,先批次套用一組特定的風格檔,這組風格檔可以是軟體內建的,可以是動手修改的,可以是自行創建的,也可以自己模擬自己相機所呈現的。套入之後就是第一次欣賞自己所拍攝的,以軟體檢視比相機畫質還好的成品,然後順便調整…包括對比、飽和、DRO,或者使用一整組套用的風格檔…鮮明、肖像、黑白等等,也就是把調整的動作,從拍攝時挪到拍攝後來做而已。這種方式不會使相機誤判曝光值,使用任何軟體都可以預覽曝光值一致的圖像,而且可以利用軟體批次來調整和輸出,也因為處理的是原始檔案,所以輸出的也是未經破壞的圖檔。
2016-09-06 12:4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JPEG檔
我都拍JPEG檔,雖然有花錢買LR但沒啥時間用,多用ACDsee這種簡單的後製軟體(也是花錢買的)
個人覺得拍RAW或JPEG沒有對錯,一個能還原真實畫面另一個能節省時間,就看需求
像機身內建的PASM拍攝模式,如果P就能拍好為何非得用M?
學攝影的人希望能駕馭機器(相機),但我又不是學攝影的我倒希望機器能帶來一些方便
調整 RAW 我覺得是準專業人的階段,
就像把器材升級到中高階、甚至高階.

但對一般 8 成以上的人來說,
倒不如先把基本構圖、想法(攝影眼)學好,
否則即使用了頂級器材、修圖修了老半天, 結果呈現的還是鳥照~
池兒開課

趕緊占個好位置
池兒 wrote:
拍攝JPEG會使原...(恕刪)
以前我都是拍JPEG(為了實時貼照).但最近想法開始有點變化了

以前是在想.要是拍RAW再後製.那為什麼要拍照.反正隨便一部單眼拍RAW再後製就可以.

但現在是想.JPEG把原有的相片壓縮.導致有時候想要的效果改變了.

RAW後製是為了救回那些不完美的地方(如細節位.高暗光位.或者是隨意改變白平衡

所以現在會盡量嘗試使用RAW.(新手一名/.\

感謝池大提醒
個人淺見

斯斯有兩種
拍照大概也有兩類:到此一遊照與紀錄照

對於旅行
我個人是強烈支持JPEG直出
只要拍照當下確認拍完的效果跟當時的天氣、光線是吻合的就好
有時候一個好的景點人家拍的可以上雜誌封面
偏偏自己去的時候天氣爛、光線爛
那又如何?
天氣、光線也是旅行回憶的一部分
為何硬要修成雜誌封面照呢?
那根本一點旅行的意義都沒有

但如果是類似商攝、生態或拍鐵鳥
重點是要取得美圖以進行工作或紀錄
那用raw來修圖就很有必要了

我是覺得這沒什麼好爭議的
世間所有的事就是用適當的工具去創造適合的結果
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比如說我覺得旅行硬要去變成雜誌照很沒意義
但商攝不修又不能看
一切都只關乎自己心中的那把尺而已
搬個板凳先卡位
隔壁樓已經超過200樓了

池兒 wrote:
拍攝JPEG會使原始檔案誤判所需的進光量。
數位時代不管是單反無反的使用者,大都逐漸使用Live View的功能,在拍攝前調整相機的設定。但拍攝者決定如何呈現照片,通常是以目測檢視呈現在相機內的低畫素JPEG預覽圖檔,或該圖檔的直方圖來作為認知的根據。
但這樣的認知可能會使得拍攝者誤判原始檔所需要的正常曝光量。
因為對於相機各別數值的調整…包括對比、飽和、DRO,或者使用一整組套用的風格檔…鮮明、肖像、黑白等,都是在原始檔案上設定一些改變。這些改變會以JPEG圖檔的測光來使人決定曝光量,比如拍攝者可以利用DRO提高圖檔的亮度或壓低過曝,但相對的,原始檔沒有因此而判定應提高或降低曝光值。同樣的是,對比強度會改變認知,飽和程度多少也會。肖像和鮮明的風格會有差異,黑白的對比表現與彩色也有不同。
這種拍攝習慣的現象表示,當我們另外以RAW解檔軟體試圖預覽一組同一時間所拍攝的圖像時,會發現每張相片的亮度參差不齊,有的過曝有的不足,但這並不是RAW那裡出了錯,而是拍攝者自己讓相機誤判了測光值。
這種現象使得後製的工作增加了一些複雜度,有可能使人誤以為後製處理非常耗時又很困難,但這可能是誤解。
有些人出門拍攝的時候有充分的時間,回家之後可能沒有空暇,那維持這種拍攝習慣可能是必要的。有些人出門來去匆匆,時常不能作足準備再按快門,或許可以改變一下以拍攝RAW為出發點的概念。
拍攝RAW所需要的反應時間很短,基本上就是水平、構圖、快門、光圈和ISO,其他一概都是使用同一個標準值,或全都採同一個自己偏好的風格檔。拍攝的時候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思考去調整其他的東西,只需要構好圖和決定正確的曝光就行了,連檢視動作都可以省下來。
這樣拍攝的照片就很容易使用RAW軟體來處理,先批次套用一組特定的風格檔,這組風格檔可以是軟體內建的,可以是動手修改的,可以是自行創建的,也可以自己模擬自己相機所呈現的。套入之後就是第一次欣賞自己所拍攝的,以軟體檢視比相機畫質還好的成品,然後順便調整…包括對比、飽和、DRO,或者使用一整組套用的風格檔…鮮明、肖像、黑白等等,也就是把調整的動作,從拍攝時挪到拍攝後來做而已。這種方式不會使相機誤判曝光值,使用任何軟體都可以預覽曝光值一致的圖像,而且可以利用軟體批次來調整和輸出,也因為處理的是原始檔案,所以輸出的也是未經破壞的圖檔。

朝聖,少爺 來杯海泥根 跟葵瓜子,謝謝
池兒 wrote:
拍攝JPEG會使原始...(恕刪)
minhua0317 wrote:
個人淺見斯斯有兩種...(恕刪)


商攝不會不修不能看啦 XD
除了人的皮膚大多都得處理一下,但也是有那種 OP 到幾乎不用修的






這些都是純轉無修的(為了銳利度,其餘沒作任何更改)。
隔壁樓其實一開始的觀念是對的,前置作業做得好可以省很多後續麻煩,
畢竟修圖、轉檔也都是要花時間的,時間也是成本呀!
但很多人都會忽略這點,加班加一小時幹幹叫,後製修一小時卻無所謂

所以不管是 Raw 還是 jpg 還是 tiff 或任何檔案,只要最後作品出來是好的就是好,
不必拘泥於中間要經過什麼樣的過程,硬是要去修結果弄不好比機身直出還糟就本末倒置;
每種格式都有它無可取代的地方,就像遊戲業貼圖慣用 Tga 一樣。

修圖高手修 Jpg 一樣可以打爆一堆用 Raw 修的,
真正可笑的是那些根本不知道 Raw 用在哪,卻一昧使用 Raw 的人,
還以為用 Raw 就很專業,一看到別人不用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入門至今只拍RAW的我,共接觸了CR2、DNG(Magic Lantern Dual ISO)、X3F、ARW、SLOG-2

從不懂到Lightroom、Photoshop、SIGMA Photo Pro、DaVinci Resolve熟悉

這途中我學習了許許多多調色技巧、色彩空間管理、影像檔案分別等等很多都還學不完

在現代數位發達的年代不去碰這些事物,個人覺得是在浪費手上這台高單價單眼的價值。


有些照片是用JPG檔永遠無法表達出來的,例如這張我要星點不要星軌,還要壓低ISO100降躁點



曝光時間達10分鐘以上,會覺得搖黑卡還是拍兩張方便呢?

對我來說不管途中所用方法為何,重點是要表達什麼

拍風景求原始風貌『還原現場』,那我選擇原始檔調色至現場模樣的方式

與相機自身設定檔認定現場模樣的方式,有何不同呢? 看誰弄得好而已



我只在乎哪一項方法更能表達我所要的感覺,8Bit Jpg 與 14bit Raw

在檯面上輸贏非常明顯,好比YCbCr 4:4:4、4:2:2、4:2:0的影片格式流量

唯一差別就是RAW的調整再到解壓成Jpg的過程,這其中的調整好不好而已

要是低碼率壓縮檔能勝過無損壓縮格式,為何市面上那麼電影拍攝要選外接錄製

花大筆的錢買SSD(4:4:4 資料流量500mb以上),組超級電腦做處理呢?

細節! 還不是為了細節,所以一但看的出來細節,那金錢也就跟著去了吶。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