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Sony產品的光芒,可以說是完全被那三款亮麗的G-Master鏡頭所掩蓋,一出手就是中焦段鏡皇24-70mm f/2.8、超大光圈人像鏡85mm f/1.4,以及望遠鏡皇70-200mm f/2.8,這些鏡頭都有新技術、新設計,表現也相當亮眼,所以頗受媒體與網友一致推崇。但大家都忘了在發表GM系列不久之後,有兩顆鏡頭也推出了,前些陣子我們有介紹過的平價50mm f/1.8,還有這次要介紹的70-300mm f/4.5-5.6 G。小編本來也以為它就像新款的50mm f/1.8一樣,是顆低階易入手的新手望遠之選,但小編在使用後發現它的表現相當不俗,搭配A7RII也可以完整的發揮4240萬畫素的超高解析度,是顆相當值得推薦的望遠鏡頭。
為什麼會出現這顆鏡頭?
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過去的資料分析來推敲出答案。先來看一下與70-300mm這個焦段有關的選擇,只要是含有100-200mm這個焦段我就算進去,不僅是望遠鏡頭,我連旅遊鏡也算進去。資料來源是目前Sony官方網站目前列出的所有Alpha鏡頭。
|
||
|
|
|
70-400mm f/4-5.6 G SSM II |
18-250mm f/3.5-6.3 |
|
70-200mm f/2.8 G SSM II |
55-300mm f/4.5-5.6 SAM |
|
70-300mm f/4.5-5.6 G SSM II |
||
24-240mm f/3.5-6.3 OSS |
18-200mm f/3.5-6.3 OSS |
|
70-200mm f/4 G OSS |
18-200mm f/3.5-6.3 OSS LE |
|
70-200mm f/2.8 GM(即將推出) |
55-210mm f/4.5-6.3 OSS |
以上三個區域都有專用的非恆定光圈望遠鏡頭,而在全片幅E接環的部分,過去有70-200mm f/4G,以及今年即將推出的70-200mm f/2.8GM,這兩款都是恆定光圈鏡頭,而且GM還是高階款的G鏡,與其他的三個區塊相比,如果全片幅E接環的使用者需要長焦段的運用,就只能選擇這兩顆恆定光圈鏡。但如果使用者不需要恆定光圈,只有長焦段需求,而且也不能接受鏡頭太大或太重呢?例如那些因為不喜愛DSLR重量而選擇A7系列的使用者,以目前或短暫未來的狀況來看,Sony無法滿足這些人的需求。而把這些需求用全幅A接環的望遠鏡頭用轉接來補上是不合理的。
簡單來說,目前FE接環裡面沒有輕量化的的300mm望遠鏡頭,而這顆70-300mm f4.5-5.6可以補足這個缺口。70-300mm在Canon與Nikon的鏡頭中也算是常見的焦段。這也是為什麼Sony需要把這個焦段補上的原因,因為這個市場已經長期有這個需求。
◎鏡頭外觀

本次介紹的70300G並非恆定光圈,你從鏡頭的標示就能看得出來。FE 4.5-5.6/70-300mm代表這是一顆70-300mm焦段,在個焦段的最大光圈是f/4.5到f/5.6,最小光圈通常不另加標示。如果是70-300mm但又是恆定光圈(例如f/4)的話,那價格肯定不只目前的售價了。

Sony表示,在他們的鏡頭群中,全片幅E接環的鏡頭全系列都能在A7RII的4240萬超高畫素下發揮,這也是Sony的優勢之一,相較於C與N家,全片幅鏡頭只有相對少部分支援他們的超高畫素機種。

鏡頭尺寸為8.4 x 14.3 cm,鏡頭在望遠端的長度約為21.5cm,如果望遠端再加上遮光罩,長度就會變成27.1cm。


雖然規格上這顆70-300mm不及FE接環的兩顆望遠恆定光圈鏡頭(70-200mm f/4G與即將推出的70-200mm f/2.8GM),但以身份來說它依然是顆G鏡,從用料、對焦速度、畫質來說,能掛上G鏡的都有一定的品質,當然價格也是。所以在產品的定位上,各位不要因為它是顆非恆定光圈鏡頭,就把它視為低階的產品,這顆依然是定位在高階(但非最高)的層級中。

側邊的操作區分成三個部分,由上而下分別是自動/手動對焦、對焦範圍限制、Optical SteadyShot功能開啟與關閉。

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僅有兩個數值變化,經小編非常細微的轉動實測,在從f/4.5跳到f/5的瞬間、以及f/5跳到f/5.6的瞬間隨即按下快門,獲得的焦段是:
70mm |
f/4.5 |
83mm |
f/5 |
100mm |
f/5 |
135mm |
f/5 |
157mm |
f/5.6 |
200mm |
f/5.6 |
300mm |
f/5.6 |
只要超過157mm左右的位置,後面全部都會是以f/5.6來呈現。

鏡頭的背面一覽。粗的那一圈是變焦環,細的為對焦環。

鏡尾一覽。變焦時最後一片的位置會移動,在廣角端70mm時它會在最後面,300mm望遠端會推到前方。


鏡頭側邊還有LOCK鍵,可防止鏡頭無預警的從70mm端滑向望遠端,但小編在實際使用的一週內從未將它鎖上,但也沒有遇到鏡頭垂頭時焦段跑掉的狀況(或許是因為時間太短看不出來。)


由於這是顆FE全片幅接環鏡頭,所以我們就依照慣例借了A7RII來測。

◎鏡頭表現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這顆鏡頭的表現。而由於這顆70-300G在各項規格上都與2014年推出的70-200 f/4G很像,所以小編也在後面做個簡單的比較與分析,各位如果在這兩顆FE接環的望遠鏡頭中猶疑,不如參考看看小編做的簡短比較。
對焦速度 |
連續自動對焦表現:
上面這則並非我實際取得照片的影片,只是想讓各位看看我是使用這種模式下的操作方式。我使用連續自動對焦AF-C,並且加上「鎖定AF:擴充彈性定點」。車子的時速約為80km/h,拍攝的地點的選擇,為了盡可能的降低人為移動的因素造成失焦,所以我選擇這條稍微彎曲的道路,盡可能的減少手部移動相機的機會,這樣也比較能夠測試出鏡頭與相機真實的追焦表現。在現場拍攝約五次,我取其中最成功的一次,並且抓其中的10張。最靠近我的那張照片距離我約20公尺。
至於有些網友說應該要不斷移動相機去追車子才叫追焦...你們說的有一部分是對的,不過如果用那種方法來測,比較像是在測我這個人的移動相機去追車子的精準度,相機與鏡頭的真實對焦表現對於相片的影響比較小。所以我並不是「不小心」選擇這樣的場地拍攝,我是「故意」選擇直線的畫面來用的。
下圖是車子最靠近我的一張照片。我們將這10張照片取720 x 240,將車牌的位置放大至1:1來看看。

[打包下載]
如果不是非常要求的話,成功率大約是6/10,而若非使用A7RII的超高畫素,看起來的成功率還會再更高。
手震補償系統Optical SteadyShot |
既然A7RII有內建機身五軸防手震,那為什麼鏡頭還要有手震補償的系統呢?因為在使用有搭載OSS(Optical Steady Shot)的鏡頭時,機身的五軸防震系統,會將其中的兩軸(Yaw / Pitch)交給鏡頭去處理,機身就只要負責三個軸向(Roll / Horizontal / Vertical),如此就能達到五軸手震補償的效果。我們來看看成效如何:
而70300G的手震補償是在半按快門時才會啟動,即便是在手動對焦的情況下也相同。所有的碎動在半按快門之後都瞬間停止,這是300mm端的表現。在實際拍攝時也相當實用。
銳利度 |
各級光圈銳利度的部分,我們取最大光圈到f/8以及最小光圈來看。分別是70mm與300mm在畫面中央與邊角的銳利度。
廣角端70mm銳利度表現:

[打包下載]
望遠端300mm銳利度表現:

[打包下載]
70300G在銳利度表現上,在光圈全開的畫面中央表現,幾乎完全等於f/8的表現,相當令人印象深刻。而畫面的邊角表現普普,要縮到f/8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而兩個焦段的最小光圈表現都不佳,不過每顆鏡頭都是如此,因為小光圈較容易出現繞射現象。
我們舉兩個人像的例子來看看:

ILCE-7RM2 157mm ISO100 f/7.1 1/200s



ILCE-7RM2 128mm ISO100 f/8.0 1/200s
色散 |
70mm端,畫面截圖在最右上角,三張圖分別是f/4.5、f/5.6、f/8:



300mm端,截圖在最左下角,兩張圖分別是f/5.6、f/8:


耀光與鬼影 |

ILCE-7RM2 70mm ISO100 f/10.0 1/100s
這顆鏡頭的鬼影稍微明顯,如果把鏡頭對著太陽就滿容易出現如上圖的光斑。各位請在使用時稍加注意這個部分。
變形 |
70mm端

300mm端

與其他產品比較--特別是FE70200G |
在測試這顆鏡頭之前,小編預想這是一顆輕便的70-300mm鏡頭,由於不是恆定光圈,所以應該會有攜帶的優勢,但是否真的如此?第一時間我就想到Canon與Nikon的兩顆70-300m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順帶提一下,Canon的70-300mm L IS俗稱「胖白」,由於掛了"L",定價與本次介紹的產品相近,表現也廣受好評,但因為光圈的起點是f/4而不是f/4.5,所以會比較大與重是可以預期的;相對來說Nikon的70-300G VR則是非常平價的選擇,但它已經是10年前的產品,近期也有傳聞這個焦段即將會更新。但這兩顆鏡頭都未列在該廠支援高畫素相機建議的鏡頭列表之中。本次介紹的70300G支援高畫素(至少A7RII是可用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優勢在。
與全幅E接環的兩顆恆定光圈鏡頭比較

上圖由左至右分別是本次介紹的70300G,與f/4恆定光圈的70200G。
目前全幅E接環的Sony使用者在望遠鏡頭的選擇上並不多,「目前」包含這次介紹的70300G在內來看的話,望遠鏡頭也就只有70200G與70300G兩顆鏡頭而已。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些朋友是用Sony自家的LA-EA系列轉接環去接A環的鏡頭、或者是Sigma的MC-11去接Canon的EF環,雖然焦段是補上了,也可以自動對焦,但對焦的速度即使轉接環做得再好,都不會比原生E接環的鏡頭接上E接環機身來得更靈敏、更快速。
然而,在幾個月前,Sony也宣佈推出了新的G Master系列鏡頭,其中一顆就是70-200mm f/2.8GM,我們一起拉進來做個規格比較看看:
|
|
|
|
推出年份 |
|
|
|
變焦方式 |
|
|
|
最大光圈 |
|
|
|
光圈葉片數 |
|
|
|
最近對焦距離 |
|
|
|
放大倍率 |
|
|
|
濾鏡口徑 |
|
|
|
對焦馬達 |
|
|
|
光學防手震 |
|
||
防手震模式 |
|
|
|
防滴防塵 |
|
||
鏡片組成 |
|
|
|
特殊鏡片 |
|
|
|
奈米AR鍍膜 |
|
||
腳架環 |
|
|
|
體積 |
|
|
|
重量 |
|
|
|
f/4與f/5.6雖然差1級光圈,小編並不認為f/4與f/5.6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因為在這個級距的產品中,我認為f/4與f/5.6的進光量差異並不是消費者所在乎的,如果你真的在乎進光量、盡可能的用大光圈來壓低感光度,那你應該要選的是即將推出的70200GM,而且f/2.8與f/5.6在散景上才會有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差別。但如果是同樣距離、同樣焦段,f/4與f/5.6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但70200G與70300G在其他部分就有明顯的差異了,例如70200G使用的是更精準的雙線性馬達,而70300G用的是一般的線性馬達;70200G的防手震模式有兩種模式,70300G則是僅有開關。在特殊鏡片的用料上也有差異,雖然鏡片的多寡仍需要視鏡頭結構而定,但通常越高階的鏡頭,特殊鏡片的使用就會越多。在尺寸與重量上,70200G與70300G也相當接近,雖然70200G比較輕,但裝上腳架環之後我想還是70200G會來得重一點。
雖然70200G的恆定光圈f/4的確有其優勢,但是否真的有差這麼多?300mm的景深表現是否能壓過這一級光圈呢?我們用景深的角度來比較這兩顆鏡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是理論上的數據,那實際的畫面表現上呢?以下兩組照片拍攝距離都是大約3~5公尺,我們來比較看看兩顆鏡頭在散景表現的差異。
|
|
|
|
200mm f/5.6 |
300mm f/5.6 |
![]() |
![]() |
![]() |
我們再來看一組:
|
|
|
|
|
|
![]() |
![]() |
![]() |
既然70200G都借了就順便來測一下對焦速度好了...
70200G |
70300G |
雖然兩顆鏡頭的對焦馬達不同,70300G是線性馬達,70200G是「雙」線性馬達。這兩則影片都是在望遠端所拍攝,一個200mm、一個300mm,老實說,我感覺不到兩者在速度上有什麼差異,兩者的對焦速度都非常快。或許70200G的雙線性馬達能夠展現精度的優勢,但這篇並不是兩顆鏡頭的比拼,所以小編就不特別對這種細部的功能做比較了。

綜觀前面幾項,70300G與70200G兩者要給有望遠需求的使用者來選擇還真的會是一個難題。這兩顆都是好鏡頭,選擇的關鍵還是在各位是否有300mm的需求。由於FE接環目前還沒有300mm以上的鏡頭選擇,所以各位如果想要盡可能地拍遠,還真的只能選擇這顆鏡頭。但如果你是偶爾才會有望遠的需求,那小編認為你兩顆都可以參考看看,但如果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淺景深所造成的背景模糊,那麼你應該選擇300mm的f/5.6而不是200mm的f/4恆定光圈。最後,兩者的價格也相近,所以小編建議各位可以去找Sony的實際展示櫃位看看,到現場試試實際握持的手感、外觀設計、對焦速度與景深的差異,應該可以幫助你決定哪顆鏡頭會是你的需求。
◎使用心得與建議
本次使用70-300mm拍攝,在單純試用的一週內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顆鏡頭的表現是到什麼程度,一直到最後一天,我看到它與FE 70-200mm f/4G的規格很相似、並且臨時跟Sony借了這顆鏡頭來做簡單比較的時候,才知道原來70-300mm的表現是真的很棒,雖然70200G有f/4的恆定光圈、更好的用料、更高階的對焦馬達、兩段手震補償系統,而且鏡頭還塗成白的!但在對焦速度的表現上我幾乎感覺不到兩者有任何的差異,對焦速度就像是兩款高階望遠鏡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在畫質的部分,畫面中央的銳利度在光圈全開與縮光圈時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雖然它的最大光圈不大,但光圈全開就是可用光圈。而且別忘了,在相同距離之下,300mm f/5.6的散景表現,會比200mm f/4來得明顯,就算是300mm往後退幾步,把物體拍得跟200mm一樣大,散景還是會比200mm f/4明顯。所以如果淺景深是你選擇時非常之重點,70200G並不會比70300G來得更有優勢,各位在選擇時請務必記得這點。而且300mm的壓縮感是200mm絕對達不到的,不管你用什麼光圈都一樣。
當然,我並不是說70200G不好,然後叫大家都去買70300G,這兩顆都是好鏡頭,主要還是看你有沒有300mm端的需求,畢竟兩者不論是在體積、重量、表現,甚至是價格上都相似,各位在選擇時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拍攝經驗與興趣,多多考量自己的需求來作選擇。
把各項表現綜合起來,小編認為這是顆有優良表現的好鏡頭,適合A7全系列使用者選用,如果你有望遠的拍攝需求,而且喜歡300mm所產生的景深與壓縮感,在對焦速度、銳利度等各項表現也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未來即將推出的70-200mm f/2.8 G Master鏡頭超過你的預算,那麼這顆70-300mm f/4.5-5.6 G的確是可以讓你好好地放進口袋名單中的好鏡。
實拍照片 |

ILCE-7RM2 79mm ISO100 f/5.0 1/200s
注意!這很重要!上面這張照片我有使用Lightroom修圖,而且這是本篇中唯一的一張有修圖的實拍照。如果你想看未修的版本,請直接點開來看原圖。

ILCE-7RM2 157mm ISO100 f/7.1 1/200s
右上角的那顆塵點來自於A7RII的感光元件,後面可能還會出現在照片中。

ILCE-7RM2 300mm ISO125 f/8.0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100 f/5.6 1/640s

ILCE-7RM2 179mm ISO100 f/7.1 1/200s

ILCE-7RM2 126mm ISO125 f/5.0 1/20s

ILCE-7RM2 300mm ISO2000 f/6.3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250 f/5.6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1000 f/6.3 1/320s

ILCE-7RM2 97mm ISO320 f/5.0 1/100s

ILCE-7RM2 300mm ISO800 f/5.6 1/320s

ILCE-7RM2 70mm ISO200 f/5.0 1/80s

ILCE-7RM2 170mm ISO400 f/5.6 1/160s

ILCE-7RM2 300mm ISO100 f/5.6 1/320s

ILCE-7RM2 128mm ISO100 f/8.0 1/200s

ILCE-7RM2 212mm ISO100 f/5.6 1/1250s

ILCE-7RM2 300mm ISO125 f/5.6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800 f/5.6 1/320s

ILCE-7RM2 140mm ISO800 f/5.6 1/160s

ILCE-7RM2 300mm ISO100 f/5.6 1/400s

ILCE-7RM2 144mm ISO200 f/5.6 1/160s

ILCE-7RM2 155mm ISO400 f/5.6 1/160s

ILCE-7RM2 285mm ISO1250 f/5.6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160 f/5.6 1/320s
這是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90公分,但似乎是因為我身體晃動而跑焦了,清晰的部分跑到牠後面的翅膀上。而300mm f/5.6在1公尺的景深有多淺呢?答案是0.264公分。

ILCE-7RM2 70mm ISO100 f/5.6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125 f/5.6 1/100s

ILCE-7RM2 300mm ISO160 f/5.6 1/320s

ILCE-7RM2 300mm ISO500 f/5.6 1/320s

ILCE-7RM2 128mm ISO800 f/5.6 1/1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