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從Canon 5D mark III跳來 SONY A7R也快要半個寒暑了
想要分享一些使用經驗給對於這台有興趣、或是對這台有疑問的朋友們
SONY 在2013年10月16日發表了全幅微單,等候多年的這天終於到來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各家單眼相機中尋找最適合自己也最喜歡的那台相機
終於給我等到這樣一台SONY的誠意之作
一開始我也是跟許多使用DSLR的玩家一樣
對於微型單眼嗤之以鼻,認為微單眼是玩具般的存在
看看那電子感濃厚的EVF還有翻轉螢幕,更別說看起來弱不禁風的瘦弱外型,
怎麼能跟我拿過的CANON 1D3、1Ds mark II 比呢?
沒想到DSLR它們可靠的重量跟陽剛的外型,最後卻是我離開DSLR的主因
沒錯,就是體機與重量。
自從2014年從上一份工作離開之後,
獨自在東京進行了半個月的自助旅行(日文系的唯一好處除了看片以外就剩這個了)

期間帶著CANON 5D mark III+ CANON 24-70L與個人行李,每天長途步行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對於體力跟腳力實在是很大的一個負擔,對於某些攝影玩家而言可能認為這樣的重量根本不能拿出來說嘴,
但畢竟我不是專程去攝影的,我是希望用我自己的腳去體會東京街頭和氣氛,
希望給自己來場休息之餘也能在安靜中的旅途中尋找自己下一個方向
【暢談的學長與學妹(她們說的 誰知道是不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呢


【高尾山樹影搖曳】

【高尾山 楓】
https://pic.pimg.tw/ni487/1445519247-3715790452_l.jpg?v=1445519251
【吉祥寺站旁的街道】

【井之頭公園 他的女友長蠻像AKB那種風格的偶像 PS:日本的白皙漂亮女孩真的很多】

【往富士山的火車 火車上的寶寶與他的昂胖莽】

【井之頭公園的母子】

在這趟旅途之後深切了解到原來相機的體積與重量是旅途中的一大負擔,
甚麼男人的浪漫就是沉重的DSLR,這種浪漫我想我已經體驗夠了XD
這種浪漫還是交給別人體驗吧
之後A7系列的出現著實對我是非常大的吸引力
筆者在之前擔任講師的時期就已經對於SONY他們家對於微單眼的優異性能與機身功能有相當大的好感
像是內建HDR,以及DRO高動態範圍,還有多框降噪,峰值對焦等等,都是領先其他家且效果十分優異的功能
對於初學者或是老手都非常的有幫助
但是因為當時使用佳能系統的關係,所以一直都沒有入手屬於自己的無反機種
前面廢話說了那麼多,那就直接進入正題吧!
SONY的A7R系列機種我覺得有幾個優點跟缺點可以分享給大家: (屬於個人意見提供參考,若有不足歡迎留言補充,非常感謝您)
① 畫質遠優於我之前使用過的任何一台全片幅機種,且人像膚色討喜
因為A7R將低通濾鏡取消的這個設計,使得感光元件能夠榨出更高的解像力跟畫面細節,即使使用較為便宜的鏡頭,
還是能得到非常驚人的影像解析度!
理所當然畫面的立體感與層次感也更好,後製後的成品效果也更加明顯,即使沒有後製,100%檢視時的震撼真的蠻迷人的,
特別的是A7R沒有以往SONY機種的黃疸症,在人像膚色上個人認為十分討喜,有點接近以前我使用的5D機種的白皙,
卻又帶點富士調性的色彩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法雅客跟其它台如A7.A72.比較,三台相同光圈快門與相同白平衡之下,你會發現一樣是拍攝白色物體,
A7R的色彩演繹是較為精準不偏黃的,非常有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以下A7R+28-70kit鏡頭拍攝 JPEG直出 中性風格 飽和+1 對比-1 銳利+3(白平衡偏移B1M2 可依個人喜好調整 可解決人像偏綠偏黃問題)








② 無反光鏡的設計,重量輕巧,體積更小
以前出門遊玩,攝影背包少不了的,羅普,KATA等背包都是必備,除了背起來不舒服,體積與惱人的重量在夏天背一整天下來真的會讓人上火
③ 法蘭距(鏡後距)極短,任何鏡頭只要有轉接環都可無痛轉接
因為法蘭距可以延長,但無法縮短的關係,造成許多DSLR要玩某些老鏡都要擔心打板問題,
嚴重時甚至無法無限遠合焦,否則反光鏡撞擊鏡頭後玉造成損壞
也因此A7系列變成老鏡復活,且價格水漲船高的一大原因,
也讓一些無人聞問的早期銘鏡、老鏡可以繼續為攝影界帶來更多美好作品
④ 機身功能豐富且實用
像是內建HDR,以及DRO高動態範圍,還有多框降噪,峰值對焦峰值對焦功能,對於使用手動對焦(老鏡玩家)非常體貼,
熟練後其實對起焦來也是輕鬆愉快,使得目前A7系列成為轉接老鏡最大宗的機身
5D3如果要使用峰值對焦,還必須用魔術燈籠(magic lantern來破解 非常耗電且有時還會當機...)
⑤ 翻轉螢幕,取景方便
以往拍照必須眼睛貼在OVF上,動不動就要整個人趴下來取景,如果使用LIVE VIEW功能,
又必須忍受那龜速的對焦,翻轉螢幕實在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功能,不過不能自拍就是了
⑥ 動態範圍表現令人驚訝
以往使用5D、5D2、5D3的我,在後製RAW檔的時候都會明顯感受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只要後製提高暗部亮度時,就會出現明顯雜色及雜訊,
每一代都一樣,所以在拍攝時必須盡量稍微亮一些,提高暗部亮度,再後製降低高光,取得明暗均衡且乾淨的一張照片,
但在A7R上提高暗部亮度時並沒有這樣的現象,讓我非常驚艷SONY感光元件的表現以及調教。
⑦ 電子觀景窗(EVF)
EVF從剛開始的出現到現在一直都是有著許多爭議的功能,
但是無可諱言的是那塊236 萬像素OLED 電子觀景窗在大太陽下十分好用,
可以清楚且明亮的看到拍攝出來成品的亮度以及色調,而不用按下快門之後再去做調整,省下許多時間,
也解決了以往在戶外艷陽高照攝影時面對的光學光景窗烏漆媽黑的問題。
⑧ WIFI傳輸以及NFC傳輸功能
以往使用CANON 5D mark III時,想要有WIFI功能還必須購買一張eye fi或是其他品牌的WIFI功能卡,
最不方便的就是EYE FI卡居然一次只能傳送記憶卡內全部的照片出來,
無法單獨選擇要傳的照片,對於手機的容量實在是非常折騰...也許是功能還不成熟吧,實在是讓我非常無奈,
而A7系統皆可單獨選擇要傳的照片。
⑨ 3640萬畫素,裁切輸出一大優點
這點我想就不用解釋了,畫素雖非影響畫質的絕對因素,但如果不影響其他優點的狀況下,
畫素如果可以堆高,我想是沒有人願意低的。
⑩ 記憶卡內可以將照片以"日期資料夾"的方式分類儲存
這個功能許多其他家的單眼目前都還沒有考慮到,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貼心的功能,
以往只要出遊一趟,回來就是要整理一堆密密麻麻的照片,
一坨一坨的有時候看了就煩,不知從何整理起,如果想要單獨找某天的某個場景的重要照片,常常會找到眼花,
某些電腦性能較差的用戶可能光是打開資料夾就要等上好幾分鐘。
說了以上十個優點,當然也有缺點了,以下是一些關於缺點的個人意見
① 續航力不比DSLR OVF機種
可能因為考慮到體積的關係,A7系列居然沿用NEX時代的FW-50(1250mAh)電池,
而不是A接環高階機種所使用的FM-500(1800mAh),
兩者電量相差了三分之一,使用FW50這顆電池再A7系列機種實在是讓人搖頭,
因為A7系統的電子觀景窗以及LCD常駐畫面這些設計關係,
耗電量本來就比DSLR來的大,再說會用到A7系列來攝影的人,
多半也是稍微專業的攝影愛好者以及專業玩家,如果可以提高三分之一的續航力而增加一點握把厚度,我想大部分人是願意的,
所以目前我出門都是最基本2顆電池,通常可以應付一整天的亂走亂拍,若是有專業活動或是婚禮攝影需求,
建議把充電器帶著,能多帶更多電池就更好了。
② A7R的快門位置很詭異,非常詭異
一台準專業的無反全幅機種,居然會把快門位置設計再背帶的金屬繫環左側,
導致裝上相機背帶時食指根本無法從旁邊位置扣到快門,
食指只能繞過背帶按快門,非常讓人不知所措,這麼基本且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
還好在之後A7II馬上改善了,不然我認為SONY相機設計部門負責外觀的設計師應該是外星人,有著尾巴般彎曲自如的手指頭。

③ 功能按鍵反應稍嫌遲鈍
沒有像一些他廠DSLR按下功能等鍵馬上出現選單,大約會遲疑0.3秒的那種感覺,雖然不至於影響使用,
但是使用起來有點影響爽度,我想機身塞那麼多功能畢竟對於處理器是一大負擔,
畢竟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機子,有的話我也買不起,就當有捨就有得吧!
④ 原廠鏡頭支援度稍嫌不足
目前雖然已經補足了望遠(FE 70-200mm F4.0 OSS)以及超廣角(FE 16-35mm F4 ZA OSS)部分,
還有定焦鏡群跟微距等
(FE 28mm F2.0、FE 35mm F1.4 ZA、FE 35mm F2.8 ZA、FE 55mm F1.8 ZA、FE 90mm F2.8 Macro OSS),
但是整體支援度還是稍嫌不足,以及價格稍高等,就只能繼續等SONY再去慢慢補齊了。
⑤ 副廠支援度不足,閃燈與鏡頭亦是
這點就要等SONY的用家越來越增加之後,廠商才會開始重視這塊了,
以C跟N家來說,副廠的閃燈或是鏡頭等支援度都是非常完整,
有錢有有錢的玩法,沒錢有沒錢的玩法,也是一種樂趣, 目前SONY的A7系列都必須仰賴許多原廠配件才能得到最佳的相容度,
這點對於像我這種預算稍嫌不足的業餘玩家來說會有這麼一點吃力。
⑥ 機身沒有自訂最低快門功能
以往使用CANON 5D mark III時,有個功能可以自訂最低快門速度下限,可以將快門速度鎖定再那個範圍以上,
藉此來換取沒有手震的清晰影像,所以當我使用光圈先決模式時,
我可以放心的設定我想要的光圈,然後快門速度讓它自己跳,反正怎麼跳都不會低於我設定的快門速度,ISO會自動調整,
但是A7系列居然沒有這種功能(也許當初這個設計是畫質考量...想不到其他解釋方法),
A7R當切到A模式時,它只會讓ISO符合在最低標準,機身不敢拉上去,
變成即使用最大光圈拍照,常常快門速度還是1/60等起跳,導致常常拍出手震的失敗畫面,
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切到M模式,讓ISO自動,自己設定自己想要的快門速度,讓ISO自己去跳,來達成使用者自訂的快門速度,
非常希望未來韌體更新可以解決,不然真的有點麻煩,對於拍拍生活照或是風景照的人而言沒有甚麼太大差異,
但是對於拍攝會動會跑的小朋友或是專業活動攝影師而言這個設計實在非常可惜。
以上是一些我對於A7系列半年來的使用感想,若有想到或是新發現,隨時再來補充,謝謝各位。
順便分享一些使用A7R+ NIKKOR 50mm F1.4 AI的照片 (有後製)











近來想要把自己這些年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對於我所使用過的機種的經驗做一個有系統並且實際的分享,
讓更多玩家可以了解到一些機種或是鏡頭深入的個性以及一些要"擁有過"才知道的優缺點
而非一般的廣告文、業配文風格,文章會不定期努力新增,不定期更新,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持續追蹤,
希望可以幫大家省下大量爬文的時間,甚至是先看到會面臨甚麼樣的問題跟缺點,以免繳學費換經驗
您的讚、觀看、與關注都是我最大的動力,讓我知道我的卵洨原來真的有人在看,那我就滿足了。
低等下人的攝影經